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纆緣閣

    第一次:1948年,烏松自我放逐,開始了自己的遊歷生活。他前往當時的法國保護國——北非摩洛哥,當他看到當地的村落建築時,感到十分吃驚。因為,那些樸素的建築和周圍的環境是多麼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完美而靜謐。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的反覆運用,深深地觸動了烏松,並影響了他後來的設計。多年後,我們還能從他的高層建築作品中看到當地村落建築的影子。

    在美國,烏松拜訪了著名建築大師賴特,他從賴特的作品中受到了強烈感染。在南美洲,瑪雅人和阿茲提克人的古代建築遺存,同樣引起了烏松的濃厚興趣,那些巨大的水平平面再次觸動了他內心深處的建築靈感,成為他未來建築設計中的重要表現手段。

    1950年,烏松結束了自己的遊歷生活,回到故鄉。他覺得自己已羽毛豐滿,便創辦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誰知他參加了一些設計競賽,但卻極少能夠得以實施,而且,委託設計專案也相當少。這讓躊躇滿志的烏松很是鬱悶。兩年後,烏松分別在哥本哈根附近的赫列別克和霍爾塔建造了自家的住宅。這兩棟建築明顯有著自由的空間處理與不對稱的外部結構,矗立在鋼筋混凝土支柱上,顯然受到了有機建築原則的影響,然而,從中亦能發現鑿斧印。

    第二次:1959年,烏松重又踏上游歷之旅。在十年時間裡,他遊歷了很多地方,中國,日本,墨西哥,美國,印度,澳洲等。他去的最後這個地方成為影響他一生的主要因素。在中國逗留期間,烏松在北京拜見了《營造法式》研究第一人、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亞洲之行回國後,烏松在赫爾辛格西郊的一片丘陵地帶設計了一組影響至為深遠的聯排式院落住宅——金戈居住區(the Kingo Houses in Helsingor)。同一時期,烏松還在弗萊登斯堡郊區設計建造了一個住宅區——弗萊登斯堡住宅(the Houses in Fredensborg)。烏松並未就此止步,在此基礎上,他經過進一步研究提出了“新增性建築”(additveaarchi-tecture)的設計方法,給建築學術界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悉尼歌劇院傳奇

    悉尼歌劇院的傳奇開始於1957年,38歲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建築師,只在丹麥有過一次實踐。他加入了一場匿名的競賽:一塊小土地上的歌劇院。他的方案在來自30多個國家的230位參賽者中被大賽評委選中,當時的媒體稱之為“用白瓷片覆蓋的三組貝殼形的混凝土拱頂”。這座建築規模龐大,包括了音樂會大廳、歌劇大廳、劇場、排演廳和眾多的展覽場地設施。建築面積8000平米。但是由於其設計理念大膽前衛,加上開支嚴重超出預算而受到多方的質疑,他被迫於1966年辭去總設計師的職位,由一位澳洲的設計師接任。其繼任人依然延續烏松的風格。這座建築直到1973年才建成,歷經14年之久,耗資1.2億美元。它的結構設計有著前所未有的難度,其間經過無數設計師的設計,最後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進行修改削減而成,傑作才得以誕生。悉尼歌劇院建成後,成為了澳洲的標誌性建築,並於200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儘管伍重最終因為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而譽滿全球,但是他卻從來沒有親眼看到過建成後的悉尼歌劇院的真面目。

    2003年5月20日,普利茲克建築大獎的頒獎儀式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由於身體欠佳,85歲的伍重未能親自參加頒獎儀式,這項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所以授予伍重,是為了表彰他創造了一座20世紀最偉大的歌劇院建築——悉尼歌劇院,以及他對人類建築事業所傾注的一絲不苟的態度。

    普利策獎的評語:

    約翰·伍重是一位建築師。他紮根於歷史,觸角遍及馬亞、中國、日本、伊斯蘭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納亞人的遺傳。他把那些古代的傳統與自己和諧的修養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建築感覺,以及和場所狀況相聯絡的有機建築的自然本能。

    他總是領先於他的時代,當之無愧的成為將過去的這個世紀和永恆不朽的建築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數幾個現代主義者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沉著應戰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