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司馬遷論史
-
2 # 風塵講歷史
溥儀是中國的末代皇帝,雖然登基時僅有三歲,退位時也只有六歲,可由於清室優待條件中第二條規定“大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不廢,共和國待君主之禮永遠相待”,所以溥儀退位後還是享有皇帝尊號的,而且依舊住在紫禁城裡,所以退位對他一個小孩來說沒什麼區別,生活上的改變並不大。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一個武昌起義本不應該把大清王朝送進墳墓的,可誰知在清朝危急時刻,被自己的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逼宮,縱使此時溥儀還有百萬大軍,也敵不過袁世凱的數萬北洋新軍。這是為何呢?因為此時清朝所號稱的百萬大軍根本沒有一點戰鬥力,我們來看看這百萬大軍都是由哪些軍隊組成的。
首先就是清朝賴以發家的八旗兵。八旗制度是清朝的立國之本,在後金時期和清朝初期戰鬥力極強,更是有了“滿人不過萬,過萬則無敵”的傳言。但是隨著清朝入關後政局趨於穩定,清朝統一天下成為大勢所趨,這些八旗兵又整天仰仗著國家養他們,自己也不用種田勞動。他們都分駐在全國各地,與普通老百姓隔離開來,在和平時期久而久之戰鬥力就喪失了。太平天國時期八旗兵更是被打的落花流水,清朝已無有戰鬥力的中央軍可用,只得允許地方組織自己的團練去鎮壓太平天國,曾國藩的湘軍也因此名滿於天下。
其次就是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軍。在康熙時期八旗兵的戰鬥力就已經走下坡路了,當時的綠營軍就顯露頭角,在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以及乾隆時期的多次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綠營軍是清朝繼八旗兵沒落之後又一支極具戰鬥力的軍隊。但與八旗軍一樣,在乾隆時期清朝打完了統一戰爭後就沒有戰事了,綠營軍的營務廢弛,日趨腐敗。到嘉慶時期甚至連鎮壓民間的白蓮教起義都及其困難,後來鎮壓太平天國時更是屢戰屢敗,到清末就被慢慢淘汰了,綠營之制只有一個空名而已。
接下來就是練軍和防軍了。練軍制度醞釀於咸豐年間,是清朝整頓綠營制度的產物,將綠營軍中比較優秀的人重新編為練軍,成為清朝的主力部隊。他們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也發揮出來一定作用,展現出了自己的戰鬥力,但練軍並未完全擺脫綠營制度的束縛,無法進一步發展。防軍則是清朝整頓地方團練的產物,在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地方團練的強大已經威脅到了中央,更是有不少人勸曾國藩擁兵稱帝,還好曾國藩沒有此想法。最後清政府把湘軍、淮軍等部人員抽調為防軍,駐守各地險要地段,最後被改編為巡防隊,與傳統的士兵還是有些區別的。
最後就是清朝末年才建立的新軍了。在甲午戰爭慘敗後清朝認識到新式陸軍的重要性,所以決定仿照西方制度新建陸軍,也就是“新軍”。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編練新式陸軍,這支軍隊是完全是由西方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就連教習都是德中國人,這是清朝最後一支具有戰鬥力的正規軍。新軍以鎮為單位,將全國劃為36鎮,在武昌起義時只建成了26鎮,有18萬的編制,但實際建成的就只有13萬人。袁世凱所掌握的正是這一支軍隊,溥儀哪還有形成戰鬥力的軍隊對付袁世凱呢。有了槍桿子,袁世凱自然在清帝面前橫著走,南方革命黨人也是極力拉攏他。畢竟袁世凱支援哪一方,哪一方就能贏。
-
3 # 陶式防務評論
溥儀從沒有百萬軍隊,袁世凱也沒有二十萬新軍。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軍主要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作為軍隊核心的新軍,一個是充當地方部隊的巡防營。
清末新軍的基本編制為鎮,相當於師,每個鎮官兵員額為一萬二千五百一十二人。清朝末年,全國原本計劃整編為三十六個鎮,但辛亥革命爆發時只組建了十多個鎮,而且部分缺編嚴重,其他不少部隊編成為混成協,大約也有十幾個。因此,清末新軍總數只有二十萬左右。
另外,清末還有大量的巡防營,以步兵營為基本單位。儘管巡防營也儘量裝備西式武器和西式訓練,但裝備、素質和訓練都比不上新軍。辛亥革命爆發時,全國的巡防營大約有二十七萬六千九百人。
所以,溥儀皇帝在清朝末年名義上擁有的軍隊,就是這些新軍加巡防營,共四十七萬多人。所謂“百萬軍隊”不僅毫無根據,而且還重複計算了“袁世凱的新軍”。
另外,新軍雖有20萬,但大半都不歸袁世凱管。袁世凱真正能影響到的,只有北洋六鎮(第一、二、三、四、五、六鎮),以及東北的第20鎮、第23鎮,還有河南、江蘇的幾個混成協。其餘新軍,多數都傾向於革命,紛紛在辛亥年間參加了起義。不僅如此,袁世凱名義上能操控的第六鎮和第20鎮,甚至也差點被吳祿貞等人帶著參加了起義。
所以,袁世凱真正能帶動的新軍最多不會超過十萬。但在全國範圍內,袁世凱這十萬新軍卻是規模最大的一股,也是裝備最好、訓練最佳的,足以對全國政局發揮關鍵影響。(陶慕劍)
-
4 # 流浪成海顧爛泥
流浪成海來回答這個問題:
1)首先,清廷退位時根本沒有一百萬軍隊。
當時的北洋新軍幾乎全在袁世凱手裡,而地方部隊要麼響應武昌起義,加入反清陣營,要麼宣佈獨立以觀風向,真正忠於清室是極少的。
2)在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組成責任內閣時,清廷還有一支頗具實力的禁衛軍,是攝政王載灃把袁世凱趕回老家“釣魚”後組建的,全是滿人,待遇好,訓練好,裝備也先進,主要就是為了保護滿清貴族。
當時禁衛軍歸軍諮府大臣載濤統率,袁世凱提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把有名的膽小鬼載濤嚇退了。
載濤聽說後嚇壞了,還找到慶親王替他向袁世凱說情,免除他的“軍役”,袁世凱趁機讓徐世昌接替載濤任軍諮府大臣,又從前線調回馮國璋為禁衛軍軍統,於是禁衛軍也在袁的掌握之中了。
這還不算,袁世凱又將自己的衛隊編為拱衛軍,以段芝貴為統領,負責京城內的護衛任務,而將以滿人士兵為主的禁衛軍調往城外駐紮。
如此一來,別說一百萬軍隊,清廷已是和手無寸鐵無異,連禁衛軍都沒了,就是皇帝、皇后的安全,都得依仗袁世凱。
3)當然,八旗子弟裡也不乏“熱血青年”,當時的奉天八旗子弟曾有一封奏電,內有“東省八旗子弟必組織敢死隊,附入北軍,定期南征,與伊以鐵血相見,先行電奏”等語(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第廿六 南京光復)。
4)袁世凱自出山以來,就一直處於一個最為有利的位置,他拿清廷來壓革命黨,反過來也拿革命軍來威脅清廷,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所以說袁世凱所謂逼宮成功,只不過是順水推舟,關鍵時刻加了一把勁而已。
實際上是大勢所趨,任何人都無力迴天。
-
5 # 歷史文武君
先說怎樣的百萬重兵?
風雨飄零的清朝經過西方列強的不斷蹂躪、太平天國的打擊和自身的無能,已經搖搖欲墜了,可以說這時清朝的百萬重兵是指的八旗、綠營還有新式禁衛軍(簡稱新軍)。
在康熙時期,八旗兵就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采了,於是開始仰仗綠營兵,清朝中期綠營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綠營的士兵是世兵制,父死子繼,但是在清朝中後期,隨著營務廢弛,日趨腐敗,最終在嘉慶期間的川楚白蓮教起義中開始顯現出戰鬥力不足,到咸豐時期的太平軍時期,更是屢戰屢敗,而此時的綠營軍更是高達近七十萬部隊,於是在同治到光緒年間開始改革裁軍,逐漸變成了巡防營,最終在清朝滅亡時,已經失去了常備軍作用。
新軍的成立也是因為在中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中清政府深感軍事上的無能而組建的,學習西方章制,組建新式陸軍,在清政府末年新軍總計14鎮18個混合成協,另外還編練新式禁衛軍若干,當時的新軍全國共計有20萬人,可以說總兵數量上已經超過八旗兵,成為了當時清政府的主力軍。
最終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義宣佈溥儀退位,第二天,袁世凱公開通電宣告贊成共和,而孫中山也實行和談條件,向南京臨時政府遞交辭呈,15日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
6 # 饅頭跑路
當時的溥儀哪來的百萬軍隊?他有沒有百萬軍隊,載灃最清楚不過了。
實際上,溥儀在1912年退位的時候只有6歲,既不懂事,也做不了清朝的主,當時做主的先後有兩個人,一個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另一個則是隆裕太后。
所以,對於袁世凱“逼宮”,溥儀退位之事,我們可以拋開溥儀不說,說載灃和隆裕二人即可。
載灃辭職之前,也就是1908年11月到1911年12月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實際掌控清朝的人一直是載灃。
他一直知道軍隊對於清朝的重要性,一直知道軍隊是清朝的命脈,所以他一上臺執正,第一把火燒的就是軍隊,怎麼燒的呢?他本來想殺了袁世凱,但是奈何袁在軍中的根基已成,又有張之洞等元老重臣求情,所以他也就沒敢對袁下殺手,只是罷免了袁的一切職務,將北洋軍拿到了自己的手上。
然後為了加強清朝的軍事力量,他又特意讓自己的親弟弟載濤以及良弼等人一同組建和訓練禁衛軍,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
所以,在辛亥起事之前,清朝能夠拿得出手的軍隊除了北洋六鎮之外,也就只有這支禁衛軍了,人數在九萬左右。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八旗兵和綠營兵不是人?八旗兵自從僧格林沁死後就已經廢了,綠營兵的狀況也差不多,雖然後來改成了巡防營,可是能打的仍然不多,張作霖便是巡防營出身。
此外,地方各省實際上也有新軍,地方新軍和巡防營加起來的話,人數確實不少,但是他們掌握在地方督撫的手裡,並不是由清廷中央直接控制,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就能夠看得出清政府對於地方軍隊的控制力有多弱了。
慈禧那時候都已經很難調動地方軍隊了,更不用說載灃了,所以辛亥之時,載灃手上可用的軍隊也就少之又少了。
所以,當時的溥儀,或者說載灃,手上哪還有什麼百萬軍隊?百萬觀望和看戲的軍隊還差不多。
袁世凱出山之後,不僅拿回了北洋軍的指揮權,還盯上了禁衛軍,嚇唬嚇唬了載濤之後,載濤就老老實實地把禁衛軍軍權給交出來了。
這麼一來,載灃手上再無一兵一卒,心裡之無奈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時候,隆裕又向他施壓,蔭昌指揮不力,導致清軍在湖北連吃敗仗這事也需要有人擔責,所以載灃也就無奈地向隆裕提出了辭職。
載灃一辭職,清朝就輪到隆裕說話了。
隆裕這個人的能力雖然遠不如載灃,但她也知道此時清朝能不能繼續維繫下去全看袁世凱一人,她也將希望寄於袁世凱身上,
可是袁世凱在和革命黨談妥了條件之後,怎麼對隆裕說的呢?他說革命黨勢力太大了,打不過了,趕緊讓皇帝退位吧,我給你們爭取到了有待條件,繼續打下去的話,最後別說得不到優待條件了,可能還會死。
隆裕聽了之後什麼反應?她並不懂得天下大事,不懂政治,也不懂軍事,被袁世凱這麼一嚇,眼淚就嘩啦啦地流。
她雖然不懂政治,不懂軍事,可她卻也知道清朝已經到了危急關頭了,從載灃的表現來看也能看得出來清朝也很難繼續撐下去了,所以她也就相信了袁世凱的話——革命黨的勢力太大了,清朝真的不是對手。
所以,隆裕也就答應讓溥儀退位,將政權交出來了。
-
7 # Boss爆史
溥儀是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封建帝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佈退位詔書時,溥儀才6歲,所以滿清的滅亡與溥儀關係不大。當時當政的是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以及隆裕太后。很多人就感到奇怪,溥儀退位前清朝尚有百萬兵力,為何竟被只有二十萬新軍的袁世凱給逼宮了?難道他們就沒有想過反抗?今天爆史君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幕後的原因。
首先,清朝的百萬軍隊戰鬥力不行,水分太大,不見得能打過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清朝之前的軍隊共分兩種,一種是八旗兵,一種是綠營兵。在滿清入關之初,八旗兵還都是驍勇善戰之輩。但經過兩百多年的奢侈腐化,這些八旗子弟就會遛鳥、聽戲、逛青樓了。至於當兵,只是他們混軍餉的一種途徑罷了。清朝百萬大軍中,八旗兵領空餉的不在少數。實事求是的算,百萬軍隊根本不足數,只能是號稱罷了。
而綠營兵比起八旗兵來地位低,俸祿少,更是得過且過的混日子。從清中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後來的義和團運動就能看出,清朝這些所謂的“正規軍”,簡直不堪一擊。後來曾國藩實在受不了戰鬥力這麼渣的軍隊,才自己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而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是清朝最早編練近代化的軍隊。不僅人員是百裡挑一,而且訓練方式都是按照德、日陸軍建制進行訓練,武器也是當時最先進的。
從1909年-1911年期間,清政府共訓練了14個鎮的新軍,而袁世凱就佔據了6個鎮。其他新軍也是由袁世凱軍隊中的骨幹訓練而成,對袁世凱的忠誠度很高。攝政王載灃曾擔心袁世凱尾大不掉,讓他回家“養老”。但換了其他人,根本指揮不動北洋新軍。所以別看北洋新軍只有20萬,但真要打起來絕對比清朝的百萬大軍要厲害。
其次,編練新軍已經耗盡國力,開戰後沒有軍餉發給百萬大軍。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被小日本給欺負了,痛下決心要編練新軍。為了表示對新軍的支援,清政府四處搜刮錢財來供給新軍的訓練。據史料記載,1902年,各省共繳納320萬兩白銀撥給北洋新軍。1905年,這個數額已經達到了950萬兩白銀之巨。令清政府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是,他們耗費鉅額資金訓練的新軍,竟成為了推翻他們的第一支軍隊。如果要開戰的話,清政府是沒有那麼多的軍餉來支援百萬大軍的日常開銷的。而袁世凱卻因為多年的中飽私囊,早已積攢下豐厚的家底。
然後,清帝退位已成大勢所趨。袁世凱之所以敢逼宮,是因為他代表的不是他一個人的利益,還代表了南方革命黨的意思。如果溥儀不退位,那清政府面臨的將不只是袁世凱的20萬北洋新軍,還有南方革命黨的軍隊,以及中國大地上數萬萬漢族人民的起義。真的等他們打到北京,那愛新覺羅家族絕不會有現在的體面。
最後,退位後的待遇還不錯。載灃和隆裕也看出了清朝滅亡的局勢,但他們卻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人都是自私的,更何況他們這種從小嬌生慣養的人。袁世凱答應與他們簽訂《清室優待條例》,每年由民國政府供給遜清小朝廷400萬兩白銀(後改為400萬元)的開支,小皇帝溥儀仍可居住在紫禁城,愛新覺羅家族依然享受種種特權。載灃雖然失去了權力,但能換得個後半生的衣食無憂,感覺也還不錯。所以與隆裕太后一合計,便答應了袁世凱的條件。
-
8 # 大國布衣
關於軍隊戰力的評估,我們當然不可能僅僅從表面數字來判斷,戰爭的演變已經不僅僅是數字的較量,更多的是武器的綜合對比,還有戰略佈局的影響。
鴉片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讓人有極易上癮的特點,對於當時清朝軍隊的毒害,達到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在那個物質和精神同等匱乏的年代,就如同現代人對於手機的依賴一樣。
鴉片讓人在飄飄欲仙的同時,對於身體和精神進行雙重壓迫,何況那東西對於人來說,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精神的愉悅也只是表面上的,對於身體上的迫害那才是潛在的危機根源。
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當時也僅僅在編制制度之下,可憐的苟延殘喘,能不拖累清政府都已經是好事了,說好聽點是八旗軍,說白了就是吃著國家皇糧的低保大戶。
相比較於八旗就沒有那麼高的薪資俸祿了,更不可能有什麼戰鬥力可言,也僅僅是為了那點可憐的生活費,勉強的支撐而已。當然也包括後來組建的湘軍和淮軍,但是這裡就不得不提機智的袁世凱。
後來在武衛右軍的基礎之上,他重新編排了北洋六鎮,相當於6個師的兵力,後來儘管清政府成立陸軍部,最終編排了陸軍36陣鎮。
但這裡是包括與袁世凱的六鎮(師)的,何況在這36鎮,袁世凱兵力最為強盛,其他鎮的武器和人員缺乏嚴重,僅僅只是表面看起來數目龐大。
他們對於大清的反饋和抵制也由來已久,整體訓練素質比較高,不得不說這也是袁世凱能夠逼宮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這裡最後也不得不提,溥儀對於百萬軍隊控制力不足溥儀雖說是帝王出身,但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封建思想統治的時代,已經瀕臨滅亡的邊緣,也迫切需要一場新的革命來推翻帝制。
袁世凱就不一樣了,並沒有像溥儀那樣的束縛,只要時機合適,隨時都可以逼宮。溥儀短時間能夠調動的部隊,才是當時溥儀的真正軍權掌控力。
-
9 # 作家金滿樓
與其說溥儀退位時還有百萬軍隊,不如說他老爸攝政王載灃擁有百萬軍隊。
確實,在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後,之前在德國訪問而對德國軍事頗有心得的載灃也想向德國學習,搞皇族典兵,走軍國主義道路,和小日本死拼。
可惜啊,在清末大練新軍的過程中,小日本先下手為強,他們反而將那些留學日本的士官生給洗了腦,這幫廢物回國後便成了所謂“驅除韃虜、分裂中國”的急先鋒。
最終,在日本的精心策動下,中國順利的四分五裂,為日本不斷蠶食中國提供了天賜的良機。
說起這一過程,當然是比較複雜了。這裡僅就清末軍隊問題簡單梳理下。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式舊軍的孱弱已經展露無遺,之後才有了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和北洋軍的初起。
1900年庚子之役和1904年日俄戰爭後,清廷更加意識到不練新軍將會亡國亡朝,之後才有了清末新政時期的大練新軍運動。
由此,從1904年開始,清廷開始大量裁撤淘汰那些舊軍,包括各省駐防八旗、綠營、由原來湘淮軍改編的練軍防軍等,由此節省出一筆開支供新軍之用。
而在大練新軍過程中,由袁世凱負責編練的北洋軍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數量最多且最有實力的,而且,北洋軍總體是忠於清廷忠於國家的。
至於其他各省所練新軍尤其是南方新軍,大多由日本回來的日本士官廢物生編練,這幫人除了造反,別無所長。辛亥年的裂國性革命,就是由這幫被日本洗腦的人激起的。
然而,在慈禧太后去世後,載灃兄弟為了抓軍權而把袁世凱一腳踢開,其往北洋軍裡摻沙子,企圖用士官系來代替原北洋系軍官,結果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在南方新軍中,也大多是士官系叛黨得勢,譬如吳祿貞、閻錫山等等,其實都是通過買官獲得軍中高職的,載灃兄弟之愚,可想而知。
最終,載灃雖然掛了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的職務,其弟載洵當上了海軍部長,另一個弟弟載濤掌管了軍諮府大臣(參謀本部),可惜這都是空架子。
事實很簡單,載灃兄弟企圖用士官系叛黨來替代北洋系,這不是自己在挖坑自埋嗎?
認真說,當時真正掌握在載灃兄弟手裡的軍隊哪裡有什麼百萬大軍,其實就是一萬多人禁衛軍,僅此而已。
因為排擠了袁世凱,他們連北洋軍都掌握不住,尤其第六鎮、二十鎮這樣的老部隊,居然會讓吳祿貞、張紹曾這種亂黨掌管,其愚可知!
最終的結果是,袁世凱得以藉機出山,其利用南方新軍和北洋軍之間的平衡,最終迫使清廷成功去位,袁世凱成了最大的贏家。
清廷覆滅並不可惜,可惜的是國家由此分裂,幾十年的兵荒馬亂、幾十年的歷史低潮,老百姓怎麼就這麼倒黴呢!
-
10 # 貓眼觀史
那麼等慈禧死後,接過權力的人是隆裕太后,她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也無法掌控好這麼大一個國家,就只能是靠著袁世凱這些人來撐著,後來清朝特許袁世凱到小站練兵。
他在這裡組建著名的北洋軍隊,這支軍隊一開始是用來對付革命黨的人,可他們都沒有想到,北洋軍發展起來之後,袁世凱自己的野心也開始大了,列強看到袁世凱的軍力這麼強,也都開始支援他,結果他就反水去逼溥儀退位。
為何袁世凱能夠順利逼宮呢?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當時袁世凱掌握的這些軍隊,戰鬥力和裝備都不是任何一支清軍能比的,他們接受列強的資助,戰鬥能力非常強,而原本清朝的這些軍隊,大部分都沒有什麼戰鬥力,碰上革命黨都被打得非常狼狽,而北洋軍的戰鬥力是全國最強的,因此西方列強才會選擇袁世凱來做自己的代言人。
袁世凱的手上有著這麼強的軍隊,他當然不會把其他的清軍放在眼裡,於是他才敢直接就去逼宮。當然袁世凱也不是傻子,他也清楚,想要把清朝給滅掉的話,是需要做好準備的,在他當時逼宮的時候,應該是已經做到可以控制北京天津等地,只有控制這些地區,才有辦法讓清朝必須妥協,當看到袁世凱進入宮廷裡面來逼他們退位,隆裕太后就已經明白,事情已經沒有什麼緩和的餘地。況且清朝在中央地區的精銳部隊都是北洋軍,全國的這些軍隊分散在各地。
袁世凱的軍力和他的能力,都非常符合西方列強的要求,他們自然就願意支援袁世凱奪位。
說到底,還是慈禧她當時做得有些過分,本身她已經死了,臨死前還要把光緒給幹掉(存疑),要是光緒還活著,他繼續領導國家的話,清朝不見得就會這麼完蛋。不得不說,慈禧當政的時候給國家造成很大的影響,在她死後也拉著自己的國家給自己陪葬,滿清貴族經歷這麼長時間,已經變得腐朽,這些人也很難維持清廷的統治,其實一開始像曾國藩這些人,他們要是有野心的話,可能清朝也無法維持下去。
回覆列表
溥儀退位的時候,清朝真正能打的就唯有北洋軍了,而且北洋軍也沒有二十萬的作戰部隊,實際上袁世凱手上只有大約七萬人。
到了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廷更是放開了新軍招募,使得新軍基本都是漢人,沒有了八旗和滿清貴族的節制。
武昌起義就是湖北新軍發動,間接的導致了東南半壁所有新軍的起義,這在一瞬間就使得清政府元氣大傷。
所以清政府迫不得已才啟用袁世凱,將北洋軍投入了戰場,此時北洋軍一共七萬多作戰部隊,軍餉還不能滿額。
新軍本是清政府為了抵禦外敵所成立的新式軍隊,然而最後卻成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北洋軍在當時算得上是最精銳的存在,主要原因在於袁世凱練兵有一套,而且練兵早,將領水平都十分高。
所以慈禧死後,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才會打擊袁世凱,使得袁世凱罷官還鄉。
誰都知道北洋軍只能由袁世凱才能鎮的住,同時也都明白沒有北洋軍又萬萬不能。這是一種矛盾的心理,又是忌憚,但又是迫不得已。
當袁世凱喊出“身世蕭然面不愁,煙蓑雨笠一孤舟”時,誰都明白袁世凱梟雄,無人能奈何得了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