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理解的椅子

    2019年10月8日,是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日。

    大師鄭天挺卻稱他為:“教授的教授。”大師吳宓卻贊其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大師梁啟超也由衷佩服:“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大師傅斯年更是驚歎:“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寅恪先生的學問自不必說,而他的諍諍鐵骨最讓人敬佩。

    1953年,中央設立歷史研究委員會,並決定在中科院設立上古、中古、近代三個研究所。擬請郭沫若、陳寅恪、范文瀾擔任三所所長。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提出:學習應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地研究中國歷史。陳寅恪不答應,提出兩個條件:

    “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也不要學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當局,劉少奇是黨的最高負責人。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有和我同樣的看法,應從我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在1953年的中國,這樣的答覆無異於石破天驚,其結果可想而知。這一年,歷史研究所三所正式成立,所長分別是郭沫若、陳垣、范文瀾。

    1958年反對“厚古薄今”運動全面展開。陳寅恪被指為封建主義立場之種族文化論者,是一面資產階級的“大白旗”,應當拔掉。這一年,陳老撰寫《柳如是別傳》為柳如是立轉,不過是借傳修史,倡導做人治學的氣節與風骨。他寫柳如是,不過是想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學問也好,做人也罷,若失去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見到煙花女子柳如恐怕也會羞愧臉紅吧!

    紀念陳寅恪先生逝世50週年

  • 2 # 俚言

    應該說,陳寅恪,因為博學廣識而有魅力,因為人格高尚而有力量。

    陳寅恪先生的博學有家族的傳統。他本是江西修水人,因他祖父陳寶箴,當時正在湖南巡撫的任上。所以,1890年7月3日,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另外,他父親陳三立是著名詩人,也有名聲,被譽為“清末四公子”之一。

    陳寅恪從小體質就弱,但嗜書如命。他藉助家族的資助,得以遊學列國,求取新知。實話實說,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有這樣家庭條件的人屬鳳毛麟角。所以,在陳寅恪集20年的學業功力回國之後,他厚積薄發,乃至一發而不可收,絕不是偶然的。

    當時,說他是“教授中的教授”,就是對他的學問的欽佩。不過博學僅僅是一方面,陳寅恪先生的人格高尚,才是人們不願忘記這位史學大師的主要原因。

    我岳父至今還津津樂道,早年在中山大學歷史系,當面向陳寅恪老先生討教的情景。當時陳老已雙目失明,在家裡開班授徒。他家的那座小樓,宛若一座學術的聖殿。

    前幾天,即2019年10月7日,是陳寅恪先生逝世50週年忌日。陳寅恪的一生,可謂是顛沛流離。抗戰期間,從北平到香港,再由香港到昆明。解放前夕,他留下不走,最後落腳在廣州康樂園。

    現今的大多數人,其實弄不懂陳寅恪的學術研究內容,不過,大家都還記得他為好友王國維寫的墓誌銘: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人的一生,短短數十年而已。能夠留下一段後人千古傳唱的文字,夫欲何求?

  • 3 # GY1958

    算了吧,陳寅恪如果不是出身豪門,像他那樣既無文憑又無著述的紈絝,能進清華?別把介紹工作的諛詞當成了評價。當然過後嘛陳寅恪還是做了一些成果出來,比如研究妓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鋼中常存雜質中什麼元素使鋼易出現熱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