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濡以沫164085754

    能活明白的人不多,別說30了!…物慾橫流,能力有限,追逐慾望的滿足,無暇考慮人生去向和價值!…建議多領會佛經中內涵,我相信會找到點答案!當然並不一定要去信仰,但是一定要取捨其中精髓…

  • 2 # 隨緣98555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活到30歲,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已經形成並趨向成熟了。但如果說,有的人活到30歲還不知道何去何從,也許是因為這個人整天忙於生計、忙於生存、忙於去解決溫飽問題而無暇顧及考慮其他;或者是這個人思想上還不夠成熟,對現實社會感到迷茫彷徨,雖然自身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不論是自身的還是外部的,總是事與願違,理想或願望都難以現實,內心又難以調整和自拔,進而恢心觴氣,漸漸失去了鬥志,不思進取,為逃避現實、逃避社會,而設法麻醉自己,使之昏昏沉沉,稀裡糊塗,白天不知夜的黑,庸庸碌碌,混一天是一天;另外,還有一種人,亦或是這個人頭腦發育天生就有些不良,何去何從都得由別人來操控,根本就不會思考什麼人生。這當然屬於精神方面的問題,就另當別論了。

      對於人生這個哲學命題,西方哲學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要面對如何活和為什麼活兩個方面的問題。對於如何活的問題,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天賦、能力,和後天的境遇是不一樣的,可以說各人有各人的命、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有錢之人可以衣食無憂遊山玩水,去追求精神方面的享樂;沒什麼錢的人可以饅頭就小菜,只要能裹腹就好。人生在世,既然活著,只要有一口氣,首先要滿足的是生存的需要。為此,我們每個普通人每天都在忙於生計。人只有在滿足了基本生存條件,衣食無憂的基礎上,才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如果一個人餓著肚子,衣不遮體還在說什麼人生崇高的理想,那他精神方面肯定是有問題的。  

      至於為什麼而活,從大的方面說,人活一世,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為了功成名利而不懈努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多多少少也為這個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從小的方面講,人生苦短,首先是為自己而活,為生存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勞作,同時也是為家庭、為父母為子女而活,這是無償的奉獻。

      然而,世事難料,人無完人,月有陰晴圓缺,各人的境遇各不相同。一直在順境之中的人,少之更少。就算那些有錢有勢之人,也有自己的煩惱。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確,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有那麼多挫折磨難和悲傷痛苦,才有了什麼是“幸福”的人生體驗。儘管說人的幸福程度是從比較中得出,但你和我都應該明白,人比人氣死人的道理。  

      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哲學家都承認: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對於這個問題也各有各的見解。飽食暖衣可被看成幸福,積德行善也可被看成幸福。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人生中有高峰也有低谷,這都是很正常的。如何在人生的逆境中,將受傷、瞋恨的心轉為感恩心,並感恩所有傷害過我們的人和事,這就得有很深厚的人生修養。如果因為自己的條件不夠,或者因緣還沒成熟,機會沒有輪到自己,那麼你至少要保持健康、快樂而不是失望和失落,之後你再重新開始,這樣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價值並不等於說你賺了多少錢,或是你的地位有多高。權、利、名、位、勢這五項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只能說是暫時擁有。如果我們失去了健康和平安、失去了幸福和快樂,甚至使其他人因為自己也失去了這些,那麼你的人生價值就是負面的,就不值得炫耀了。即使你自認一生很有成就,有很多的財富和崇高的地位,但是如果你身心失去了健康,經常感到不安,那還有什麼幸福和快樂可言?

      作為我們普通人,不論你的出生、家境、受教育程度還是生活際遇,首先我們都要努力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其次是做一個對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只有明白了自己為什麼而活,才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活,應該如何去活得精彩而有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連《新喜劇之王》都沒看,就提出周星馳“江郎才盡”這樣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