回覆列表
-
1 # 科技之人0
-
2 # 光頭潤心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民間的鬼節,亡人節。
道教有上元、中元、下元節,上元節是人間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霄。中元是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方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這一天,各地寺院要隆重舉行盂蘭盆法會,供養佛法僧三寶,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達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
3 # 呂永亮
【中元節 】別稱 七月半、吉祥月、盂蘭盆節、施孤、齋孤等
【節日時間 】北方七月十五日,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日
【節日型別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
【節日起源 】祖先信仰、秋嘗祭祖
【節日意義 】敬祖盡孝
【節日習俗 】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可以說是個世俗、道教、佛教高度融合的節日,其核心為逝去的亡靈祈福。這可能就是“鬼節”的理由吧?
本人屬於盲從性質,跟著大家的習慣軋鬧猛。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一、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
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二、中元節的典故
中元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元節”。
擴充套件資料:
中元節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中國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它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還有中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此外,中元節的習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經有文獻記載,《詩經》的40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它所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動在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之中,和後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範,一種處理宗族關係的方式,一種秩序的建立。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係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係的一種反映,一個寄託。
中元節是孝道文化的傳承,是人們情感的載體。作為中國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釋道三家的極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經久不衰。重視中元節,提倡傳統孝道,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