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這個書的書名,這已經說明了問題,他是以他的歷史觀和他的學術研究來看待中國的這段歷史。寫史是要實事求實的,不說這個實是不是真實存在,但一定不是自己加以揣測和想象的。就憑這一點他就被淘汰了。像《資治通鑑》那麼多人一起查資料編文字,耗費了將近二十年,這不是一個當今查查電腦翻翻史書幾年出爐的一個學者可以媲美的。作為入門歷史的讀物,易老師這套書會激發你讀書的興趣。語言優美通俗有趣,線索清晰,過渡聯絡很強。特別是一些歷史作者拿手的,會寫的更透徹,引導讀者思考,套書中關於文化的寫的更多。有利有弊,這套書不是那種把每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輪流介紹個遍,而是在寫一個朝代時圍繞一個主題,涉及這個主題的經濟文化政治去寫。
還超越《史記》,你就問他有沒有這個信心?你可以懷疑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黃帝,但你不能妄加揣測和想象。昨天我看到一個鬼,不論你信不信鬼神,還是這是人為製造的,這個鬼就是一個真實存在了,就是歷史,而不是你認為這是個人,所以寫我看到一個人,這就是歷史真實。春秋筆法,微言大義都是建立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24史有其優點,但也有其侷限,事件記錄的可能相對接近史實(但也不乏參雜因當時統治者的想法而對事實進行的篡改),但視野相對侷限,中華歷史不是獨立的,是包含在全球人類史之中的,易中天的書主要目的是透過對歷史的分析與跟其他民族歷史的相互對照,找到中華文明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的原因,如果24史講的是“是什麼”,那麼易中天中華史講的就是“為什麼”。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這部書。司馬遷也不過是一個史官,只是對一些史料整理,修訂了一套史書。沒必要無限拔高。今人獲得史料,文物等研究歷史的途徑是古代遠不能比的,學者站立立場也和古人不同。所以今人更加能夠寫出不一樣的中華史。歷史永遠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歷史學家的真實。
著名的這些歷史研究者是對歷史上弄不清的問題找到答案。而另一類人如易中天只需要把他們的研究結果通俗化地寫出來而已。兩者完全不衝突,只是都寫歷史讓你以為他們是同行。對於歷史一竅不通的我當時的確是看了百家講壇開始瞭解歷史的。歷史科普也是歷史。易老師在節目上也說過,自己不是專業學歷史出身的。我想讀者在買書的時候也分得清自己買的是專業還是娛樂吧。
易中天說過一些反體制諷刺領導的話,所以很可能是在體制內已經受到排擠打壓,沒飯了。對於這點我很欽佩,無論他是哪個領域的學者,只要敢於說實話就值得尊敬。對比袁騰飛強太多了。易中天中華史我基本都讀了,有三個好處,一個是史實相對可靠,雖然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但作為人文科學教授寫作的專業素養還是有譜的。裡面偶爾也會提到一些沒有得到公認的內容,但易中天自己馬上都會說明,這是野史或者傳說,不可考什麼的。二是穿插有東西方對比,以及思想史,宗教史的內容,視野較寬。三是寫法上帶有一些散文的筆法,閱讀體驗比較好。
不足之處主要在於由於體量所限和講述方法,有的朝代的歷史脈絡不夠清晰。至於不是歷史專業著作的問題,我一個普通人也沒打算看歷史專著。易中天寫這部書,目的不是為了做歷史學的學問,也不是明確史實紀事,目的是為了探討歷史中體現的中華名族的文化的變遷,重點不在史而在文化,他想解讀華人的文化心理,找尋華人的文化核心和核心價值觀。之前他寫的閒話華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在討論中國的文化,可能美學教授的側重點還是在這些上吧。
易中天老師本來也沒有以歷史的研究者自居。易中天品三國的目的,也是針對對普通老百姓的文化講壇,不是專業的學術報告。既然然是文化講壇當然是把很多主流的觀點都介紹一下,而且易老師已經儘量把歷史文化名家不同觀點一一做了展示,他順便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再說了,人家教中文,歷史就不能厲害了?而且中國向來文史哲也拎不太清。
《易中天中華史》這個書的書名,這已經說明了問題,他是以他的歷史觀和他的學術研究來看待中國的這段歷史。寫史是要實事求實的,不說這個實是不是真實存在,但一定不是自己加以揣測和想象的。就憑這一點他就被淘汰了。像《資治通鑑》那麼多人一起查資料編文字,耗費了將近二十年,這不是一個當今查查電腦翻翻史書幾年出爐的一個學者可以媲美的。作為入門歷史的讀物,易老師這套書會激發你讀書的興趣。語言優美通俗有趣,線索清晰,過渡聯絡很強。特別是一些歷史作者拿手的,會寫的更透徹,引導讀者思考,套書中關於文化的寫的更多。有利有弊,這套書不是那種把每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輪流介紹個遍,而是在寫一個朝代時圍繞一個主題,涉及這個主題的經濟文化政治去寫。
還超越《史記》,你就問他有沒有這個信心?你可以懷疑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黃帝,但你不能妄加揣測和想象。昨天我看到一個鬼,不論你信不信鬼神,還是這是人為製造的,這個鬼就是一個真實存在了,就是歷史,而不是你認為這是個人,所以寫我看到一個人,這就是歷史真實。春秋筆法,微言大義都是建立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24史有其優點,但也有其侷限,事件記錄的可能相對接近史實(但也不乏參雜因當時統治者的想法而對事實進行的篡改),但視野相對侷限,中華歷史不是獨立的,是包含在全球人類史之中的,易中天的書主要目的是透過對歷史的分析與跟其他民族歷史的相互對照,找到中華文明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的原因,如果24史講的是“是什麼”,那麼易中天中華史講的就是“為什麼”。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這部書。司馬遷也不過是一個史官,只是對一些史料整理,修訂了一套史書。沒必要無限拔高。今人獲得史料,文物等研究歷史的途徑是古代遠不能比的,學者站立立場也和古人不同。所以今人更加能夠寫出不一樣的中華史。歷史永遠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歷史學家的真實。
著名的這些歷史研究者是對歷史上弄不清的問題找到答案。而另一類人如易中天只需要把他們的研究結果通俗化地寫出來而已。兩者完全不衝突,只是都寫歷史讓你以為他們是同行。對於歷史一竅不通的我當時的確是看了百家講壇開始瞭解歷史的。歷史科普也是歷史。易老師在節目上也說過,自己不是專業學歷史出身的。我想讀者在買書的時候也分得清自己買的是專業還是娛樂吧。
易中天說過一些反體制諷刺領導的話,所以很可能是在體制內已經受到排擠打壓,沒飯了。對於這點我很欽佩,無論他是哪個領域的學者,只要敢於說實話就值得尊敬。對比袁騰飛強太多了。易中天中華史我基本都讀了,有三個好處,一個是史實相對可靠,雖然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但作為人文科學教授寫作的專業素養還是有譜的。裡面偶爾也會提到一些沒有得到公認的內容,但易中天自己馬上都會說明,這是野史或者傳說,不可考什麼的。二是穿插有東西方對比,以及思想史,宗教史的內容,視野較寬。三是寫法上帶有一些散文的筆法,閱讀體驗比較好。
不足之處主要在於由於體量所限和講述方法,有的朝代的歷史脈絡不夠清晰。至於不是歷史專業著作的問題,我一個普通人也沒打算看歷史專著。易中天寫這部書,目的不是為了做歷史學的學問,也不是明確史實紀事,目的是為了探討歷史中體現的中華名族的文化的變遷,重點不在史而在文化,他想解讀華人的文化心理,找尋華人的文化核心和核心價值觀。之前他寫的閒話華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在討論中國的文化,可能美學教授的側重點還是在這些上吧。
易中天老師本來也沒有以歷史的研究者自居。易中天品三國的目的,也是針對對普通老百姓的文化講壇,不是專業的學術報告。既然然是文化講壇當然是把很多主流的觀點都介紹一下,而且易老師已經儘量把歷史文化名家不同觀點一一做了展示,他順便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再說了,人家教中文,歷史就不能厲害了?而且中國向來文史哲也拎不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