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洅寫舊魜一夢清茶

      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註釋:同上書,152頁上〕。

      這是說,用物的名強加於物,則被定名的,都可稱為物;用物的名加之於非物,則非物雖被冠以物名,實際上並不是物。可見物並非因具有物的名就合乎物的實,同樣,名也非因其加之於物而成為真名。僧肇認為,在認識論領域,以物的概念(名)去認識物,物並沒有和名相符合的實,以物去求名,名也沒有代表物的功用。“名”與“實”不相當,“實”與“名”也不相當。名實既互不相當,哪裡還有真實的萬物存在呢?僧肇透過揭示名(概念)的主觀性以及名實之間的矛盾,來論證萬物現象的虛假性。

      與名實關係的論證相聯絡,《不真空論》還闡發了“永珍不能自異”的論點:“永珍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註釋:同上書,152頁上〕。這是說,森羅永珍,千差萬別,宇宙現象雖有差異,但並非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由於事物本身都是無自性的,性空的,因此事物本身並無彼此之別。這樣也就可知事物並不是真象,是雖象非象,也即幻象。僧肇說:“故《中觀》雲: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以此為彼,以彼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註釋:《不真空論》,《大正藏》第45卷,152頁下]。這也是說,事物原來並無彼與此的差異,區分事物的彼此完全出自於人為,是人們強加在事物之上的。既然事物沒有彼此的分別差異,又有什麼事物是真正存在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GC全球賽奪冠賠率:4AM力壓FAZE成奪冠大熱門,為何全世界都在奶4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