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學家100
-
2 # 在野武將
我們知道唐末的大變局是從黃巢之亂開始的:
黃巢在小半個唐朝間四處流竄。突然度過了淮河,在唐朝的防禦體系中扯開了一個口子,這個口子還剛好直通洛陽長安。就這樣,黃巢攻入了大唐了兩京,隨後在那裡展開了持續的屠殺。唐帝國的權威隨之瓦解。黃巢未能凝聚起自己的政權,朱溫帶著部隊脫離了黃巢,透過為唐朝效力,在河南站穩了腳跟。同時,李克用在山西崛起,在平定黃巢之亂中嶄露頭角。
新的時代的序幕拉開了:朱溫佔得先機,控制了河南大部,很快竄唐,建立了後梁。李克用穩坐太原,朱溫雖然試圖進軍山西,但都以失敗告終。朱溫甚至無法控制河北,雖然魏博的羅紹威是他堅定的同盟,但魏博以北,河北軍閥保持割據。王鎔、劉仁恭等軍閥,在朱溫、李克用與契丹之間,縱橫捭闔。最終,在逐鹿河北的混戰中,李克用的繼承者李存勖佔了上峰。朱溫死後,李存勖盤馬渡河,突襲開封,後梁滅亡。後唐建立。
(圖不是我做的……
現在,題主的問題是:假如這一切沒有發生……假如一開始就沒有黃巢,一開始就沒有朱溫的崛起。那麼,唐末藩鎮的格局會如何演進呢?
那就讓我們回到874年,王仙芝等人起兵之前。晚唐的藩鎮格局相當複雜,下圖勉強看一下吧,有一面旗幟的地方,大體是一個藩鎮的中心:
這其中相當有實力的是:淮南、河東、魏博、成德、幽州。
淮南有名將高駢,剛剛為唐帝國鞏固了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如果他一直守在那裡,也許今天就沒有越南了。淮南本身物產豐饒,且扼守著大運河樞紐。如果高駢年紀沒有那麼大,沒有那麼糊塗,本來可以在這裡,鞏固自己的勢力。然而,他自己一味求仙,他在淮南的統治早晚都要瓦解。
河東節度使部兵強馬壯,有著帝國最強騎兵,但這裡長期在長安的控制下。如果沒有黃巢之亂,李克用要控制太原恐怕非常困難。
魏博、成德、幽州的狀況雖然個不相同,但是長期割據之後,內部政治關係空前複雜。任何一鎮要對外擴張,空間都非常有限:他們彼此相鄰,北面是強大的契丹,西面是強大的河東軍;往南的話,青州、徐州軍至少也能自守。如果他們貿然進攻洛陽,那麼長安則可以組織各鎮,保衛東都。總之,魏博、成德、幽州,雖然聲名顯赫(或者說聲名狼藉),但他們並沒有能力,展開實質性的領土擴張。自身發展潛力有限。
所以,結論是什麼呢?
晚唐的藩鎮,自己得瑟一下還行;別說統一天下了,就是實質性發展,都是沒有戲唱的。宋人早就說過了: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大體也就是這個道理。
回覆列表
其實唐朝末年番鎮割據個人感覺是個很精彩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和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相比,都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歷來史書都認為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就形成了藩鎮割據,但是個人並不這樣認為,唐朝的藩鎮割據真正形成了氣候威脅中央王朝或者說能威脅唐朝國本的應該是在黃巢起義以後,在黃巢起義後唐朝才真正形成了番鎮割據,唐朝在黃巢起義以後的形勢有點和東漢末年相近,都是再發生農民起義以後,中央權威下降,地方政府透過鎮壓農民起義來擴充自己的勢力,等到把農民起義鎮壓以後地方割據的勢力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中央政治腐敗才對他們無可奈何。
在具體到這個問題,沒有五代的話那就要去掉朱溫了,他是五代得創立者,他首先冒天下之大不韙結束了唐朝289年的歷史,而與他同時代並列的有李克用,李茂貞,劉仁恭,王建,錢鏐,楊行密等人,個人認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是李克用,這個李克用雖然說在和朱溫的戰鬥中總是打敗仗,但是他有個好兒子,連毛主席都稱讚生子當如李亞子,李茂貞在朱溫還沒稱帝之前就被打敗,楊行密又在南方,直到唐朝末年還沒有哪個朝代能夠從南到北統一天下,而王建在蜀中,歷來在蜀中建國的只能偏安,錢鏐又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劉仁恭地利雖好,但也不是創業之君,因此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是河東鎮李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