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大眼侃歷史

    曾國藩的湘軍確實厲害,圍剿太平天國的主要武裝之一,但卻在征剿捻軍中,卻因作戰不力被換上了李鴻章的淮軍。貌似很讓人驚訝,其實細想,也不奇怪。

    首先,捻軍和太平天國不同,太平天國更加正規,有穩固的根據地。這方面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軍隊有良好的補給、後方比較安定。但弊的方面,就是有些重要的據點,就必須要堅守,有些重要的地方,就必須要攻佔。但捻軍就不一樣了,捻軍和明朝末年的農民軍很像,就是流動作戰,打一搶換個地,反正清朝末年,遍地都是饑民,也不發愁沒有兵員,這種戰術剛好是曾國藩搞不定的。

    曾國藩是個牛人,但是作戰方面,真的打的很醜。他的戰術總結起來就是防禦為主、進攻為輔,到一個地方不是進攻,而是深溝高壘,嚴密佈防,然後再去想怎麼打仗。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的重要城鎮都是這樣的,基本上就是最沒戰術含量的死圍!但這個對捻軍就不行了,曾國藩辛辛苦苦又是挖溝、以是築壘的,一扭頭捻軍就不要個地了,跑了。但是除了挖溝這些,曾國藩其他的作戰手段實在是少的可憐,1867年,又被捻軍在灞橋打了個伏擊,一下損失了好幾千人。

    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吧,搞定了太平天國的湘軍卻被捻軍整的焦頭爛額。

  • 2 # 鬼雨齋主人

    偽命題,曾國藩後期採取穩紮穩打的囚籠戰略,沿運河及黃淮河設定據點,將捻匪控制在河南、山東之間的狹小地境,至此捻子已經失去了戰略機動。為了自身的晚年安危,曾才託病讓賢,將大功讓給其徒弟。同時也是回報徒弟禮讓其弟弟獨攬攻克南京的功績。

  • 3 # 歷史茶坊

    湘軍並不是對付不了捻軍,而是另有原因。湘軍在攻佔南京以後,曾國藩為了向朝廷表示忠誠,自剪羽翼,大部分被裁撤,只剩下吉字營八千人和霆軍四千人,水師一萬八千餘人。公元1865年5月,率部征剿捻軍的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在山東曹州高樓寨兵敗,被一名叫張皮綆的捻軍娃娃兵殺害,時年55歲。自此,清廷唯一能夠依仗的滿蒙貴族將領被殺,只能頒下詔諭敕封剛剛平定南京的兩江總督、一等毅勇侯、太子太保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率部征剿捻軍。捻軍是起源於淮北的一種民間地下組織,他們散而為民,聚而為匪,行蹤飄忽不定,這與太平軍有穩定的後方基地大不相同。因此,清廷花了很大的精力卻始終沒有徹底剿滅。捻軍的歷史遠比太平天國要早,早在嘉慶年間就已經出現小股捻子打家劫舍,攔路搶劫,到道鹹時期,捻軍日益強大,開始樹起大旗,公開造反。1860年9月,直隸、山東一帶捻軍四起,清廷起復了被英法聯軍擊敗的僧格林沁,命他率領一萬蒙古馬隊開赴山東等地剿滅捻軍。僧格林沁不負清廷重望,於1862年率領蒙古馬隊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捻軍的活動陷入低潮。可惜好景不長,1865年5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騙至山東高樓寨,陷入早已佈下重重埋伏的戰場,最終兵敗身死。曾國藩在接旨後率領湘軍和淮軍合計三萬餘人北上,抵達前線徐州,在吸取了僧格林沁窮追不捨導致覆亡的教訓,針對捻軍以騎兵為主,擅長流動作戰和游擊戰,行動迅速的特點,提出了“重鎮設防,佈置河防,清野查圩,馬隊追蹤”的剿捻之策,稱為“河牆戰法”。曾國藩絞盡腦汁所制定出來的剿捻之策,由於湘軍、淮軍配合失當,在戰場上節節失利,根本無法阻擋捻軍神出鬼沒的攻勢。1866年9月,遵王賴文光與梁王張宗禹部在河南中牟會師,曾國藩苦心經營近一年的千里河防徹底失效,剿捻宣告失敗。清廷震怒,降旨斥責,曾國藩稱疾請辭,清廷改派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繼續征剿捻軍。曾國藩剿捻失敗主要原因在於湘軍日益腐敗,戰鬥力已大不如前;加上湘、淮兩軍建制不同,號令不一,淮軍將領屢有抗命不遵之舉,以致貽誤戰機。但曾國藩提出的剿捻之策事後證明是非常正確的舉措,後來李鴻章就力排眾議,堅決執行曾國藩的“河牆戰法”,將捻軍圍困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使他們無法發揮飄忽不定,流動作戰的優勢,最終被聚而殲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芒硝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