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史說新傳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現在的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儒家學者,也是漢元帝的重臣,位及丞相。
提及匡衡的名字,人們對他的認識大多是來自於成語故事“鑿壁偷光”。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中記載:"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其大意就是說,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卻常常因家中貧寒買不起燈油而犯愁,到了晚上,鄰居有燈火但不好去借用,於是他就在牆上鑽了個洞,用這個洞來"偷光"讀書。這個勵志故事不知鼓舞了多少代華人。
匡衡勤奮好學,持之以恆,終憑一己之力,逐漸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還曾經給皇帝講《詩經》,成為一名學術超男,太子劉奭都拜他為師。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漢宣帝駕崩,劉奭繼位,也就是漢元帝,匡衡被任命為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公元前48年,他又很快被提拔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後,匡衡又代為丞相,位極人臣,還被封為安樂侯,食邑六百戶,封地是3100頃,榮華富貴已達頂峰,成為學而優則仕的典範。
不過,匡衡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公元前30年,這位當時的勵志標兵卻因為貪佔封邑土地四百頃被漢成帝廢為了庶人,此事一傳開,朝野皆驚。
其實,匡衡的問題從元帝晚期就逐漸顯露出苗頭,只不過當時他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據記載,匡衡在與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總是引《詩經》為據,迎合帝王獨尊儒術的思想,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在朝廷內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樹立學術權威,彈劾其他官員。在漢成帝即位後,他還上疏彈劾石顯,幫助漢廷剷除奸佞,為漢盡忠。
但最後,飛揚跋扈的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期間,司隸校尉王尊就曾以奸佞之罪彈劾他,可惜被成帝壓了下去。後來,匡衡以“矯詔”之罪彈劾名將陳湯,將其鬥倒。種種之舉,日子久了,使得匡衡也被人抓住把柄彈劾了-“偷地”。
據記載,按照漢制規定,凡是封侯者,都要賜於一定數量的土地做為采邑,匡衡當時封地是3100頃,也就是31萬畝,所獲取租稅都為其享用。然而,由於工作人員丈量錯誤,多給他量出了4萬多畝封地。在得知這一意外收穫之後,一向大談聖賢教誨的他,而對下屬趙殷的彙報和上報建議,卻在大是大非面前昏了頭,利用“郡圖”之誤來私自擴大封地,不願意退出這塊到嘴的肥肉,地方官也不敢得罪他,讓他這塊本不屬於他的土地得以非法侵佔。
匡衡的這一行為被司隸校尉駿等們彈劾“ 專地盜土”,也就是指私自擴大封地的意思,這在當時可是大罪,按照當時律例應是死罪。漢成帝念其往日有功,又因其年事已高,就沒頂格處置,只是撤銷一切爵位和封地後,把匡衡貶為庶人,讓他返回故里,後病死於家鄉。
可以說是,縱觀匡衡一生是偷光垂青史,盜地惹敗名。
-
3 # 龍緣帝君
貪官也沒什麼不好,是個人都愛錢,尤其是古代,金錢的概念更為嚴重!只要是不做壞事,只要善待百姓,同樣是好官!其實說一個人是貪官,只不過是一種變相的嫉妒而已!為官者,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不收禮,不貪點財,是根本無法在官場圈裡混下去的,就連皇帝都會猜忌!
回覆列表
這就很好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是隨時隨地都會變化的,並不能因為你曾經刻苦過,就可以抵消之後犯下的過錯。
其實匡衡並不能稱之為是一個“貪官”題主所說的匡衡貪汙的行徑應該是指匡衡晚年被封為安樂侯的時候,由於圈自己的封地,多圈了四萬多畝地的事,這種事放現在當然是不可否認的貪汙啦,那時候卻不是。那個時候達官貴人圈地不是什麼稀奇事,多圈土地也不是太大的事,不過如果這是匡衡自己所為,那就真是個人人品問題了!!
其實幼時勤奮,長大成貪官的事情並不少見最近那些落馬的省部級高官們,第一句話不就是“我是農民的孩子,走到這一步不容易!”,不過這又有啥用呢,違法亂紀終將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
最後奉勸貪官們一句!!“伸手必被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