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畫小石頭

    關羽的失敗在主觀上,和他孤傲的性格密不可分。而敗走麥城之前的幾場戰役勝利,更加助長了傲氣。其一,《三國志》評價關羽和張飛:“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關羽儘管愛惜士卒,卻瞧不起士大夫之類的人,導致劉封、孟達懷恨在心,見死不救。其二,關羽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結果中了呂蒙、陸遜的計策,丟了荊州,敗死麥城。在麥城時,關羽已經面臨巨大的危險,還說即使有埋伏,有何懼哉之類的話,狂妄自大,驕兵必敗,失敗成為必然。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成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

    也就是說,關羽認為孫權的兒子配不上他的女兒,惹怒了孫權,看不上糜芳,傅士仁這類軍中老人,導致軍中不和,軍糧供給不足,關羽不反思穩定後方,還宣稱要回來治人罪。這些都是性格因素導致的。以至於,給了孫權方有隙可乘。

    在客觀上,此次戰役,曹操方派出的人是徐晃以救曹仁,孫權方的呂蒙,陸遜窸窣出場,都是豪華陣容。關羽在陷入與兩方的作戰狀態,實力不足。

    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是這樣記載白衣渡江起因的“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關羽水淹七軍後,一是有些得意忘形,二是確實需要糧餉,就取了湘關的米。而孫權立即就發動了戰爭。

    之前“單刀會”和談,雙方以湘江為界,湘關屬桂陽,長沙以南,湘江以東,是當時和談定義的東吳界。所以先渡江的,是關羽軍,先打破和談議約的,也是關羽軍。這個時候湘江畔應該屬於吳蜀兩國最敏感地帶,是碰不得的。關羽這一次越界,如果東吳沒有像樣的動作迴應,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外交上,都是說不通的。所以孫權才會立即發動戰爭,即便是在呂蒙的傳記裡,也非常明確的表明了,這個決策是來自孫權的態度。

    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214年 )鎮守荊州五郡,獨鎮一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襄陽郡,達到軍事上的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關羽又久攻襄樊不下,只好撤退,由於荊州被東吳攻佔,所以在退卻路上,士卒離心、逃亡殆盡。

    關羽向在遠在成都的大哥劉備和在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劉備雖有心相救,但因為西川到麥城萬里迢迢,救兵無法及時到達。劉備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劉封、孟達處,因為關羽不許立劉封為皇帝,說劉封不是劉備親生的,不可立。招致劉封的嫉恨。再加上孟達的挑撥離間,劉封、孟達最終見死不救,坐觀關羽滅亡。

    麥城之戰不僅使關羽戰死沙場,而且使蜀國永遠失去了荊州重地。從此,諸葛亮的《隆中對》由於失去了荊州,該策略化為了泡影。蜀國自此開始由鼎盛轉為衰落。而且,還造成了劉備為關羽報仇的結果,導致後來夷陵之戰的發生。蜀國更加衰落。

    比如有位學者就認為“由於關羽的驕橫跋扈,成了諸葛亮攫取權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故諸葛亮不惜假吳人之手置關羽於死地”。這純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了,荊州是隆中對的重要戰略依託,失去荊州,隆中對實現幾成泡影,試問一個以救亡天下為己任的人,會有這種胸襟麼?

    這一年諸葛亮都在成都,從曹魏聯手到敗走麥城不過一兩個月時間,而成都距荊州直線距離783.5公里,也就是1500多里路,這還是直線距離,無論從陸路還是水路實際距離都要比這個長的多,你讓諸葛亮怎麼救?古代訊息傳得本身就很慢,當書信傳到西川的時候,恐怕早就晚了,估計從成都方面收到關羽第一次被徐晃所敗的訊息時,關羽就已經被殺了。所以,諸葛亮非是不救,實事鞭長莫及,無能為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康有異常,究竟可不可以買定期壽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