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重口味
-
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醜八怪”一詞,目前沒什麼較確切說法。但因“八怪”可見多與清代中葉的“揚州八怪”關聯。然而這裡有兩個問題,可以質疑“揚州八怪”和詞彙生成時間。
明代《醒世姻緣傳》有“周龍皋又甚是好性,前邊那位娘子醜的象八怪似的,周大叔看著眼裡撥不出來”。
清代與“醜八怪”一同出現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書中的,還有“十醜八怪”一詞,即“暗想似三姑這般得傻憨,生得如此的難看,十醜八怪般的,將來如何能攀親出嫁,只可養老家中的了。”
雖可懷疑《醒世姻緣傳》成書時間晚於揚州八怪,但目前推測該書成於明末清初,因此八怪之說,或源於宋元明清的民間傳說故事,比如《西遊記》第六回的“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
再則就是“醜八怪”與“十醜八怪”,可能涉及字詞的縮減或填充。可惜目前對於“醜八怪”一詞,能直接聯絡到的,我就知道上述那兩個出處。
PS:下文開始,只是推測。
【醜怪說】隨著唐宋以後的時間發展,“醜怪”一詞逐漸頻現。如:唐·皮日休《虎丘寺殿前有古杉一本 形狀醜怪圖之不盡》
宋·蕭德藻《古梅二首》“醜怪驚人能嫵媚,斷魂只有曉寒知。”
元·張翥《題趙仲穆怪石奇木》“山精木魅寒睒晹,千年醜怪匿不得。”
明·施敬《怪木竹石圖》“千年醜怪何人識,老剛胸次真奇特。”
清·牛燾《姑娘塞》“明妃生長亦有村,姊歸女子嫌醜怪。”
除了形容木石奇特瑰麗,也會形容行為怪異、容貌特殊(如宋代《新五代史·晉臣傳·桑維翰》之語)。元明清之後多見對人,尤其是女子的使用,比如袁枚的《續子不語·子不語娘娘》“但此婢貌最醜怪,故我以『子不語』名之。”
因此“醜八怪、十醜八怪”中的數字可能是虛數填充,因為對於醜的形容和怪的舉止,歷代並非只有“十、八”這兩個數字。十數種醜法,七八種怪狀等用語都可見到,以醜舉例來說:
北魏《雜寶藏經》“昔波斯匿王有女,名曰賴提。有十八醜,都不似人,見皆恐怕。”
唐代《法苑珠林》“自然有人面有八醜,來求挑眼。”
明代《金瓶梅》“懸掛都是九醜天魔變相,身披纓絡琉璃”
所以可能如千奇百怪、七扭八歪等詞彙一樣,只是以虛數、對偶、順口等需求產生的變化。
【醜八說】似上述《醒世姻緣傳》中“醜的像八怪”之怪異,清初彙集刊本《生綃剪》第九回也有一句“折罰下來,做個又蹺(瘸)又醜八不就的箱官。”
“醜八不就”我只見此處有說,對比文中前述“臉上七拼八湊,完全變了形狀。”大致可理解這個詞是形容面貌醜陋。因此有可能在此後傳播過程中,因拗口和八怪等某些原因,將“不就”改成“怪”。繼而在出現“醜八怪”後,又增“十”字變為“十醜八怪”。
至於“醜八不就”本身,諧音上……勉強可關聯到“醜拉不幾”,與今日俗語“醜不拉幾”有字序混淆的疑問。
至此,上述這兩種猜測並非斷語,只是姑且推論而已。
回覆列表
正好,前不久剛瞭解過呢!
其實“醜八怪”最初的來歷很很有意思,它甚至不是一個貶義詞,還與美有著莫大的關係。
從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揚州出現了一群比較有意思的畫家。被人們公認的有八個人: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
他們被歸為一類,原因是什麼呢?
他們都有著卑微的出身,過著清苦的日子,但是卻很不老實,畫起畫來不受傳統的舒服,自由寫意,還會用畫來針砭時政,揭露社會陰暗面。
羅聘畫的鬼。對於這些人的存在,統治者自然也是不忿的。因此給他們按了個“揚州八怪”的名頭。
久而久之,“醜八怪”的鍋也就這麼背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