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詩雜談

    秦國:按軍功授爵,打破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

    漢朝的察舉制: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徵辟制:自上而下選拔官吏,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

  • 2 # 小書櫃

    科舉,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這種制度從隋朝開始,一直沿用到清朝,前後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時間,可謂歷史悠久。

    但在此之前,是沒有這種科舉制度的。

    秦朝以前,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就是“世襲”制,簡單來說就是“子承父業”,父親死了,但父親的官位、封地、權力都由嫡長子繼承,比如大家熟悉的史官司馬遷,他爹是史官,他也從小受父親教導,到他父親幹不動了就輪到他上位接著幹。

    還有一種是當官員家裡的門客。這種操作首先是要飽讀詩書,見多識廣,這些人大多布衣出身,到官員家做門客,給他們出謀劃策,只要能助他們成功,自己也可以謀得官職。例如呂不韋就曾門下食客三千。還有“毛遂自薦”的毛遂,也是門客出身,最後也憑藉聰明才智得到賞識。

    到了漢朝就有了“察舉制”和“徵辟制”來選拔人才。這是由各級地方官府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舉薦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薦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期,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度。這是由特定的官員,按出身、品德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也沿用這種方法選拔人才,但這種方法弊大於利,很容易被世族勢力影響,門第的限制也讓很多有才之人被拒於門外。

  • 3 # 小史感

    中國古代史上的選官和用人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統治。但在作用和用人標準,形式都有所不同。

    下面中國古代篩選官吏的途徑總結如下:

    禪讓制

    禪讓制,是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王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形式上,禪讓是在君主自願的情況下進行的,從而為了讓更賢能的人來統治國家。另外禪讓制還分為“外禪”“內禪”之說,“外禪”是將權力讓給異姓;“內禪”則是讓給自己的同姓血緣之親。

    世襲制

    世襲制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等;這種封建社會、帝位以及爵位世代相傳的制度,取代原來的禪讓制而出現。世襲制有著父業子承、世代相傳的傳承方式。這種封建制度的傳承方式,如果僅憑家族血統關係這一因素挑選繼承者的話,那麼精明能幹者將寥寥無幾,從而走向衰落。

    軍功爵制

    軍功爵制萌於春秋,確立於戰國。軍功爵制無非就是官爵和軍工結合起來,增強士兵的作戰勇氣,從而可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同時,有力地打擊了貴族特權,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察舉制

    察舉制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它主要是由地方官在管轄內隨地考察,選取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才,並推薦給上中央。被推薦者在經過試用考核,再由上中央政治局量才錄用,繼而選出真正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透過制定官員按出身家世品德來品評,然後將人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透過推舉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考察,然後授予不同的官級。這種制度打破了中央對人才選拔的控制,將權力分散到各地,從而大大擴大選才範圍,使一些有才之士進入政府官吏的渠道更寬廣。九品中正制有著“唯才是舉”的精神,選舉人才時品狀並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選賢任能可以更好的維護及統治的作用。

    回到我們的科舉制度啦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鑑方可知得失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紅”郭艾倫為什麼落選最新一期的男籃集訓名單?李楠此舉有何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