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問題所提到的清朝的特權階級“八旗”子弟裡面,不但不是一個漢人都沒有,而且漢人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比例。
根據有的學者研究,在後金崛起之前因為主動或被動的原因歸附女真的漢人估計達到200000以上,我們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做一些減法,也把旗下家奴身份的“包衣”撇除在外,那麼被編入八旗的漢人至少達到100000之眾。
而在順治五年(1648)編審而定的八旗男丁冊載,不包括包衣在內的八旗滿洲男丁是一個相對準確的數字:55320。姑且按照一丁對四口或五口的保守的比例,此時的八旗滿洲共有人口221280至276600,與上述資料對應,漢人比例或竟達到了接近50%。
請注意,上述漢人指的是後金崛起之前歸附女真的漢人,後金崛起之後主動歸順後金的漢人,大都被編入八旗漢軍,獲得旗人身份;被動歸屬(被擄掠等原因)後金的漢人,大都屬於包衣;這兩大類都不屬於以上談到的範圍之內。
入了旗籍的漢人在政治軍事上屬於滿洲統治集團的成員,在文化上認同滿洲,他們不僅在語言文字上學習並通曉滿語,更將原先的漢姓改為滿姓,同時也效仿滿洲固有的“稱名不舉姓”的習慣。
因此,“八旗”子弟裡面看上去的很多非常滿化的成員,其實都是漢人,而且如上述數量非常龐大,根本談不上所謂“一個漢人都沒有”。
在問題所提到的清朝的特權階級“八旗”子弟裡面,不但不是一個漢人都沒有,而且漢人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比例。
根據有的學者研究,在後金崛起之前因為主動或被動的原因歸附女真的漢人估計達到200000以上,我們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做一些減法,也把旗下家奴身份的“包衣”撇除在外,那麼被編入八旗的漢人至少達到100000之眾。
而在順治五年(1648)編審而定的八旗男丁冊載,不包括包衣在內的八旗滿洲男丁是一個相對準確的數字:55320。姑且按照一丁對四口或五口的保守的比例,此時的八旗滿洲共有人口221280至276600,與上述資料對應,漢人比例或竟達到了接近50%。
請注意,上述漢人指的是後金崛起之前歸附女真的漢人,後金崛起之後主動歸順後金的漢人,大都被編入八旗漢軍,獲得旗人身份;被動歸屬(被擄掠等原因)後金的漢人,大都屬於包衣;這兩大類都不屬於以上談到的範圍之內。
入了旗籍的漢人在政治軍事上屬於滿洲統治集團的成員,在文化上認同滿洲,他們不僅在語言文字上學習並通曉滿語,更將原先的漢姓改為滿姓,同時也效仿滿洲固有的“稱名不舉姓”的習慣。
因此,“八旗”子弟裡面看上去的很多非常滿化的成員,其實都是漢人,而且如上述數量非常龐大,根本談不上所謂“一個漢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