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從高二時就喜歡一個姑娘,一直到上了大學和她表白了好幾次,但都被拒絕了。想著重新喜歡一個人吧,但是每當自己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就好像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你喜歡的人不是現在的人,還有一個人在你的心底。我現在覺得愛一個人真的好難啊,我該怎麼辦?
6
回覆列表
  • 1 # 如孝法師

    怎樣真正放下讓自己糾結很久的事或人?

    我也是被這個問題困擾,所以出家了。跟你分享一下,我出家以後對這個問題現在的經驗。這應該是人類共同的問題,不是哪一個人的,只是有些人對於生命熟視無睹。但是這個問題又在遠處不斷地闖入我們的視線,在佛教來講,這是因為“人本是佛”。

    人對自己生命的期許,也是天地對自己的要求。我們看老天每天按時上班、下班,大地也是給它什麼它就兌現出什麼,它們雖然不說,但是它們都做到了。人生的價值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神聖的目標。雖然很多人不願意面對,但是它依然擺在人類的面前。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無論政治、文化,還是經濟都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在相對的世界裡面沒有絕對的東西,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天地日月星辰一直在不斷運轉、默默追求而沒有得到答案的原因。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出家就是因為自己想不出它的答案,所以去尋找生命的導師——佛陀。佛陀在《華嚴經》裡面回答了這個問題,諸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為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現實問題是從哪裡來的呢?佛陀把它概括為作用的層面,就好像我們的念頭。

    念頭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了呢?實際上,念頭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既然沒有來處,怎麼產生的呢?這是因為人類的思維模式有問題,它是在雙方條件具足的時候產生的。這是一個很科學的事情,在佛法當中叫作“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句話含藏的資訊量很大,宇宙、人生、社會、歷史的現象都可以依此解讀。

    如何把這句話兌現得純粹?在所有的事項上,都能夠依照這麼一個目標達到理解呢?佛教說需要很多方面,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要發菩提心,就是要發覺悟的心,覺悟是什麼意思?就是對自己生命最根本的來源要有所關注,這就叫“發菩提心”。不能以生存和生活為藉口,而漠視了究竟的智慧生命,如果對此冷漠,我們的人生理想只能在偉大的質疑面前逐步褪色。

    理想也是為了解決生命的問題,它是非常崇高的。這個崇高並不是社會宣傳的那種概念的泛濫,而是內心真的沒有對自己的生命失去希望。這可能就是人類最原始的宇宙之音,我們就是在這個最原始的宇宙之音的提示下建立了我們的身心宇宙。而身心宇宙只是現象,都是以緣起法的原理在執行。

    如何能夠看出這是一個答案,而非一種概念呢?佛教告訴我們要有方法,方法就是放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給我們的答案,而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富有激情地圍繞著菩提心去回答這個問題,一定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中國古人為了這個問題提倡“知行合一”,還有一個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一種實踐的態度。這是對於念頭當中得不到答案的肯定,而是應該把自己放在宇宙當中去探究宇宙的緣起。

    如何與宇宙發生感應,以宇宙為師,學萬古不移之法呢?我們要把這個真實的心展現出來。要想得到這個真實的心,首先要與相對的心有所隔離,所以古人講“與天地同參”。實際上也很簡單,就是要靜下心。靜下心,你就能夠聽到宇宙不斷地在回答對生命的提問。

    所謂的大師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生命都有這種能力,這是佛成佛的理由、發現。所有的人都是佛,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以它為本體。但是因為缺乏方法,大家都不用,所以陷入了相對。

    古人也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有安,安而後有得。”“有得”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本身不是概念,也不是知識。我們內在的生命質感或者感動,就是對這種神聖的發現,但是沒法說給別人聽。只有不瞭解的人才會說,或者你說了會變得有目的,或者就迷了。所以語言文字的侷限性太大了。

    我唯一能夠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的念頭不可靠,這個心不可信,當我們能夠出離念頭以及情緒的時候,宇宙的答案就在我們的眉梢上掛著,它沒有遠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期貨主圖和副圖的指標有哪些種類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