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雲探店
-
2 # 影視圈Magazine
弗朗索瓦·特呂弗1932年出生於巴黎,1950年以《電影手冊》雜誌影評人的身份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從1954年開始,特呂弗導演了短片《訪問》、《頑童》和《水的故事》。1959年,特呂弗導演了首部長片《四百下》,一舉成名。
《四百下》這是一部自傳性電影,它深入發掘了一個問題少年安託萬的生活。特呂弗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影片採用的是一種“生活流”的方法,全片充滿了日常生活的散漫事件,沒有精心設計的故事,沒有邏輯性聯絡,沒有傳統意義的情節,它要表現的是人物逃脫生活折磨達到精神解脫後的一種狀態。
在風格上,《四百下》運用了仿紀錄片的手法,從而賦予故事以真實感。《四百下》由一個兒童演員讓—皮埃爾·萊奧主演,他還在後來的4部系列影片:《20歲的愛情》、《偷吻》、《夫妻生活》和《愛情長跑》中扮演各個成長時期的安託萬,繼續充當特呂弗的銀幕上變形的自我。“新浪潮”運動雖然只持續了5年,但特呂弗的創作卻一直延續到80年代去世為止。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槍擊鋼琴師》、《朱爾與吉姆》、《柔膚》、《黑衣新娘》、《密西西比美人魚》、《野孩子》等。
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
1955年,弗朗索瓦·特呂弗出演個人第一部動作片《牧羊犬的攻擊》。1959年,憑藉自編自導的劇情片《四百擊》獲得第1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 。1966年,執導科幻片《華氏451度》,該片獲得第3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1973年,執導劇情片《日以繼夜》,該片獲得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1979年,執導愛情喜劇片《愛情狂奔》。1981年,憑藉愛情片《最後一班地鐵》獲得第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1983年,執導驚悚懸疑片《激烈的週日》,該片獲得第3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84年10月21日,弗朗索瓦·特呂弗在法國巴黎附近去世。
評價
在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個極端的處境,來安排和講述人物的命運,對婚戀中的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比心理醫生還要深刻生動的把握。而特呂弗也特別的擅長髮掘法國女演員的長處。
弗朗索瓦·特呂弗與戈達爾等新浪潮導演深受巴贊真實電影美學理論和義大利現實主義的雙重影響,作品具有強烈的紀實性,濃重的個人傳記色彩,形成真實、誠懇的風格特徵。他們的作品挑戰傳統電影觀念,否定傳統道德,將古典敘述形式與藝術電影的敘述形式融為一體,對於當代世界電影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呂弗在他25年的影像生涯裡,一直沿著巴贊引領的道路實施自己的計劃,發揮自己的才能,確立自己的目標,誠然,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作為一名傑出的電影藝術工作者與思考者,特呂弗是一個有心之人。他將平常寫作和拍片時手寫的註釋、草圖、草稿,不同形態的劇本、工作計劃、行政單據、書信、圖書剪頁及評註等,悉數珍存起來,較完好地體現了其藝術人生細緻謹慎的一面,方便了後人深入地研究其電影生命。其經常面對媒體採訪,或應邀撰文發表,對於這些,他時常認真收集、重新翻閱,以便後來加以修改與潤飾加工。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不滿足曾經的成就,即便是從前為人們叫好叫座的影片,他也會於若干年後,懷握謙虛冷靜的態度承認失敗與錯誤。他以此作為歡欣與自由,尋求超越,與大多榮膺殊榮便沾沾自喜、拒絕質疑的明星大腕們,存在著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