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能量三板斧

    《論語》作為2000年前的經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之體。

    介紹完《論語》再來講講,為什麼大眾提起論語就覺得很晦澀難懂,很古老,甚至有人認為是封建制度禁錮人們自由思想的一種工具!其實《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新文化運動的本質是推廣科學民主和解放思想,體現本我,迴歸自由!是西方文化思潮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撞的產物!隨著中國革命發展朝著更深入的反帝反封建方向推進,作為中國傳統經典的四書五經六藝等等,全都被作為糟粕或者封建遺毒來封鎖!中中國人,曾經有幾十年時間遺忘了論語!直到改革開放推進,文化復興運動再起,《論語》作為中國文化的經典再次重新走上舞臺!

    文化是傳承的產物,而幾十年的斷檔,導致人們認識傳統文化已經產生了障礙!這個時候,于丹橫空出世,以自己的獨特視角,娓娓道來,循循善誘,讓人們重新認識《論語》,認識孔子,認識中國的古人的思想和對生活,生命意義的探討!當然,于丹能火,她的頭銜是教授,這個高階知識分子的光環作用不可忽略!其次,人們被這種新穎的解讀方式給吸引,再次才是對於于丹講解內容的思考以及討論!

    不管于丹解釋的對錯,單就從於丹熱,論語熱,這些現象就能說明,中中國人其實對於文化的渴求,對於文化的傳承,對於傳統的迴歸認識,都是文化的進步!這一點,我認為,于丹的作用是積極的,也是意義重大的!至於說她的解讀水平,我想說的是,同一本教材,不同的老師講,是有不同的效果的,但這並不影響學生去對知識進行更深度的認識和探究!

    學問之所以被大家熱衷,那是因為他蘊藏著豐富的精神營養和無盡的未知!于丹只是一個引路人,或者說是同路人!你如果太過於糾結她講的論語水平如何,已經背離了,你學習論語和研究中國文化的方向了!

  • 2 # 男兒本色韋信子

    我的看法往往是和別人不同,有時下架不少。于丹老師我認為懂論語的,以她的學歷讀上幾遍,她會讀懂論語。百家講壇面向全國宣講時,向論語這本書裡注水太多。也就是人們說的水貨論語。意思是,那樣一旦加過度的水給這部聖人論語會變味。年輕人如果這樣理解論語就不應該了。

  • 3 # 許銀燕

    我是于丹的崇拜者,至於因傲慢走下神臺不得而知。但于丹說不懂或膚淺《論語》這一說法我不贊同。她的論語心得在“百家講壇"能面對全國百姓來講,就充分說明她知識淵博並有獨特見解,否則“百家講壇”也不會去請她。另外,于丹作為一名女性高知,她娓娓道來和動聽的語言是吸引很大一批崇拜者,很有語言天賦。《論語》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文言文的語言還是難以懂的,于丹通過形象生動的白話文來講解,由淺入深正迎合了普通百姓的心理,百姓愛聽,收視率還是蠻高的。千萬不要因其他因素來抹殺人家水平這也是不對的。

  • 4 # 小石了了

    于丹對於《論語》,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懂膚淺的而已。

    就像一個小學老師講1加1等於2。

    但並不知道更深層次的,1斤大米加1斤白菜並不等於2斤大米或者2斤白菜。

  • 5 # 宗智止觀

    每個人對論語都有不同的解讀,于丹能完全理解“論語”暫不提,可是她以自己對論語的心得,與大眾分享,這不是一件壞事。她講論語,是在“百家講壇”講的,而看百家講壇的人,大多數都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必須以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再結合符合現代理念的方式講解,這樣才能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其實這樣方式講解,反而是有難度的。

    再者,論語也不是多難懂的書籍,只是我們看兩千五百年前的文字語言,無法交融,就如同,孔子也對我們現代的語言不知所云是相等的。而且以文言文解釋論語,也不符合全民收益的目的。只要于丹沒有傳播負能量,就值得聽一聽她的論語心得。如果覺得她講的某些地方,與你所理解的有出入,那一定要知道,當你讀研究生的時候,不要去否定高中教育是無意義的。

  • 6 # 閒看秋風999

    于丹,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其實不僅僅是于丹,幾乎所有曾經在《百家講壇》這檔節目上露過臉的“專家”後來或多或少都被人詬病。

    實話實說,既然是“百家講壇”,就必須能夠容忍各種不同的風格和學術研究重點;從這個邏輯思維出發,于丹當然是“懂”《論語》的那個人。

    于丹不僅僅“懂”《論語》,而且還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語錄加工烹製成了“心靈雞湯”;當初凡是喝了這碗湯的聽眾應該知道它的滋味。

    換句話說,于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把《論語》中傳達出來的“正能量”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在《百家講壇》這個平臺上傳播開來,也是一家之言;

    當然,于丹所講的內容也應該和那時的“國學熱”有很大的關係,說不準也是電視編導的授意。簡單說,于丹講《論語》,那是她個人的理解,學術自由無可非議。

    如同足球比賽,于丹在“上半場”的表現可圈可點,人家可是當年的網紅,圈粉的大卡;她主要是在“下半場”沒有把握好自己,人設崩塌;用一句套話,那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個人主義膨脹;學術可以與眾不同,但是,做人做事必須遵守相同的底線;也不知于丹下了《百家講壇》以後是否能夠銘記孔子的教誨: 吾日三省吾身?

    如此說來,于丹不過只是懂了《論語》的皮毛,根本不知道儒家學說的真諦。

  • 7 # 讀寫人家

    不是于丹不重《論語》,而是我們好多人不懂《論語》,也不懂于丹。

    對《論語》而言,講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會產生不同的含義,因而有不同的人對《論語》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對講《論語》的于丹更有不同的看法。

    一部《論語》走天下,說的就是《論語》裡面包含了治國理政,齊家平身,多方面的道理。

    而於丹講《論語》的時候,它是用淺顯的道理,把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故事,生活中的道理講出來。她把《論語》這部用文言文,好多人看不懂的東西,講得很透徹,很明瞭,很生活。

    我們的生活中需要《論語》,《論語》也需要接地氣,需要走下神壇,走出書本,走進生活,走進田野,走進人們的心靈中去。

    《百家講壇》讓于丹來講《論語》,就是要讓《論語》和廣大人民群眾見面,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理解,《論語》裡面的真正內涵,真正的生活。

    而於丹正是把《論語》接地氣,讓《論語》走向了神壇走下了書本,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走進了田野,走進了人們的心靈。

    從這裡來看于丹不是真的不懂《論語》,而是我們不懂于丹,更不懂《論語》的內涵。

  • 8 # 憂國吃瓜

    《論語》雖然晦澀難懂,但講的都是最普通的道理,遠遠沒有于丹講的那麼深奧。

    讀《論語》首先要準確句逗,其次要理解每一個字。而這些都已經被歷代文人所註解,我們今天要做的一是熟悉,二是普及。進一步解讀和闡述,已經沒有多少意義。

    于丹只是一個大學老師,領域是研究儒家思想,講論語完全可以最通俗地給大眾講清楚就可以了,大眾不需要把每個字的歧義全部搞清楚,那是你們學者專業裡的任務。但是她偏偏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通俗的道理抽象化,而且颱風過於矯情做做,這是很多人不喜歡她的原因。

  • 9 # 遊客v喬世鋒

    僅限於學術研究,僅限於望文生意的所謂理解並不足以認識到文化的精髓乃至來龍去脈。對文化精髓不夠了解,就像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自然難以發揮作用。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話毫不誇張。應用儒家文化確實可以解決社會當下存在的種種現實問題,以及支撐未來發展的實際問題。

    也只有真正認識到國學文化的應用價值,才可能樹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最終實現文化傳承以及文化復興。

  • 10 # y村夫

    她是半懂半不懂。懂,她只是理解論語的表面文章,不懂,她沒有深刻理解論語的內涵。其實論語不是什麼難讀的書,只要稍微懂得文言文就可以讀懂。孔子是在講做人的道理。讓我們任何做人。可她加進了許多個人的思想內容,用現代人的觀點去解釋二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這是錯誤的。我們學習論語要回到孔子的時代,孔子不可能知道現在所發生的一切。其實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行仁的基礎從孝悌開始,然後對國家要盡忠,對他人要恕,只要順著這條主線學習論語,就可以抓住重點和中心。至於後來孟子,朱熹,董仲舒發展了孔子思想,歷代帝王奉孔子為至聖先師,大成者,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體系,不完全是孔子思想,孔子只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我們平民百姓說孔子是教育家,就是因為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也是我們應該學習論語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雲社演員表演時罵師傅,這能成為傳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