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帥媽育兒心理課堂
-
2 # 紫衣文士
是的,這只是一種現象,現代人都受西方的文化影響,年輕人的文化變得不倫不類,比如說他或她,沒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那人家過聖誕節,你也跟著過聖誕節,相信自己家裡信佛,道的家長知道,不知道會怎麼個想法?當然信仰是自由的,個人覺得00後需要學校的老師或者家長的引導吧
-
3 # 一念覺944
華人怎麼了?一天到晚的傳統文化!
是不是,拉屎,吊不正,都是傳統文化的流失?
要搞清楚,傳統文化的精華,拿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我們活的明白,快樂,幸福!
必須,搞明白,傳統文化,我們要學的是什麼!
-
4 # HardenTeam長水生
放鞭炮是60後、70後的我們過年最盼望的事兒,年三十兒,我們堂兄弟五、六個孩子蜂擁而進爺爺、奶奶屋裡藉著拜年之名,實質是索要壓歲錢和等著爺爺給每人分那麼點兒小炮仗,當時的鞭炮最多見的也就是100響的一小掛鞭,一個一個都拆開,分給孩子們去點放,至年齡大點兒後市場上有賣的幾千響的鞭炮後才明白過來,原來那是一下都點著後聽響兒的玩意兒啊……現在過年時給兒子買了1萬響的鞭炮,他卻不願去放!抱著iPad在那兒笑哈哈。
那年頭平時的日子裡能吃上一頓肉就說”你家這是過年哩?”,等到真要過年了,媽媽鍋裡燉肉的香味兒那可是真香!大人們忙裡忙外,孩子們圍著大人轉,想提前分點兒肉吃。那現在可是天天在”過年”哩,平日裡,只要女兒說想吃紅燒肉,不到一小時就能上桌……
一進臘月,媽媽領上我們兄妹幾個,要做新衣裳嘍!高興的蹦蹦跳跳相跟上到村裡的裁縫那兒,給每個孩子量身材尺寸……現在大家穿衣服,唉!不說啦!
新衣裳、新鞋帽、殺豬宰羊放鞭炮;貼春聯、吃年糕、拜年紅包小孩要!
以前我們所處的年代,經濟水平有限,人民基本生活用品匱乏,有的溫飽都沒解決,一年總算熬到頭,享受享受老輩兒留下來的節日,改善一下生活,難得也捨得吃頓好的,物質生活欠缺就精神上娛樂娛樂,全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兒、放鬆放鬆,這也是千百年來留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成年在外的遊子,年末時也有個寄託,“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嘛。
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物品充足,不愁吃不愁穿,小孩子無需盼著非過節才能擁有的東西時時處處都能滿足,造成我們的下一輩兒對過年越來越沒興趣,年味兒也越來越淡,而且近年來年輕人、孩子們又去關注西方的這節那節的,對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文化卻反而慢慢地在淡化。
春節,表象是一個節日,但它承載著千百年來人類對生存的一種期望,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一種願望,重視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文化,彰顯出的是每個人的愛國情懷、愛家情愫,是否常懷感恩之情。自覺傳承傳統節日、保護民族文化,也是讓我們把根兒留住,凝聚家族力量,使中華血脈長流不息。
我們這一輩應努力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都是我們國家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能將之推廣為世界性的節日,也是中國”軟實力”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強硬體現。
節日裡,祝家家能團圓!親友都歡聚!把酒祝福人人身體健康、生活美滿!
回覆列表
我覺得現在00後的孩子過年興趣不高,傳統文化流失有一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
過年,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團聚,親情,回家。而這些對於經常守在父母身邊的孩子來說,其實感受並不深,當然,如果對於留守兒童來說,那就另當別論了,期盼過年,也就是期盼父母回家的日子,對過年的興趣也就更濃了。
第二個方面: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孩子很多想要的東西在平時就能觸手可及,不像我們小時候,生活艱苦,很多想要的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只能盼到過年才能實現,所以現在的孩子對過年的期望自然不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