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水清風
-
2 # 農民工歪說歷史
“天京事變”期間,北王韋昌輝奉天王洪秀全密令,率領三千精兵返回天京誅殺東王楊秀清。結果,韋昌輝在血洗東王府、殺了楊秀清滿門之後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將事態嚴重擴大化,在天京城內大開殺戒,牽連兩萬餘人!最後,連回天京“勸架”的石達開也沒有放過,殺光了石達開留在天京的所有家眷。韋昌輝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為什麼會如此痛恨楊秀清?
韋、楊矛盾由來已久韋昌輝和楊秀清都是早期“入夥”拜上帝教的“股東”之一,按說二者應該算是“平起平坐”才對。但是,楊秀清和蕭朝貴利用神棍手段上演“天父附體”“天兄附體”之後,一切都變了……楊、蕭二人自此獲得了凌駕於精神領袖洪秀全之上的“神權”!為了維護自己“天父次子”的神權地位,洪秀全明知是個坑也不得不往下跳,被迫承認了楊、蕭二人“跳大神”的合法性。而這,也為後來的“天京事變”埋下了禍根。
在清軍一炮轟死了蕭朝貴之後,楊秀清成了唯一可以“溝通天國”之人,不僅擁有世俗權力,而且還可以以“天父附體”的神棍手段讓洪秀全“俯首帖耳”!漸漸地,野心勃勃的楊秀清近乎徹底架空了精神領袖洪秀全。與此同時,在世俗權力方面,楊秀清也在不斷擴張,並形成了東王節制諸王的權力格局。在蕭、馮二人相繼陣亡之後到洪秀全大肆封王之前,楊秀清的所謂“節制諸王”實際上節制的就是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彼時,地位僅次於楊秀清的韋昌輝首當其衝,成為了楊秀清的眼中釘、肉中刺。
此後,楊秀清不僅在政治上打壓韋昌輝,而且在時不時還當眾給韋昌輝來點“下馬威”。史載,楊秀清曾經借韋昌輝的手下犯錯為由,下令當眾杖責韋昌輝。堂堂天國“三把手”居然被當眾軍棍伺候,真可謂是顏面掃地!甚至因為一點經濟糾紛方面的小事,楊秀清硬是逼韋昌輝傻殺掉了自己與楊秀清小舅子爭奪房產的親哥哥!韋昌輝雖然表面上嚥下了這口氣,但內心自此便記恨上了楊秀清,欲除之而後快!
韋昌輝為什麼那麼聽洪秀全的話按說洪秀全已經被楊秀清架空,成為了神龕裡的泥菩薩。下層或許不明就裡,韋昌輝這樣的高層應該早已心知肚明,可為什麼洪秀全一道密令便輕鬆調來了韋昌輝的三千人馬呢?韋昌輝“忠君”?顯然不是!
洪秀全為什麼會選擇韋昌輝?肯定不可能是一時興起。“天京事變”是赤裸裸的奪權!洪秀全必然是深思熟慮之後才作出的決定。洪秀全之所以選擇韋昌輝,原因很簡單:一、韋、楊二人矛盾尖銳,幾乎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二、韋昌輝是彼時名義上的“三把手”,搞掉了楊秀清,韋昌輝取代楊秀清幾乎是必然的結果。韋昌輝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必然會願意趟這一趟渾水!與此同時,韋昌輝雖然手裡有軍隊、有世俗權力,卻沒有楊秀清“天父附體”的神權。洪秀全用韋昌輝取代楊秀清,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再次被架空甚至剝奪神權的窘境。說白了,二人是各取所需。於是,雙方一拍即合,一場“大戲”就這樣上演了。
韋昌輝為何要將事態嚴重擴大化洪秀全精,韋昌輝也不傻!韋昌輝何等精明之人,洪秀全的那點小心思韋昌輝恐怕早已是洞若觀火了。洪秀全想借助韋昌輝奪權,可韋昌輝也不是善茬兒,他可不想為他人做嫁衣,自己拼死搏殺,最後讓洪秀全撿了大便宜!
說白了,韋昌輝就是衝著架空洪秀全來的。他可沒打算當真的“二把手”,韋昌輝看中的是楊秀清假“二把手”、真“大當家”的位置!所以才如此爽快地聽從了洪秀全的調動。但是,韋昌輝畢竟不是楊秀清,他沒有“天父附體”的神棍手段。就算臨時搞,也來不及了,更加不可能獲得洪秀全的認可。那麼,韋昌輝只剩一個辦法——按照常規方式篡權,殺光天京城內所有反對自己的力量,全面控制天京城,將洪秀全徹底握在自己手中,無須“跳大神”,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洪秀全成為漢獻帝那樣的“傀儡皇帝”。這就是韋昌輝為什麼要將“天京事變”事態嚴重擴大化的原因所在,他根本就不是“勤王”,而是赤裸裸的兵變、篡權!
只可惜,韋昌輝過於急功近利了。在石達開以“調停”為名趕赴天京之時,殺紅了眼的韋昌輝首先想到的不是暫時安撫或拉攏石達開,而是想一不做、二不休,連石達開一起除掉!石達開也不是等閒之輩,早就嗅出了味道不對,在韋昌輝還沒來得及動手之時,逃出了天京。直到這個時候,韋昌輝還是有機會翻盤的,起碼石達開的家眷還在他的手中,石達開投鼠忌器,多少是會有所顧慮的。可是,這個時候的韋昌輝已經完全被即將到手的大權和勝利衝昏了頭腦。在石達開逃離天京之後,韋昌輝索性殺光了他留在天京城內的家眷,把石達開徹底逼向了對立面!
與此同時,韋昌輝為了牢牢控制洪秀全,命人猛攻天王府,企圖製造既成事實。幸得天王府守軍及東王府殘部的拼死抵抗,洪秀全才最終沒有落入韋昌輝手中。不久之後,逃出天京的石達開帶領所部殺回了天京。而沉醉在勝利美夢之中的韋昌輝居然沒有想起派人召集自己的主力部隊火速趕赴天京城。或許韋昌輝過於自信了,又或許事情過於祕密,韋昌輝事先也沒有安排主力部隊移動至天京附近。就這樣,韋昌輝的三千人馬瞬間被石達開包了餃子,進攻不入天王府、退退不出天京城,成了甕中之鱉。
洪秀全雖然長期被楊秀清架空,但是其精神領袖和名義“大當家”的地位並沒有喪失,在太平軍中下層還是有相當號召力的。就這樣,洪秀全與石達開裡應外合,以洪秀全的名義處決了韋昌輝。自此,洪秀全-石達開體制形成。但是,受到楊秀清、韋昌輝刺激的洪秀全早已失去了對下屬的信任,尤其是手握重兵、挽狂瀾於既倒的石達開,更是成為了洪秀全忌憚 的物件。為了避免石達開做大,洪秀全一面以各種理由打壓石達開,一面封自己的哥哥為王,企圖利用他們與石達開分權、牽制石達開。可洪秀全那倆哥哥根本不是那塊料!最終,石達開知道自己已經不能見容於洪秀全,率領所部出走,企圖前往四川建立新的根據地。結果,眾所周知,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被駱秉章誘降後凌遲處死。盛極一時的太平天國也因為“天京事變”元氣大傷,加之洪秀全世俗才能著實有限,太平天國最終走向了滅亡。
-
3 # 史學達人
我們都知道太平天國的覆滅和他們幾個王之間的不和,有直接的關係,正是因為他們互相殘殺,不能對自己的兄弟有所包容,所以才導致了太平天國直接走向覆滅的道路的。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吧。
在太平天國眾多的王之中,尤其是北王韋昌輝和東王楊秀清之間的衝突最為激烈。可以說正是韋昌輝帶兵殺了楊秀清之後,太平天國開始走上末路的。
當然了北王韋昌輝之所以敢殺他的頂頭上司楊秀清,是得到天王洪秀全的默許的。可以說楊秀清是洪秀全和韋昌輝一起合起夥來殺死的。
那麼,韋昌輝為何要置楊秀清於死地呢?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韋昌輝的弟弟了,因為韋昌輝的弟弟在行軍的時候,飛揚跋扈犯了法。楊秀清作為最終的抉擇人,他就直接給韋昌輝的弟弟叛了一個死罪。
韋昌輝因為弟弟被殺,所以,他就忌恨楊秀清。
當然了那時候韋昌輝對楊秀清還是很恭維的,畢竟楊秀清是他的上司,得罪了楊秀清是沒有什麼好果子吃的。
儘管韋昌輝對楊秀清的恨,隱藏的已經足夠好了。但是,這件事還是被洪秀全給發現了。
洪秀全和楊秀清的矛盾由來已久,他們兩個可以說誰都不服誰。在太平軍定都天京之後,洪秀全就成為太平軍精神上的領袖。楊秀清就成為了太平軍的實際領導者,無論是軍權還是政權,楊秀清都是一把抓的。
洪秀全和楊秀清政權,韋昌輝成為洪秀全直接利用的棋子。這樣的楊秀清,洪秀全當然對他不滿了。
所以,洪秀全就有了除去楊秀清的打算,可是,洪秀全作為天王,他沒有直接調令軍隊的權利。
就這樣洪秀全想到了韋昌輝。
在楊秀清派韋昌輝出兵的時候,洪秀全就暗通了韋昌輝。他告訴韋昌輝帶領自己的心腹,殺迴天京城,把楊秀清給幹掉。
說實話這件事韋昌輝早就想幹了,但是,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此刻自己終於有機會了。
所以,韋昌輝連夜趕到了天京,把楊秀清的東王府給圍住了。然後,他們就對熟睡的東王府裡的人進行了屠殺。
韋昌輝幹掉楊秀清,最終也導致了自己的死亡。韋昌輝總共殺了楊秀清的直屬軍隊兩萬餘人。
本來洪秀全是想讓韋昌輝殺楊秀清一個人的,一下殺了這麼多,這對太平軍來說,也是一種損失呀。
不過,洪秀全也沒有太責怪韋昌輝。可是,翼王石達開看不過去了。他說了韋昌輝幾句。
韋昌輝怒了,他要把石達開也給殺了。
但是,石達開很機靈,他逃跑了。逃跑後的石達開,帶來自己的軍隊,就和韋昌輝幹上了。
最終韋昌輝被殺,石達開出走。
從此,太平天國開始走上了末路。
-
4 # Wanghu
他與楊秀清之間,更多還是圍繞權力產生的矛盾,楊秀清這個人當權之後,對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也是採取堅決打壓的政策,他對韋昌輝這些功勳不是非常友好,再加上楊秀清不斷用他自己的人,韋昌輝在朝中就得不到重視。
在除掉楊秀清之後,韋昌輝心裡也是非常害怕,因為楊秀清這些年在朝中有著很強的勢力,哪怕是他死了,自己也不能安心,必須要想辦法把楊秀清的黨羽都給除掉,這樣自己才能放心。
於是他就對那些楊秀清的黨羽,再加上自己平時看不慣的人,這些都成為他屠殺的物件。當然,韋昌輝這個人在朝中確實沒有那麼大的權力,這次事件他也只是一個背鍋的,真正策劃這場事變的人是洪秀全,他與楊秀清之間勢不兩立,在他的策劃下,韋昌輝才敢對這些人下手。
洪秀全一直都是名義上的宗教領袖,而且說實在的,他這個領袖做得確實不怎麼樣,當初馮雲山等人出事,他得到訊息之後立馬就把自己的屬下給拋棄,自己逃走了,要不是楊秀清出來力挽狂瀾,太平軍早就已經完蛋了。之後楊秀清指揮軍隊連續打下很多地方,並最終拿下天京,洪秀全在這中間其實沒有做什麼事情,楊秀清做了這麼多,得到權力也是應該的。只是洪秀全能力不夠,可他卻並不願意和別人分享權力,楊秀清也知道這個天王是個什麼貨色。
其實他一點都瞧不起洪秀全,在朝中倆人不斷髮生衝突,洪秀全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少,楊秀清甚至都敢直接訓斥洪秀全。我認為到這個份上,楊秀清沒有下狠手把洪秀全給殺掉,這是他最大的失誤,洪秀全表面沒有說什麼,可他心裡已經恨透了楊秀清,因此才會想要藉助外力一起對付楊秀清。
他掩飾得非常好,楊秀清沒有察覺到他的不滿,也沒有做好準備,這才讓自己死在了韋昌輝的手裡。後來韋昌輝在內部大肆誅殺東王黨,其實也是受洪秀全的指使,等後面石達開等人提出不滿,韋昌輝立馬就被洪秀全給殺掉,說白了他也只是一個棋子,完全是被洪秀全給利用了。這場動亂最大的贏家就是洪秀全,他利用這些王相互殘殺,整個太平軍的開國幾大功勳都死傷殆盡,可太平軍的力量,也在這場內亂中損耗殆盡。
-
5 # 貓眼觀史
可他還真的就找到機會,聯合韋昌輝順利除掉楊秀清,在朝中權勢顯赫的楊秀清在睡夢中被對方殺掉,他死之後,韋昌輝並沒有就這麼善罷甘休,他直接就血洗東王府,楊秀清的家人以及部署全部被殺,隨後他又對東王系的官員和將Elantra手,前後與楊秀清有關的2萬多人都死在韋昌輝的手下。
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變,打這之後,太平軍開始走下坡路,再也沒有辦法恢復到當初的水準。
韋昌輝這次算是除掉自己的大敵,他對楊秀清可以說是非常憎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他與楊秀清之間,更多還是圍繞權力產生的矛盾,楊秀清這個人當權之後,對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也是採取堅決打壓的政策,他對韋昌輝這些功勳不是非常友好,再加上楊秀清不斷用他自己的人,韋昌輝在朝中就得不到重視。
在除掉楊秀清之後,韋昌輝心裡也是非常害怕,因為楊秀清這些年在朝中有著很強的勢力,哪怕是他死了,自己也不能安心,必須要想辦法把楊秀清的黨羽都給除掉,這樣自己才能放心。
其實他一點都瞧不起洪秀全,在朝中倆人不斷髮生衝突,洪秀全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少,楊秀清甚至都敢直接訓斥洪秀全。我認為到這個份上,楊秀清沒有下狠手把洪秀全給殺掉,這是他最大的失誤,洪秀全表面沒有說什麼,可他心裡已經恨透了楊秀清,因此才會想要藉助外力一起對付楊秀清。
他掩飾得非常好,楊秀清沒有察覺到他的不滿,也沒有做好準備,這才讓自己死在了韋昌輝的手裡。後來韋昌輝在內部大肆誅殺東王黨,其實也是受洪秀全的指使,等後面石達開等人提出不滿,韋昌輝立馬就被洪秀全給殺掉,說白了他也只是一個棋子,完全是被洪秀全給利用了。這場動亂最大的贏家就是洪秀全,他利用這些王相互殘殺,整個太平軍的開國幾大功勳都死傷殆盡,可太平軍的力量,也在這場內亂中損耗殆盡。
-
6 # 子屠龍
1851年9月1日,南京城外的清兵去河邊挑水來做飯,突然被嚇了一大跳,整個河水通紅通紅,好像無數的紅色顏料倒進裡面。緊接著,河裡就漂下大量死屍,他們被反綁著雙手,穿著太平天國的軍服……
清軍秒懂,南京城裡發生內亂,太平天國將士在互相廝殺。清軍的判斷沒有錯,太平天國因為內訌導致巨大危機,具體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當天,太平天國的北王韋昌輝,率兵衝進東王楊秀清的王府,楊秀清滿門老小無一逃脫。接下來,韋昌輝開始清理東王黨羽,失去楊秀清這個靈魂人物,後者成為待宰羔羊。據說,韋昌輝前前後後殺死2萬人,屍體被扔進秦淮河,相當於1支強大部隊被自己人幹掉。
正在外面打仗的翼王石達開,突聞“天京事變”相當驚愕,跑回南京善後。他看到滿城的將士屍體,趕忙找到韋昌輝,氣憤的說:“你為什麼要殺東王楊秀清?”
“天王洪秀全讓我殺的。”韋昌輝搬出老大來壓人,石達開翻翻白眼,不好再追問下去。不過,他還是責備道:“你為什麼要殺無辜的人,很多人可是老弟兄啊?”
面對責問,韋昌輝不高興了,2人不歡而散。隨後,石達開感覺有危險,就從城牆上放下1根繩子逃走,儘管他逃過一劫,但南京城裡的家人全部被韋昌輝所殺。韋昌輝殺楊秀清是事變第1階段,欲殺石達開是事變第2階段,最後1個階段很快來臨…………
2個月後的11月份,洪秀全、韋昌輝發生矛盾,韋昌輝已經不再“忠誠”。他和洪秀全相殺起來,最終敗於天王的勢力,韋昌輝遭到滿門抄斬。經歷這場歷時數月的事變,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後來還導致石達開率領10萬精銳出走。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統治階層內部殺來殺去並不鮮見,經常是一把火拼毀掉江山。這裡有1個追問,既然韋昌輝是奉洪秀全的命令,那麼殺楊秀清究竟是為什麼?
簡單來說,政治權利惹的禍。名義上洪秀全貴為天王,實際上他無法駕馭楊秀清,後者的政治能力遠超過自己,儼然成為“王中王”。
洪秀全、楊秀清的對峙,在於雙方性格特質的不同,發展到最後必然分道揚鑣。洪秀全是1個天馬行空的思想家,創立“拜上帝教”引發太平天國運動,本身是完全不懂軍事。楊秀清是1個聰明人,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是戰略眼光很好,長期掌控著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
另外,洪秀全的宗教世界也受到楊秀清的掣肘。洪秀全在傳教的時候,把自己神化為“天父”的“次子”,他的“長兄”是耶穌。楊秀清多機靈,創造出“天父”附體的神蹟,從此成為“天父”的代言人。換言之,洪秀全要是不乖,楊秀清來一回“天父”附體,就能訓誡洪秀全。
定都南京後,洪秀全躲進深宮,楊秀清獨攬大權。然而,洪秀全畢竟是“一把手”,他可不想當個傀儡,儘管他一直到死都不怎麼管政事,但是權力還必須由聽話的自己人來掌管。於是,洪秀全“因召昌輝密圖之”,這個韋昌輝跟楊秀清有殺兄的私仇……
韋昌輝和楊秀清結仇是這樣的:韋昌輝的哥哥看上一塊良田,楊秀清的小舅子也看上這塊地,後者壓不住前者,就跑到楊秀清面前告狀。橋橫跋扈的楊秀清,居然為這塊地就將韋昌輝的哥哥給殺死,韋昌輝被迫忍氣吞聲。
可以說,洪秀全、韋昌輝都有殺楊秀清的動機,洪秀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韋昌輝必須獲得強大支援才敢行動。天王的命令具有“天字號的效果”,韋昌輝欣然帶領人馬突襲東王府,再與洪秀全設下計謀斬殺東王黨人。
因此,韋昌輝血洗東王府,殺東王黨人2萬,主要的原因還不是他的殺兄之仇,而是洪秀全要除掉楊秀清。正因為藉助洪秀全的支援,韋昌輝才能以本部兵馬大肆殺人,把太平天國送上絕路。“天京事變”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1個道理:所謂的內亂,政治大義是很表面的東西,究其根本就是權利之爭。
-
7 # 沂溪風
韋昌輝與東王楊秀清有過節,很多關於太平天國的文字中都記載過,說痛恨也可能是事實,但,作為太平天國的“王”之一,居然血洗另一王府,殺掉幾萬人,這就不是私人恩怨的事了。
先來看看當時發生了什麼。
一、血洗東王府是一場最高領導精心佈局的謀殺1、血洗前製造煙幕彈
就在東王即將遭遇噩運的前夕,他還安排天王的軍隊出城作戰,但沒有人服從命令,於是他又召喚他的朋友翼王石達開進京。在石達開之前,卻是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先回了京。
當時負責京城安防的是東王的部隊,二王半夜無故回京,按理是不可能允許進城的,但二王居然絲毫不被懷疑地進了城,而且當時官兵們還說:“如果北王和燕王不進城的話,那東王就要殺天王了。”
是誰製造這種煙幕彈?能夠越過東王給士兵釋出訊息,而又讓他們信以為真的,除了天王還能是誰?若說是北王和燕王,他們身在外地,如果由他們來散佈這種遙言,異地遙控佈局,未免牽強。而且,據說直到進城,燕王並不知道具體事由,北王只說有天王的信件。
可見,佈局的是天王,負責實施的是北王。
2、一環套一環,接連三次屠殺
第一次屠殺
韋軍進城後,迅速佔領了要害地區,東王府周邊的街道全部佈滿了兵,第二天天亮時,東王府男女老幼全部倒在血泊中。
這更是說明了,誅殺東王是天王指使。一方面,這麼大的事件,沒有天王指令,北王如何敢做?另一方面,真的要搞叛亂的人,會這麼毫無戒備嗎?
第二次屠殺
此事件之後的深夜,韋、秦假意跪在天王府前,還被戴上了鎖鏈,而天王的女官拿出一塊大黃綢,上面寫著“北王、燕王誅戮太甚,殺及無辜。”這話什麼意思呢?東王該殺,但不該殺太多無辜,於是被鞭打。
這明擺著又是一齣戲,因為目的是騙東王的士兵們前來觀看,兵士們再一次在毫無警醒的情況下,被羈押了,這一次人數達到了6千人!第二天早上,關押這些人的地方,窗戶被開啟,通道卻被堅守,一些炸藥包被扔進了窗子。接著,外面的士兵們衝進屋內,有一個房間幾乎沒什麼抵抗全被殺了,另一個房間的人拼死抵抗了六小時左右,才精疲力盡地倒下。
多麼喪心病狂!
第三次屠殺
假設前面兩次屠殺是王與王之間的仇怨,那這第三次就更明顯了,試想,沒有天王作後盾,都已經認罪的北王,還能繼續實施喪盡天良的行動嗎?
這次的行動,是全城搜捕,發現東王的士兵就逮捕,然後押至刑場砍頭。據肯能《鎮江和南京》記述:“在此以後,全城每家主人都得帶上蓋有印記的牌子,如果發現東王的人就得抓住。經過幾個星期,這些被抓的人就五人一隊,十人一隊,數百數千地被帶到刑場砍頭,所有吃過東王的飯的婦女和兒童也都遭殃。”三個月內,東王及其部屬被殺兩萬多人。
婦女兒童都不放過,確實殘忍!太平天國成不了大事,也是必然的。
這一事件,史稱“天京事變”。
二、血案的後續從事件經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韋、秦不過是劊子手而已,最終為了平民憤,更大的理由應該是為滅口,天王將韋、秦給殺了,但殺的部屬不過兩百多人。
由此可見,整個事件,不過是一場領導權術而已。
六個星期後,石達開回京,正直如他,自然要追問血案的原因,他質問天王,就算是謀反,殺了楊秀清就夠,為什麼還要殺害那麼多一起同生共死的弟兄?天王自然給不出有說服力的理由。
那麼,天王猜忌石達開也是必然了。
更重要的是,一同起義的領袖幾乎全都死了,只剩下石,而他在軍中頗有威信,他的軍隊又實力雄厚,大有功高蓋主的嫌疑,天王接下來還容得下他嗎?
石達開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留在京城肯怕會和楊、韋一樣的下場,於是他殺了守城將士,帶著兵馬連夜出走。只可惜,由於缺少野心和謀劃,他僅僅是帶著軍隊逃命而已,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成就一番事業。
可以說,到這一步,跟天王洪秀全一起打天下的人,不是死,就是離。後來他實在拿不出東王謀反的證據,不得已又為東王平反,但,這樣的反覆無常已無濟於事,軍民早已離心。
是以,太平天國起義最終走向了失敗。
參考:《太平天國天京事為真相及反思》
《鎮江與南京》,肯能
-
8 # 錢多多讀文史
一、楊秀清多次折辱韋昌輝。
韋昌輝加入太平天國很早,他散盡家財,為起義做了許多準備工作。金田起義後,他參加各項軍事和政治的指揮活動,在太平軍和群眾中影響很大,以致於清朝官員在奏摺和上諭中經常把他當作“逆首”。
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犧牲後,韋昌輝與石達開成為洪、楊的主要助手。由於韋昌輝的地位日趨重要,引起了楊秀清的忌憚。兩人間的關係微妙起來。
在一次爭田事件中,韋昌輝的哥哥與楊秀清的小舅子為一塊肥地爭起來了,小舅子找楊秀清告狀,楊秀清來了個陰招,他叫來韋昌輝,讓他看著辦。韋昌輝無奈,只好“大義滅親”,殺了自己的哥哥,還要正氣凜然地說,這樣做才能服眾。
韋昌輝被迫殺兄,內心肯定是十分痛苦憤恨,但他隱忍未發。誰知楊秀清變本加厲,抓住了韋晶輝的部將毆打水兵的事件,下令將韋的部將斬首,並痛打韋昌輝50大板。
韋昌輝以高位之尊,受此折辱,心中對楊秀清的的痛恨又加深了一層。但他把這層心思埋在心底,面上裝得十分恭敬,每次楊秀清的轎子來了,他必定扶轎迎接,兩人說話不到三四句,他就時常跪謝,口稱“非四兄教導,小弟肚腸嫩,幾乎不知道。”兩人面上和氣,內心已經勢同水火。
二、楊秀清引起了洪秀全的不滿。
1848年,洪秀全因救馮雲山離開了貴縣,前往廣州。此時紫荊山區的拜上帝會,一時無人統領。楊秀清趁機裝神,假託“天父下凡附體”,以安撫教眾。
洪秀全回來了,見此情景,為籠絡部眾,也不得不順水推舟,確認了楊秀清“天父下凡附體,”有“代天父傳言”的權力。
然而,楊秀清在成為太平天國的二號人物後,慾望膨脹,1853年,太平天國事業達到高潮。楊秀清開始假託“天父下凡”,權責洪秀全。如果說此前他假託“天父下凡”,是為了團結部眾,那麼,此時他利用“天父下凡”之說,就是對洪秀全最高權威的一次公開挑戰。
原本洪、楊二人的權力鬥爭已在暗中進行,凡楊秀清所陳條文,洪秀全但簽字同意而已,此次楊秀清把這個鬥爭攤在了檯面上。洪秀全忍無可忍。於是,他下密詔讓韋昌輝回南京除掉楊秀清。
韋昌輝屠東王府後,還以自己超過天王詔旨,犯了濫殺撾錯,應受杖刑四百,請楊秀清的舊部和親貴來東王府觀看。那些人不明真相,來到東王府,被韋昌輝一網打盡。
韋昌輝如此行為,不僅僅是因為他與楊秀清有私怨,其中更多的是太平天國內部權力鬥爭的激化。
-
9 # 陶短房
痛恨楊秀清的不是韋昌輝,而是洪秀全。
石達開被俘後曾經在供詞裡說洪秀全密詔韋昌輝殺死楊秀清,但沒說自己也在密詔內;李秀成供詞裡卻說楊秀清“威風張揚,不知自忌”,欺凌洪秀全,韋昌輝和石達開打抱不平,主動串謀殺死楊秀清為洪秀全解圍。
天王玉璽
很顯然這兩個人的敘述都有些迴避閃爍之處:石達開把自己摘出在外,彷彿洪秀全的密詔只下給韋昌輝,沒下給自己;而李秀成則把洪秀全摘出在外,彷彿石達開和韋昌輝自己主動去謀害楊秀清。天京事變發生時李秀成正在溧陽軍中和江南大營殘部張國樑等血戰,他的頂頭上司頂天燕秦日綱是事變的核心密謀者之一,但很快就因為石達開反戈一擊和韋昌輝的垮臺,被洪秀全出賣給石達開以求和解,送了性命,直到秦日綱被殺,李秀成也未曾再見過他,因此他有關天京事變的知識只能來自洪秀全的官方說法,而洪秀全在太平天國戊午八年(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出於現實需要恢復了楊秀清的名譽,必須清除一切“天王主謀殺死天父代言人”的痕跡,自然要把事件塑造為“自發行為”。
從動機上,韋昌輝雖然被楊秀清猜忌、欺壓,但地位大抵還是穩的,也仍然受到信任,在天京可以主持城防,在外可以獨當一面。丙辰六年(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擊破江南大營後,韋昌輝被派往江西督軍,護天豫胡以晄、參天侯黃玉錕等重臣都歸他指揮。胡以晄是首義八人之一,黃玉錕則是石達開岳父,江西八郡四十三州縣是當時太平天國最完整的一塊地盤,且由石達開部獨立打下,讓韋昌輝接替石達開,顯然有對石達開猜忌的成分——也同時證明此時他對韋昌輝並不怎麼猜忌。楊秀清耳目眾多,政治手腕高超狠辣,又大權在握,若非洪秀全主動,韋昌輝既無特別動機、也未必有膽量發動天京事變對付這個他素來害怕的上司。
英中國人呤嚦《太平天國親歷記》中插圖
從事件程序看,天京事變發生時石達開在湖北,秦日綱在丹陽、溧陽一帶,韋昌輝在江西,相隔千里以上,秦、韋卻能在同一夜抵達天京而楊秀清懵懂不知(石達開遲到是因為被清軍絆住脫身不得),只能被解釋為收到密詔後進行了密謀和串聯。而這些人帶著數千心腹入城卻沒有東王將令,系掌握城門鑰匙的佐天侯陳承鎔放入,陳是朝官領袖,也是洪秀全心腹,如果不是洪秀全下詔,給他天大膽子他也不敢公然違背楊秀清的命令和規矩。拂曉對東王府的最後突擊,則由天王女婿——天二駙馬鍾萬信傳令,秦日綱打先鋒,原本是掃北援軍將領的北殿承宣許十八(許宗揚)第一個翻越東王府圍牆,最終殺死了楊秀清全家。
很顯然,楊秀清被殺的主謀是洪秀全,而韋昌輝只是洪秀全揮舞的一把刀。當然,殺死楊秀清之後韋昌輝野心膨脹,想清洗朝內,自己取代楊秀清的地位,結果再觸洪秀全大忌,重蹈了楊秀清的覆轍。韋昌輝有野心,他、石達開、秦日綱、陳承鎔甚至許十八等都和楊有大大小小的恩怨糾葛,但矛盾並未大到足以讓他們冒滅門危險謀殺楊秀清的地步——矛盾大到如此地步的只有洪秀全。
洪秀全性格專制,脾氣暴烈,希望天王獨尊,楊秀清卻屢屢借天父傳言攘奪自己世俗權力,並當眾給他難堪;洪秀全對“神權”即宗教權威格外看重,一直非常執著於自己“天父次子,天兄胞弟”身份,但楊秀清平時是他“四弟”,一“天父附體”就成了他的爸爸,對其最後禁臠——“神界”也構成嚴重威脅。更讓洪秀全不能忍受的是,楊秀清在擊敗江南大營後變本加厲攬權,“逼封萬歲”是否屬實很難考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擊敗江南大營至天京事變間的短短几個月間,以前幾乎從不出天京,一直在楊秀清身邊充當爪牙耳目的楊氏兄弟(楊秀清是孤兒,楊氏兄弟都是他在上帝會眾裡挑選楊氏青年才俊聯宗而成為自己手足的),被成批派出去掌握軍隊,如最得力的楊輔清、楊宜清去了江西和皖南,楊在田似乎去了湖北,楊恆清去了安慶,等等,洪秀全有理由相信,如果自己再不動手就晚了。
洪秀全又是個性格十分複雜的人,他對楊秀清既有怕、恨,也有一些感情,李秀成和許多清方文人記載,洪秀全一再告誡韋昌輝不要濫殺,韋昌輝殺死東王全家後說“爾我非東王不至於此”,責備韋昌輝下手太狠,似乎不純是政治韜略,也帶有一些真情實感在內。
這本書是本人的作品,專門寫天京事變發生的1856年這一年中國土地上的種種大事
戊午八年出於自身利益(天父代言人如果是壞人,他這個被天父代言人證明身份的“天父次子、天兄胞弟、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又是什麼?)為楊秀清平反,一度把韋昌輝一切抹煞,在出版物中提到韋昌輝時稱之為“背土”(叛徒),但一年後卻悄悄改為較中性的“昌輝”。現在保留下的1860年底至1861年初一批洪秀全及洪秀全以兒子洪天貴福名義下發的詔旨,將韋昌輝的已故父親韋元玠追封“開朝王伯,爵同南”,和楊秀清叔父楊慶善、蕭朝貴生父蔣萬興同列,並不計較韋昌輝的“背土”和此後韋昌輝親弟韋俊因陳玉成、楊輔清侵逼不安的背叛,而秦日綱的弟弟秦日來、秦日南、秦日慶、秦日富等則紛紛被提拔要職,後來更在封王潮中一概封王,並擔負了重要職務(報王秦日富被委任鎮守天京北大門天浦省,賀王秦日慶被派到他最不放心的李世賢部“摻沙子”。陳氏是藤縣上帝會大宗,其子弟更是佈列朝堂和郡縣要職,這一切表明洪秀全心中有數——要殺楊秀清的其實是他自己,韋昌輝不過做得過頭了些,而秦日綱、陳承鎔等更完全是奉命行事。
-
10 # 魏青衣
位高權重久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太平天國本來那般強盛,鼎盛時期更是佔據了中國半壁江山,但就是因為出現了韋昌輝楊秀清這種的內耗鬥爭,最終才被清廷殘酷鎮壓。
楊秀清和韋昌輝,兩個人都是太平天國的肱骨之臣,可以說從金田起義的時候,兩個人的就同時太平天國的首腦,只不過楊秀清本人更有頭腦,動不動天神下凡,所以後來成為了太平天國的一把手。
其實一開始韋昌輝也不是三把手,他上面還有馮雲山,蕭朝貴,只不過這兩個人都戰死了,韋昌輝也就順利上位。
韋昌輝跟楊秀清之間的私人恩怨韋昌輝曾經親自將自己的親生兄長施以車裂極刑,就是因為他的兄長跟楊秀清的小舅子起了爭執,雖然韋昌輝跟楊秀清兩個人地位差不了太多,但就是這麼一場土地衝突,楊秀清竟然直接逼問韋昌輝,讓他處理這件事,韋昌輝沒辦法,官大一級壓死人,楊秀清咄咄逼人的態度也表明了這件事無法善了,於是就將自己的親兄長車裂了。
兩人的地位決定了不是韋昌輝死,就是楊秀清亡一旦身居高位了,自然就要開始打擊異己了,韋昌輝對楊秀清來說絕對是一個大麻煩,當時的洪秀全已經退居幕後,楊秀清為了獨攬大權,一直排擠韋昌輝,而韋昌輝也深知此理,對他來說,只有擊垮了楊秀清,自己才能更進一步。
兩人之間幾乎勢不兩立,而楊秀清這時候竟然公開逼迫洪秀全,讓其封他萬歲,這麼一來洪秀全的地位何在?於是他派人將韋昌輝暗中調回,打算對楊秀清實行斬首行動。
不管是從私人恩怨上,還是從政治利益上,楊秀清與韋昌輝之間都只能活一個,韋昌輝下了狠手殺了與楊秀清有關係的兩萬人,看起來凶狠無比,其實背後還有這洪秀全的影子。
可惜兩人,鬥了那麼久,最後楊秀清死了,韋昌輝也被洪秀全車裂了,兩個人一個都沒有好下場。
回覆列表
因為楊秀清想從洪秀全手中奪取最高領導權,必須要控制天京,要控制天京,必須控制守衛天京太平軍。沒有軍隊的支援,他是很難撼動洪秀全的天王地位的。因此,北王韋昌輝就成了楊秀清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楊秀清開始故意製造和韋昌輝的矛盾。
一次,韋昌輝的老爹因為沒有給楊秀清的鑾駕讓道,被楊秀清抓到東王府杖責問罪。韋昌輝聽說後,趕緊跑到東王府為他老爹求情。楊秀清以子代父過為由,不顧眾人反對,當堂杖責韋昌輝50軍棍,打的韋昌輝是皮開肉綻,幾乎昏死過去,這一次杖責讓韋昌輝在家整整躺了兩個月才把傷養好。他手下一位將領,對楊秀清的飛揚跋扈非常不滿,當著韋昌輝的面發了幾句牢騷話,被韋昌輝直接斬殺,以此向楊秀清表示,他韋昌輝對楊秀清絕無二心。
還有一次,楊秀清的小妾的哥哥與韋昌輝的堂哥發生矛盾。楊秀清把他抓起來,交給韋昌輝處理。俗話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韋昌輝直接把他堂哥來個五馬分屍。楊秀清之所以三番五次刁難韋昌輝,就是想激怒韋昌輝,讓他做出出格的事,然後自己就順理成章的將韋昌輝拿下法辦。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因為韋昌輝濫殺無辜,引起石達開等將領不滿與討伐,洪秀全接機又將韋昌輝滿門斬殺,韋昌輝死時年僅31歲。自此,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走上滅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