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oz説
-
2 # 蝦哥財經點
說說我的看法吧,感覺這是一個比較荒謬的問題,因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那個銀行內鬼動了手腳,非法修改資料轉移錢財,但這個也視乎不大可能,因為銀行有嚴格的監控程式,一般人根本不可能進入這個系統。
我認為有兩點不可能
第一,銀行不會拿信譽看玩笑,除非倒閉。
銀行不可能突然私藏使用者的錢,因為銀行也是靠強大的國家信任在生存,銀保監會對他們的風險管控也是銅牆鐵壁般的關注著,每天銀行的流水上億,怎麼會獨吞你的理財存款呢?因為不值!
第二,國家的法律保障很健全,正規銀行牌照絕不會踏出雷池半步。
保留證據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但目前很多證據都是網上電子發票等,可以自己下載儲存,對於銀行私吞使用者理財資金的,目前還沒有出現,只有高利潤的理財風險才可能吸盡你的財富,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會有風險提示的,銀行相當於扮演者第三者的角色,高利息的理財產品的購買,自己還是要加小心的。
以下附銀保監會的職責:
1.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併發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監督管理的規章、規則;
2.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和程式,審查批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以及業務範圍;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董事和高階管理人員實行任職資格管理;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規則;
3.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非現場監管,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督管理資訊系統,分析、評價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現場檢查,制定現場檢查程式,規範現場檢查行為;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並表監督管理;
4.會同有關部門建立銀行業突發事件處置制度,制定銀行業突發事件處置預案,明確處置機構和人員及其職責、處置措施和處置程式,及時、有效地處置銀行業突發事件;負責統一編制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統計資料、報表,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公佈;對銀行業自律組織的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
5.開展與銀行業監督管理有關的國際交流、合作活動;對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接管或者促成機構重組;
6.對有違法經營、經營管理不善等情形銀行業金融機構予以撤銷;
7.對涉嫌金融違法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以及關聯行為人的賬戶予以查詢;對涉嫌轉移或者隱匿違法資金的申請司法機關予以凍結;
8.對擅自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非法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活動予以取締;
9.負責國有重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監事會的日常管理工作;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
3 # 海哥說險
不會存在這種情況的,從以下幾個方面琢磨我們就能明白:
一、資金流向我們如果要貸款,貸款機構就會讓我們“拉流水”。
這個“流水”,就是我們賬戶的變動過程,上面的每一筆資金都有去向。網上買理財,肯定只能通過電子銀行支付渠道來支付。必然就會產生支付記錄。
二、理財產品本身實際上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銀行代銷,少量是銀行自己專門的公司開發自己銷售自己運作。所以,我們買的大部分理財產品,銀行也就是銷售而已,合同使我們和理財發售機構簽訂。
因此,即使出現糾紛也是我們和理財產品發售機構的糾紛。除非,和我們簽約的機構就是XX銀行本身。
三、投資買理財,說白了也是一種投資行為。理財也有高風險和中低風險之分的。
所以,現在監管部門也規定了,不準宣傳“保本保息”理財。理財產品屬於有風險的投資行為。
因此,不會有不認的情況,大不了就是虧損。反正虧的又不是銀行自己的錢,它們藏起來有什麼用?
總之,這種有資金流水記錄的東西,藏起來不可能的。一旦藏起來,面對的不僅僅是監管大棒,牢獄之災;嚴重的說是信用缺失,銀行被擠兌也是很正常的。
-
4 # 道遠財經獨解
您說的在銀行網上,指的是在銀行的網站或者銀行提供的APP上嗎?
像你做的這種假設,一般的情況下,或許並不會真正出現類似的問題。
不過如果你真的擔心的話,首先第一點,要儲存好相關的付款證據,無論是通過銀行卡還是支付寶或者微信付款的記錄要儲存好,首先肯定要拍好相關圖片儲存,另外最好的話,可能還是要自己錄下自己登入相關賬號的視訊(輸入密碼的時候要用手遮住一部分、防止自己的視訊萬一洩露了。),視訊中間最好不要斷,最好是一個完整的視訊,視訊要能看到相關的付款記錄,也就是儘量以視訊的方式留下一部分的證據。當然如果是銀行卡支付的,最好的方式可能還要到銀行列印相關的轉賬支付記錄留存證據。
另外相關理財產品的介紹、相關的購買合同或者協議,自己可能都要拍照和拍視訊留存證據。
鑑於個人能力有限,目前能夠想到的儲存證據的方法也就這麼多,當然這些證據到底有沒有法律效應,本人也不能保證,因為畢竟不是專業的律師,所以也只是僅供參考而已。
-
5 # 創巨集財經
銀行沒法藏起來,而且相關操作證據都在銀行系統裡面,還有購買理財產品資訊也登記在國家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裡面。這些措施都能夠保證銀行肯定不可能把理財藏起來的中央結算公司下屬平臺,是一個強制性的登記平臺,如果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之後,沒有如實上傳和及時上傳所有投資人的資訊記錄,將會受到中央結算公司和銀保監會的嚴厲處罰。銀行在設立理財產品前,怎麼知道理財產品會出事,而且理財產品面向投資人眾多,留下的痕跡也非常廣泛,包括各種宣傳品,證人證言,錄音錄影。所以銀行不可能做到處心預謀的,隱瞞理財產品的發行。到目前理財產品發行10餘年,還沒出過一單類似事件。
超過50萬元的部分,從該存款銀行清算財產中受償。央行測算,50萬元的償付上限可以覆蓋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換句話說就是國家不再為儲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兜底,允許銀行破產倒閉,一旦有銀行破產,儲戶的存款將由存款保險機構賠償,但賠償有一定限額。儲戶在單個銀行的存款,最大賠付額度將是50萬元,超過這一限額的存款部分,將得不到賠償。銀行是必須接受監管的。人民銀行和銀保監都是其監管單位。人民銀行在巨集觀層面監管,商業銀行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的,雖然理財和存款不一樣,但是銀行藏起來存準也不要了?銀保監會從相對微觀的方面監管,包括操作上的風險管控和賬戶風險管控,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都要有專戶監管的,所以請放心,不會發生您說的那種情況的。
銀行是可以好好躺著賺錢的機構,為什麼要去頂風作案呢?再者就算是理財經營出現虧損,那麼也追究不到銀行的責任,因為在我們簽訂的紙質協議或者電子協議上有如下的約定和特別說明,所以出現風險也是我們個人需要承擔的責任,銀行根本無需擔責。
-
6 # 甲天下說財經
我認為有兩點不可能
第一,銀行不會拿信譽看玩笑,除非倒閉。
銀行不可能突然私藏使用者的錢,因為銀行也是靠強大的國家信任在生存,銀保監會對他們的風險管控也是銅牆鐵壁般的關注著,每天銀行的流水上億,怎麼會獨吞你的理財存款呢?因為不值!
第二,國家的法律保障很健全,正規銀行牌照絕不會踏出雷池半步。
保留證據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但目前很多證據都是網上電子發票等,可以自己下載儲存,對於銀行私藏獨吞使用者理財資金的,目前還沒有出現,只有高利潤的理財風險才可能吸盡你的財富,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會有風險提示的,銀行相當於扮演者第三者的角色,高利息的理財產品的購買,自己還是要加小心的。
以下附銀保監會的職責:
1.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併發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監督管理的規章、規則;2.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和程式,審查批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以及業務範圍; 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董事和高階管理人員實行任職資格管理;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制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規則; 3.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非現場監管,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督管理資訊系統,分析、評價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 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現場檢查,制定現場檢查程式,規範現場檢查行為; 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並表監督管理; 4.會同有關部門建立銀行業突發事件處置制度,制定銀行業突發事件處置預案,明確處置機構和人員及其職責、處置措施和處置程式,及時、有效地處置銀行業突發事件; 負責統一編制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統計資料、報表,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公佈;對銀行業自律組織的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 5.開展與銀行業監督管理有關的國際交流、合作活動; 對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接管或者促成機構重組; 6. 對有違法經營、經營管理不善等情形銀行業金融機構予以撤銷; 7.對涉嫌金融違法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以及關聯行為人的賬戶予以查詢;對涉嫌轉移或者隱匿違法資金的申請司法機關予以凍結; 8.對擅自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非法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活動予以取締;9. 負責國有重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監事會的日常管理工作; 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
7 # 欣奇理財師
曾幾何時,我們購買理財的主要渠道還是銀行櫃面,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不斷髮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已經成為我們班裡金融業務的主流渠道,線上購買銀行理財已然成為“常規操作”。
作為銀行前員工,對於網上購買理財的流程和風險點都是比較熟悉的。可以肯定地說,通過網上銀行購買理財是一種既安全又便捷的方式。
我們在銀行上購買的理財,都能夠在網銀上查詢到資訊 不存在銀行“藏起來”的情況當前各大銀行的網上銀行系統不斷優化,各種介面設計得非常人性化,為的就是提高服務體驗,讓更多的人通過網銀購買理財。資訊披露方面,一旦在網上銀行購買理財成功,理財種類、金額、期限、到期時間等各項要素的展現都是一目瞭然,這種“高透明”的資訊查詢極大地滿足了客戶查詢理財資訊的需要。銀行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把客戶的理財“藏起來”。
當然,有一種可能會發生上述情況——那就是誤入了“釣魚網站”“釣魚網站”是一種新型的詐騙方式,不法分子非法建立了一個詐騙網站,該網站在網頁、頁面設計等方面均與官方正規網站有很大的相似度,一旦客戶錯誤點選,並輸入相關資訊,很容易被盜用密碼和賬戶。有些客戶甚至進入網站後購買了所謂的“理財”,那麼就會造成這樣的情況:資金被轉走了,而實際上理財根本沒有購買成功,自然也就查詢不到所謂的資訊了。
-
8 # 國華財經
首先呢?我覺得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這種情況只能是個人的揣測,其真實性不可能發生的原因。
我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我們大家都知道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不論是任何的哪一類金融理財產品,無論是債券產品、信託產品還是企業債、國僨等金融理財產品都是要通過銀監會、保監會或者證監會審批的,每個金融理財產品都有自己的產品號。所以,就算銀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機構想給這些產品搞假? 根本不可能。 那麼,作為我們普通的消費者或者投資者來說,我買的每一種金融理財產品都有自己的產品編號,我們都可以在相應的官網中進行查詢,而且金融理財產品都要在央行結算公司登記,有第三方監管。
所以,這是我認為許多金融機構或者說銀行,證券公司,信託公司等不可能造假的原因之一。 因為每一金融理財產品都是多方的金融機構來共同發行並且共同相互監督的,怎麼可能出現銀行不認呢? 所以不可能發生。
其二,我們可以通過相應的官網來查詢自己資金流向。也就是說我們買了哪一類證券產品,或者說基金產品,無論是資金轉給了公司還是轉給了個人賬戶都是可以到銀行查到資金流向,通過資金流向我們自然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金錢去了哪裡?
所以,綜合以上二點原因,我個人覺得任何一種金融理財產品都是通過多方金融機構共同監督而發行的,所以,如果出現客戶資產不明消失,這種情況又或者說查不到資金流向又或者說自己的資金流向的個人賬戶?
那麼,這說明我們買的金融理財產品是在假的釣魚網站上買的。
所次,我們在買金融理財產品的時候,我個人覺得我們在相應的金融機構設立的App中購買是相對較為合適的。例如,在東方財富、同花順的App中購買基金或者說購買股票以及購買其他的理財產品或是國債或是國債逆回期操作都是可以的。
所以,如果你在網上購買的理財產品銀行不認,自己又沒有證據,只能說明你購買金融理財產品的網站是一個釣魚網站,是一個假冒銀行官網,表面上跟銀行官網做得一模一樣,但是,網址會比銀行官網多一些字母。
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識別銀行官網,一般有官網,這樣如果沒有,那就要小心了,並且我們要更加的注意,如果自己的資金轉入的不是對公賬戶,而是個人的賬戶。
那麼,我們就應該更加的小心了。 所以,平時在上網的時候,我們不要開啟陌生人發的連結,也不要開啟其他的來歷不明的陌生的一些金融理財產品網站的廣告或者說釋出的其他金融理財產品。
總結: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是不認,且客戶的資金的流向的不會出現在官網上,買的金融理財產品沒有打入對公賬戶卻被私人賬戶攔截又或者說你的資金被盜?
那麼,最有可能的你買金融理財產品的網址是釣魚網站,這是一個假的金融機構的官網。
所以,這時,我們就應該立即報警,在最短的時間內贖回自己的本金,不報警,拖的時間越長,一些不法分子就會抱我們的錢轉移他處或者說消費掉等到那時我,們即使報警,能追回的本金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當我們在網上購買進入理財產品的時候,我個人覺得我們第一要通過金融機構的官網來買或者說相應正規的App來買,不要進入一些假冒或者說釣魚網站。
那麼,有些金融機構的釣魚網站,或者說假網站通過釋出一些虛擬的金融理財,產品期收益率更是高達正常金融理財產品,或者說同規模金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的好幾倍,那麼,這種就是假的。因為世上沒有掉餡餅的事。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選擇報警,正當的維護自己資金的安全,減少資金的損失。
-
9 # 財務意識流
如果是正規的商業銀行,你在網上辦理的銀行理財,無論自己是否有證據,銀行都是藏不起來的。
商業銀行的成立,按規定是要經過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之後,才能夠設立經營。
因此,合法的商業銀行無論是其櫃檯操作還是網上的操作,都是要經過嚴格的監控管理,必須符合相應的安全規範以及資料備份規定。
這些銀行的交易資料都會實行異地備份等安全措施,不僅銀行自己無法篡改,而且發生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時,這些資料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
只要是在正規網上銀行購買理財,無論你手裡是否有證據,這些理財的安全性都是有保障的。
如果你在網上買了一個假銀行理財,無論你儲存再多的證據,他給你再多的承諾,你的資金安全性都不會得到障。
你手機的截圖,對方的講話錄音都只能是你報案的證據,最後的結果仍然是你被詐騙了。如果破案之後,他有相應的資產可以賠付給你,算你運氣好。但多數情況下,完全賠償本金收益是不可能的。
-
10 # 財經札記
這個問題是你自己臆想出來的還是真實發生的?我估計是你主管想象出來的可能性大點吧。
同時,銀行作為服務行業,也要面對公眾和媒體的監督。說實話,現在新聞媒體、自媒體這麼發達,但凡出一點負面新聞都會被無限放大,銀行自身也特別重視自身的聲譽,更不會特意為非法佔有個別客戶賬戶上的那點資金而做出有損聲譽的違法的事情。
即使你是從網上購買的銀行理財,銀行想要否認購買產品的存在,你也可以從以下渠道證明。一、銀行賬戶流水
無論是通過個人網銀渠道還是手機銀行渠道購買的理財產品,資金都是從個人賬戶上扣劃,銀行流水賬戶資金往來賬可以詳細的反映出你的資金流向。
二、個人理財產品持有資訊查詢
三、購買成功後,銀行簡訊平臺傳送的產品購買成功的資訊通知。
銀行也絕不會容忍此類事件的發生,即使發生了,一旦查處絕對是移交法律機關處理,絕不會因為包庇個人員工而造成的銀行聲譽受損的。
如果這類事件層出不窮的話,整個銀行業在公眾心目中的信任度蕩然無存,損失絕不是幾億、幾十億這點資金層面。
銀行算賬算的絕對比你精,所以絕不會為了你那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而做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事情。
-
11 # 夢農人
只要是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銀行不會不認的銀行都有備案,受國家監管你可以在官網查詢,也可以投訴,是可以給你解決的,歡迎交流
實際上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銀行代銷,少量是銀行自己專門的公司開發自己銷售自己運作。所以,我們買的大部分理財產品,銀行也就是銷售而已,合同使我們和理財發售機構簽訂。 因此,即使出現糾紛也是我們和理財產品發售機構的糾紛。除非,和我們簽約的機構就是XX銀行本身。 三、投資 買理財,說白了也是一種投資行為。理財也有高風險和中低風險之分的。 所以,現在監管部門也規定了,不準宣傳“保本保息”理財。理財產品屬於有風險的投資行為。 因此,不會有不認的情況,大不了就是虧損。反正虧的又不是銀行自己的錢,它們藏起來有什麼用? 總之,這種有資金流水記錄的東西,藏起來不可能的。一旦藏起來,面對的不僅僅是監管大棒,牢獄之災;嚴重的說是信用缺失,銀行被擠兌也是很正常的。
-
12 # 理財小課堂1
如果你是通過正規渠道去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銀行是不會撒手不管的。就算沒有紙質證據也會有電子憑證。
人無信不立,銀行也一樣,都是靠口碑經營下去的,誰跟誰玩捉迷藏呀,大不了就走法律途徑,證據在手 天下我有~
-
13 # 天下誰能不識君
你好,根據你的提問,我可以判斷你估計沒買過買理財或者剛剛開始買理財吧。
首先你的問題有點杞人憂天,我們買理財都是有記錄的,在銀行系統裡都能查詢的到的,怎麼可能說沒證據呢?而且銀行怎麼可能冒著犯法的危險說藏就藏,甚至不認了呢,銀行又得不到那錢。
所以說,你買了理財還是多考慮下風險和收益吧
回覆列表
你需要先了解一個事情
現在買理財,不管是通過銀行、證券還是其他的三方平臺,都一定要慎之又慎,只因為這些年“飛單”屢見不鮮!
何為“飛單”?
簡單說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老王工廠今年賺了點錢,想買點理財產品。
這個時候老王祕書小麗的同學找上門來了。
小麗的同學是某城商行的員工,向老王推薦了一款“據說是他們銀行力推”的某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產品。
100萬起步,年化收益12%。
老王猶豫了半天,但在小麗的慫恿下加上年化收益這麼高,老王還是沒堅持住,買了1000萬。
沒多久,老王發現不對了,原來通過查詢,小麗同學推薦的產品根本不是這家銀行代銷的,儘管老王當時籤合同的時候是在銀行簽署的。
目前虧損嚴重,老王很生氣,小麗很無奈。
銀行員工之所以願意銷售非本機構代銷的金融產品,核心原因在於拿到的提成很高。
有些飛單甚至可以拿到10%提成。
放到投資者身上,一方面會覺得對方是銀行員工,主觀上就會認定其一定是銷售的其工作銀行的產品;
另外,為了進一步博取投資者的信任,飛單往往都會被帶到銀行簽署。
這也進一步加深了投資者對購買產品的信用。
殊不知,整個過程銀行可能並不知情,往往出事了以後也會被認定為是員工的個人行為。
那麼怎麼防止飛單呢?
第一、高收益就要格外小心;
第二、正規產品,代銷機構一定是可查的。
銀行銷售的每一款產品都是要備案的,如果沒有備案就銷售那麼一定是違規、違法的。
那麼如果是正規備案的但因為比如虧損過大,通過下架可不可能呢?
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不值得。
產品的上架銷售,金融機構內部也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內部流程,這些會牽扯到很多部門。
產品虧損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被監管介入,銀行也不一定會擔責。
退一萬步說,即便擔責也只是經濟方面的事情。
但如果通過下架隱藏證據的話,
一是難度值太大;
二是一旦查出來那絕對遠不是經濟糾紛了,而是重大的違規違法事件。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這個買賣銀行是不會做的!
所以,市場上鮮有銀行通過此類手段隱藏證據。
但從業人員的素質千差萬別,這才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目前飛單比較多,說到底還是利的趨勢。
上面如果老王不貪戀於12%的高利,違規人員也就無計可施。
最後,多看看多問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哪家代銷的打個哪家的客戶電話或者網站查一查是最簡單不過的了。
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