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錢多多讀文史
-
2 # 大秦鐵鷹劍士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 ,這些藩王的權力跟先秦時代的諸侯國國君不能相比,但是跟西漢時期的諸侯國國君十分相似。朱元璋恢復分封制的本意有二:其一、諸子鎮守邊疆,可為中央遮蔽;其二、給自己所有兒子一份富貴,讓他們子孫後代無衣食之憂。明朝藩王有軍權,自然而然有部分治權,如果沒有治權,如何養活軍隊呢?
明成祖之後,明朝開始消藩,剝奪各諸侯王的軍權與治權,保留各諸侯王在封地的經濟權,說白了就是封地的稅賦大部分歸諸侯王,小部分歸中央。諸侯王子孫繁衍眾多,子孫各據一縣,長此以往,明朝的中央財政赤字嚴重,入不敷出。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規定了,諸侯王的爵位與俸祿不得剝奪,為世襲,故後世之君也無法改變這狀況。
漢朝推行《推恩令》,且非戰功不得封侯,故劉姓子孫雖多,但是大部分沒有軍功在身,成為侯的本不多。數十代之後,很多劉姓皇族事實上已經淪為平民了,沒有什麼經濟特權。比如劉備為作漢室後裔,他就窮得要賣草鞋渡日。朱元璋借鑑了劉備的故事,為了防止他的子孫後代成為乞丐,他就規定皇族子弟爵位世襲,經濟特權代代皆有,後世之君不得剝奪。
明朝皇室成員龐大,佔有的土地越來越多,這些皇族只管自己賺錢,不管國家生死。明朝軍隊經常軍響都發不出來,但是這不影響皇族花天酒地。明末的軍隊以募兵制為主,當兵打仗就為賺錢養家,朝廷發不出兵響,導致不少士兵譁變,或者成為將領的私兵。在這種情況下,朱氏皇族成為了大明朝的催命符。在明末清初,大部分朱氏皇族死於戰亂,各方勢力都盡力剿殺皇族,因為他們有錢糧,殺了他們才能獲得軍需。
-
3 # 華夏問長安
首先要下一個定論:藩王制度的設定,對於明朝初期政權的鞏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在的環境在逐漸變化,藩王的狀態也在不斷變化,到了明朝末年這種制度便已經成為了拖垮明朝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這麼說?
明朝初期,各地藩王手握兵馬拱衛大明各地疆域,從很大程度上為抵禦外患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而這些藩王只有軍權沒有治權,所以一旦造反根本就沒有足夠的錢糧來養活自己的軍隊,土崩瓦解就在頃刻之間。所以這一制度在明朝初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就是因為藩王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佔有的國家資源(土地)也在不斷增加。而外藩是不用上繳稅收的,所以供養國家中央政權的錢糧財賦就在不斷減少,若是處於安定的盛世可能還僅僅只是負擔,但若是到了內憂外患的末年,那麼對於國家來說就成了真正的催命符。
-
4 # 宋安之
明朝的藩王並非是明朝滅亡的催命符。
更何況明末宗室成員並沒有網上說的那麼離譜,並沒有上百萬之眾。
明朝宗室到了明末應該是二十多萬,雖然是當時朝廷的巨大負擔,但並不是明朝滅亡的原因啊!
而且早在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時期,就開始拖欠相當一部分宗室成員的歲祿等各種待遇。當時除了近支的宗室成員可以照舊享受待遇。血緣疏遠的宗室經常被拖欠,甚至一些血緣疏遠的貧窮宗室是“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
所以說明朝的藩王並非是明朝的催命符。
而且人家朱元璋設計的藩王制度,藩王有兵權,是既可以抵禦邊患,還可以供衛中央朝廷。雖然待遇很好,但也要承擔責任的。
結果沒想到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以後,害怕以後有人再造反,所以對藩王制度進行閹割。從此藩王沒有兵權,只能是坐吃山空,成為國家的蛀蟲了唄。
-
5 # 致守仁
這叫捨本逐末,只要手裡有槍,治權看起來是你的,實際上還是我的。五代十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只要我手裡有兵,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
當然,老朱肯定不會擔心這個問題,畢竟無論你是什麼王,首先你都是我兒子,就連你的封地都是我給你打下來的,你拿什麼反我。
但是老朱的孫子就不同了,一群叔叔重兵環飼,任誰晚上睡覺也不安穩。於是就削藩了,然後就出事兒了。
回覆列表
此何意!?
明之亡,難道亡於藩王?
可能只是朱允炆不敵四叔朱棣,才扯得上點藩王關係吧?
但這個事,怎能一概而論,明初立,諸子從龍有功,與太祖血肉之親,又兼國朝初立,需要宗室固守,分封給軍權是免不了的。
明朝後期,內憂外患,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山海關外,女真虎視眈眈。崇禎焦頭爛額,有心無力。
若論明之亡,於分藩有關,願聞諸同好之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