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墨談歷史

    謝謝邀請,其實明朝也很強大,在初期明朝的版圖大約有一千萬平方公里左右,軍事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尤其是對於火器的運用,但是成組之後軍事力量便一直下滑,而且頻繁的丟棄土地,再加上國內局勢動盪,宦官專權,皇帝不務正業等等因素使得明後期變得纖弱。

  • 2 # 史趣

    歷朝歷代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人們對其大都會有一個感性和概括的認識。比如,人們常說,強漢,盛唐,弱宋,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強漢主要體現在對外政策上。漢代自漢武帝起對周邊的政策一直比較強硬。漢武帝時,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敗匈奴,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而逃;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降服了西域諸國;漢宣帝時,鄭吉迫使匈奴逐日王降漢,陳湯更是發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的時代強音,令人印象深刻。

    盛唐是後世對唐王朝的讚頌之詞。唐朝之盛主要集中在唐高宗時代開始到唐憲宗時代結束。這一時期,唐朝國泰民安,邊疆穩固,物華天寶,天下來朝,一派盛世景象。

    宋朝並不弱,而且很富有,為什麼人們稱其為“弱宋”呢?一則,有宋一代完成了中原地起的統一,其領土範圍較唐代縮水不少,南宋時期更是偏安一隅;二則,宋代周邊強敵環伺,王朝對西夏、遼以及金的戰爭,屢屢失敗,不僅納歲賠款,有時還要割地。總體來看,總給人一種羸弱不堪的印象。

    那麼明代呢?有沒有一個更好的詞來概括明代呢?

    明朝統一全國後,疆域雖廣,但周邊邊患,尤其是北方的威脅十分嚴重。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但來自北方時常受到北元蒙古和韃靼和瓦剌的侵擾。為了應對局面,朱棣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以後一直沿襲。在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中原與東北關外的一道邊關重鎮山海關,所謂“天子守國門”就是這樣意思。日後周邊威脅加重,君王即便“死社稷”,也不南下遷都。在對外政策上,明朝廷“不議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處處體現出了較為剛性的一面。因為,我們稱“剛明”比較合適。

    明朝之剛體現的是一種氣節,也是一種精神。但是太剛容易折,明皇室不惜一切代價用生命踐行這一政策,這就不可避免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

  • 3 # 凌煙閣論史

    可以稱為“倔明”。

    這可以從幾方面來看。

    首先,皇帝對大臣太倔強。

    比如朱元璋對御史王樸,因為正常的工作溝通,倔勁犯了,讓王樸改奏章,這位王樸不改;朱元璋也倔,就說要殺他,問他改不改,結果王樸還是不改。最後就被倔強的朱元璋殺了。隨後的朱棣更狠,因為要逼方孝孺寫即位詔書,結果把方孝孺的十族抓過來,當著方孝孺的面,殺一族逼問一次願不願寫;結果朱棣倔強地把方孝孺的十族殺光了。

    像朱元璋朱棣父子這種一根筋的做法,只能稱之為倔。

    還有嘉靖皇帝,非要把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搞進太廟,也追封為皇帝。大臣要求嘉靖尊已經去世的武宗為父,結果嘉靖說不答應就不當這個皇帝。最後還是他的倔強勝利了。

    其次,大臣對皇帝也倔強。

    嘉靖皇帝改父親的事上,一幫朝臣也是倔強的很,非要爭來爭去不同意,最後拗不過還是答應了。另一個最著名的就是萬曆皇帝立繼承人,大臣們倔強地要求按照宗法進行,萬曆非要立他更喜歡的朱常洵。雙方較勁,最後萬曆認輸,但是從此不上朝了。

    第三,對外事也倔強,不知道妥協。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瓦剌蒙古人以為拿到大籌碼,至少可以橫敲一次竹槓。可誰知大明這邊倔強地拒絕談判,立馬重新立了一位皇帝,蒙古人手上的籌碼一文不值了。

    到崇禎時,眼看李自成即將圍城,皇帝卻寧願自殺,也不逃跑。其倔強程度超過其祖宗了。

    但是,大明朝也正因為一個“倔”字,導致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一定程度的對立,影響了國家治理,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病。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電影可以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