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要送破
-
2 # 科壇春秋精選
劉邦沒有什麼背景,出身在普通農家,一開始也就是一個低階官吏,沒有什麼權力的一個小小亭長。劉邦雖然自我能力一般,一開始實力也很薄弱,僅僅只有3000人馬,文韜武略都不是最優秀的,但是他是一個非常稀有的管理者,他善於識人,也善於用人,他可以把天下豪傑聚集起來,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聰明才幹,為其所用。而且他沒有偏見,什麼樣的人都敢用,張良原來是流浪者,韓信原來是叫花子,樊噲原來是屠夫,周勃原來是個編草蓆的村夫,劉邦絲毫沒有瞧不起他們,而是委以重任,使得這些人內心充滿了無限感激,玩命地為他工作,
劉邦的性格特質是為人親和力很強,凝聚力強,處理事情又很果斷,為人又很豁達大氣,不會為了小事斤斤計較,小雞肚腸。這也讓很多為他工作人心裡有安全感,也有希望感。
而劉邦的對手項羽雖然一開始遙遙領先,實力雄厚,但是項羽這個人非常自傲,論武功來說,那是天下一流,但是論管理能力,與劉邦差了一大截,項羽的下屬經常跑去投靠劉邦,比如西漢的開國功臣陳平,一開始是為項羽工作的,並不被重用,後來到了劉邦帳下如魚得水,成為了一代名相。
所以我們在評價管理者的能力時,並不要看他們的出身如何,而是要看他們是否能夠聚集人才,很好地使用人才,管理者和人才之間其實是一種共贏的關係,劉邦選用一批人才完成了漢朝立國大業,而那些人才也因為劉邦的存在,有機會建立了自己的豐功偉績,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
3 # 懶人說史
劉邦出身亭長,秦末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並最終成就霸業,何也?我認為原因有三:
一,劉邦有超人之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巡視天下,劉邦見之曰:大丈夫亦當如此!可見劉邦的大志向,也並不像項羽吾將取而代之的鋒芒畢露!
二,劉邦有識人用人之才!劉邦麾下文有蕭何,張良,武有韓信等一大幫能人協助,這裡很多人之前都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劉邦識人辨物,不拘一格提拔重用!人才濟濟,不贏都難!
三,劉邦有出色的領導才能,有強大的政治手腕和決策能力!劉邦麾下謀士重重,意見多,劉邦做為最高決策者能分辨最有效的意見而用之。是故劉邦與秦人約法三章,拜韓信大將軍,評定天下論功行賞均見大才!所以韓信言:王善將將!
劉邦之才蓋天授!最終得霸業而承襲秦制,可見劉邦有非同一般的政治理想和見識!此類人,不成功也難!
-
4 # 幽默吳春文
劉邦就一左右逢園,一說客而己,加之看風使舵,時刻記差保命要緊,反正我一個治安仔和二五仔的出身,但他能調撥離奸,圓潤處亊,而項羽將門之後,多少講意思,他講意思是婦人之人以現在講他就是一頭腦簡單心裡複雜的主,不被劉邦調戲死才怪,
-
5 # 探古論今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奪得天下,總結起來四個字因為他“又厚又黑。” 成大事者“臉皮要厚心要黑”。即使不實行厚黑,也一定要會提放別人對自己施行厚黑。
-
6 # 三生有畫
歷史,往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劉邦這個人,是當時眾多可能成功的候選人之一。
因為當時秦末大亂,很多人都帶兵起義反抗朝廷了。所有的山頭大王,都是有這個可能的。
至於為什麼最後,劉邦成功了,我想說的是,劉邦這個人,還是很厲害的。
否則,如何能夠聚攏這麼多人,幫自己打天下?
劉邦遠比電視劇裡描寫的,要強大的多。
至少有一點,他很會聚攏人心,能夠知人善任,採納正確的意見,能夠發現人才,利用人才。這是他最大的優勢,也是他最終得以成功的關鍵。
回覆列表
正是這個草莽出身,使劉邦邁出了霸業的第一步
當年沛縣造反的時候,劉邦是謙讓過的。但是蕭何和曹參這些讀過書的小縣吏都害怕萬一起事不成招來滿門抄斬之禍,都不敢出頭,所以一致推薦劉邦。而其他眾人也覺得,造反這項事業只有像劉邦這樣著調的亡命之徒當頭最合適,所以才公推他為沛公。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這是劉邦自己總結的原因。個人認為很是到位,劉邦草莽出身,除了一條爛命身無長物,唯獨有一樣本事那就是從諫如流,在整個統一戰爭裡,史記和漢書幾乎沒有看到劉邦對謀臣有什麼反駁過。所謂聽人勸,吃飽飯是也。
一副鐵石心腸劉邦在戰敗逃的時候,把妻子老爹丟了,項羽以把他父親燉了來要挾他,不料劉邦的回答是“要燉就燉,只是別忘了分我一碗。”
被追著跑時,眼看要被追上了,親自把兒女往撤下踹。最後一次失敗,甚至放出話來,誰能打敗項羽,就把東方的國土給他,關鍵時刻連土地都能不要。
這就是帝王的心腸,父母妻兒都可以不要,甚至對帝王來講最重要的土地,為達目的依然可以不要,你要能這麼狠,估計也能當皇帝。
當然,這也有另外一種解讀,就是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我什麼是出身草莽的劉邦得天下?就是因為他能捨了一切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