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天少—
公元383年,統一北方的前秦苻堅與以謝玄的北府兵為主力的東晉軍隊,在壽陽城東面的淝水展開了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一場戰爭,史稱淝水之戰,其結果是東晉軍隊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
在淝水之戰前,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在中原地區建立的政權,如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國力都比較雄厚,隨著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他們都有統一中原的可能,或者已經統一中原。所以東晉的庾翼、桓溫等想要北伐,主觀上是抱著收復中原的宏願,結果卻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淝水之戰後,北方再度分裂,其中武力較為可觀的,如後燕、後秦,但都沒有統一中原的力量。武裝力量政治條件不如後燕、後秦的更不用說了。中原既沒有統一的力量,那麼統一中原的不是塞外的鮮卑族,便是江南的東晉。而當淝水之戰後,北魏拓跋珪剛開始他的復國運動,要鞏固他的政權還不大容易,哪裡能談得到立刻入主中原呢?從這一點看,淝水之戰是民族大移動中的最大一次戰爭,也是決定南北能否統一的一次戰爭。戰爭的結果本該只有兩種,不是苻秦消滅南方的漢族政權東晉,便是東晉收復中原。可是卻出現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主要的原因在與東晉統治集團苟安江南,沒有收復中原失地的決心。
東晉的統治集團從他們狹隘的階層利益出發,不得不抗禦苻秦,淝水一站,氐貴族是打敗了,追擊氐貴族的時機到來了。可是他們只想保全他們在江南的莊園,並沒有統一中國,恢復河山的想法。雖以北府兵之善戰收復了黃河以南今河南、山東廣大地區,荊州軍又克復了蜀地和漢中, 但東晉王朝對黃河以北潼關以西的地區卻棄而不顧。不但如此,就是對於已經收復的地區內曾長期受各少數民族統治者奴役的漢族人民,不但沒有解除他們的痛苦,反而還四出抄掠"生口",作為奴婢,俘虜他們到江南士族莊園內去強制勞動,過著非人的生活,東晉統治集團中的有些人更是胡作非為。在黃河流域再度分裂之後,關中漢族人民千餘家自拔南奔,東晉的戍防將領,還汙衊它們為"遊寇",殺其男丁,虜其子女。這樣只能給中原人民帶來更大的失望。
中原既沒有統一的力量出現,東晉的統治階級又是苟安江南,志在抄掠"生口",沒有收復中原的決心,塞外拓拔氏的勢力,在毫無阻攔的情勢下便迅速發展起來。公元395年,參合坡一役,拓跋氏殲滅了後燕幕容垂的騎兵主力八萬人。公元402年,蒙坑一戰,拓跋氏又消滅了後秦姚興的步騎各兵種四萬人,於是率領其善戰的騎兵部隊,逐步入主中原,統一了黃河流域。
回覆列表
公元四世紀下半期,氐族貴族建立的前秦日益強大,統一了黃河流域,公元383年,秦王苻堅強徵各族人民組成90萬軍隊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東晉。東晉派出謝石、謝玄率軍8萬迎戰。雙方在淝水開戰,最終秦軍大敗苻堅率部下10萬餘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之後,南北對峙局面最終形成。
自永嘉之亂到淝水之戰,北方處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羌等少數民族紛紛內遷進入黃河流域,先後建立政權,戰亂不斷,政權更替頻繁,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分裂。民族間的衝撞不斷加劇,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南方司馬氏在喬姓大族和吳姓大族的支援下,建立東晉政權,透過僑置郡縣等措施政權逐漸鞏固,同時,門閥士族政治達到鼎盛,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使得江南得到空前開發,經濟發展迅速。這一時期南北衝突加劇,東晉先後三次進行大規模的北伐,北方前秦的短暫統一,也企圖統一南方,最終爆發了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之後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北方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戰亂與動盪。經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經濟從而得到恢復與發展,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南朝士族門閥政治逐漸衰落,以軍功新貴為主要力量的寒人興起,政權更迭頻繁,而南方經濟仍然繼續發展,總之,淝水之戰前後政局從分裂、戰亂、民族衝撞到對峙相持、區域性統一、民族融合。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