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范仲淹吧,記得學他的《岳陽樓記》時,講到過他“三起三落”的經歷。下面是我在網上找到的詳細記載!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江蘇吳縣人,幼時家貧而好學,由秀才而中進士,從政後更以抨擊時政聞名,為宋仁宗賞識,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他不滿朝政弊病、公開批評宰相,提出“十事疏”,呼籲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主張注重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決定推行其主張,史稱“慶曆新政”。但因保守派堅決反對最終未能實施,范仲淹也從此遭遇“三起三落”的厄運,63歲時被貶至陝西四路宣撫使,病逝於赴任途中。 范仲淹為官清正、治軍嚴明、生活儉樸,在朝野威望極高。天聖六年(1028年),39歲的范仲淹進京出任秘閣校理(秘閣設在皇宮崇文殿),雖然只是宮廷文字秘書,卻能常見皇帝,目睹朝廷機密,心直口快的范仲淹也因此捲入險惡的政治漩渦。宋仁宗當時雖已“主政”,但軍國大事仍由60多歲的劉太后當家。此年冬至,太后心血來潮,要仁宗與百官一道向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且有損君主尊嚴,便上奏章竭力反對。范仲淹的“輕狂”讓眾官員冒一身冷汗,他卻毫不退縮,又奏一章:請劉太后撤簾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如此“冒犯”太后,豈能有好下場?不幾天詔令下達——范仲淹被貶黜汴京,調山西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任通判(副長官)。 三年後,劉太后死去,仁宗才將范仲淹召回京師,派他做專門評議朝事的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范仲淹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明道二年(1033年),華北、江淮一帶遇大旱又遭蝗災,范仲淹奏請仁宗緊急派員前往救災,仁宗並未理會,他便質問:“若宮廷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自覺理虧,就讓范仲淹前去賑災。範歸來時,從安徽帶回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讓仁宗看。見范仲淹受寵,宰相呂夷簡便大肆誣告,使范仲淹再遭貶謫,先後由睦州移知蘇州,卻因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當上開封知府。 范仲淹大力整頓京城官府,剔除弊政,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拍手稱快,遂又升至副宰相,開封城傳誦“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民謠。范仲淹還著手調查奸相呂夷簡賣官鬻爵、結黨營私等惡行,繪成“百官圖”呈給仁宗。呂夷簡當然不甘滅亡,反告范仲淹“誣衊”。老奸巨猾的呂夷簡使用“離間計”竟最終獲勝,范仲淹再度被貶黜汴京,先後降任鄱陽、鎮江、紹興和西北邊陲地方官,告別開封時,范仲淹吟出一詩:“三出青城鬢如絲,齋中瀟灑過撣師。世間榮唇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謝謝你也帶我重溫了一邊歷史,希望你能採納!
應該是范仲淹吧,記得學他的《岳陽樓記》時,講到過他“三起三落”的經歷。下面是我在網上找到的詳細記載!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江蘇吳縣人,幼時家貧而好學,由秀才而中進士,從政後更以抨擊時政聞名,為宋仁宗賞識,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他不滿朝政弊病、公開批評宰相,提出“十事疏”,呼籲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主張注重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決定推行其主張,史稱“慶曆新政”。但因保守派堅決反對最終未能實施,范仲淹也從此遭遇“三起三落”的厄運,63歲時被貶至陝西四路宣撫使,病逝於赴任途中。 范仲淹為官清正、治軍嚴明、生活儉樸,在朝野威望極高。天聖六年(1028年),39歲的范仲淹進京出任秘閣校理(秘閣設在皇宮崇文殿),雖然只是宮廷文字秘書,卻能常見皇帝,目睹朝廷機密,心直口快的范仲淹也因此捲入險惡的政治漩渦。宋仁宗當時雖已“主政”,但軍國大事仍由60多歲的劉太后當家。此年冬至,太后心血來潮,要仁宗與百官一道向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且有損君主尊嚴,便上奏章竭力反對。范仲淹的“輕狂”讓眾官員冒一身冷汗,他卻毫不退縮,又奏一章:請劉太后撤簾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如此“冒犯”太后,豈能有好下場?不幾天詔令下達——范仲淹被貶黜汴京,調山西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任通判(副長官)。 三年後,劉太后死去,仁宗才將范仲淹召回京師,派他做專門評議朝事的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范仲淹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明道二年(1033年),華北、江淮一帶遇大旱又遭蝗災,范仲淹奏請仁宗緊急派員前往救災,仁宗並未理會,他便質問:“若宮廷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自覺理虧,就讓范仲淹前去賑災。範歸來時,從安徽帶回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讓仁宗看。見范仲淹受寵,宰相呂夷簡便大肆誣告,使范仲淹再遭貶謫,先後由睦州移知蘇州,卻因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當上開封知府。 范仲淹大力整頓京城官府,剔除弊政,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拍手稱快,遂又升至副宰相,開封城傳誦“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民謠。范仲淹還著手調查奸相呂夷簡賣官鬻爵、結黨營私等惡行,繪成“百官圖”呈給仁宗。呂夷簡當然不甘滅亡,反告范仲淹“誣衊”。老奸巨猾的呂夷簡使用“離間計”竟最終獲勝,范仲淹再度被貶黜汴京,先後降任鄱陽、鎮江、紹興和西北邊陲地方官,告別開封時,范仲淹吟出一詩:“三出青城鬢如絲,齋中瀟灑過撣師。世間榮唇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謝謝你也帶我重溫了一邊歷史,希望你能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