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驀詩書畫

    人人都長有一張口,除了吃喝就是說話。吃喝是一門技術,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吃什麼東西該怎麼吃,都有講究;說話是一門藝術,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跟什麼人說什麼話,也要掌握技巧。比如說,你同時向兩個人推銷某產品,一個對你的產品感興趣,一個不感興趣,感興趣的那個人你不跟他談,而對不感興趣的那個人滔滔不絕說了一大堆,到最後不感興趣的那個人還是不感興趣,感興趣的因為你沒有進一步說明,所以還是放棄購買你的產品。總的來說,說話是人的本能,適時適當的講話,反應的是人的修養與智慧。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應該講究“對號入座”,這是人與人交流的必備技能。還有一句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東西不能隨便吃,話更不能隨便講,善言者未必能做,木納者未必笨拙,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所以,沉默有時是一種慈悲,傾聽是一種瞭解,懂得止言才是硬道理。

  • 2 # 文化三家店

    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通俗講,意思就是當應該直接了當向人表明自己的看法態度時,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講,這就對不起人。《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跟他的弟子言行的典籍,是《四書》之一,每一個讀書人都必須熟讀深思,從這裡可以看出,即使孔子,也深刻認識到為人處事的不易。

    那什麼時候是“可與言”呢?

    恭敬與言。孔子說“不憤不啟”,還說“下人不深,所得非真”,當一個人特別想獲得知識,特別想明白一個道理,特別想得到你的指點時,這時你才能把重要的話說給他。求學做事,要想獲得真知,必須放下身子,謙虛恭敬。宋代的楊時去向大學問家程頤求教時天正下著大雪,到門前時程頤正在睡覺,出於尊敬,楊時就在門口站立,恭候老師,當積雪深達一尺時程頤才醒來。楊時對待老師這樣尊敬,尊敬程頤也是在尊敬他的學問,程頤當然會知無不言了,否則就對不住他。

    強與之言。從人的本性來講,都喜歡誇獎表揚肯定,當你指出他的錯誤時心裡就會不喜,有文化的人明白“良藥苦口利於病”,心胸狹窄的人“匹夫見怒,拔劍而起”,反目成仇。所以好多時候說話是很危險的。但是,如果朋友明顯做錯了或要去做錯事我們該怎麼辦?這時要“與之言”,他不高興也要說,早晚他有回過味的時候,會認識到你是真朋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延時與言。應該“與之言”,但不能立即“與之言”,比如領導正為某件事情而大光其火,一些該說的話就要放一下,等他心情平靜時再講。妻子因為孩子做錯事而大發脾氣,胡事情就等她心情涼一涼再說,這樣做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最後就是不與言。而當一個人在道義上沒有義務跟他說什麼的時候要謹言,因為“好良言勸不回該死的鬼”,到時沒有拯救了“鬼”,反而招致“鬼”的瘋狂對待,因言獲罪的事情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三國著名謀士田豐,他向袁紹提出了許多讓曹操心驚膽戰的建議,可惜因為袁紹氣量狹小都沒有采納。官渡之戰,田豐又向袁紹提出正確的軍事策略,被袁紹以擾亂軍心械繫牢獄。袁紹戰敗,因羞見田豐而將其殺害。田豐就是一個“不可與之言而強與之言”的慘痛例子。

    你同意我的觀點看法嗎?

  • 3 # 丹陽子

    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

    子曰:“可於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說:“值得同他交談,卻不同他交談,這就是錯過了可交談的人;不值得同他談的話,卻同他交談,這就是說了不該說的話。有智慧的人既不錯過可交談的人,也不說不該說的話。”

    “可於言而不與之言,失人。”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你遇到問題會找人商量,要找懂你的事情的人;會找領導請示,就要找對人,找主管你的事情的領導。能找他說卻沒找這就是錯過了可與之交談的人。領導找下屬也一樣。

    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事情,想說一說,徵求下意見,也要找對人。能找人說卻沒有說就是失去了可說的人。

    在修道方面,道不同不相為謀。若志同道合,就與之言,則不失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迪奧520和775哪個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