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梁建國便準備修撰唐史,結果史館因為資料缺乏,未能修成,後梁不久覆滅。後唐明宗李嗣源時,汲取經驗教訓,先蒐集資料,再籌備唐史修撰工作,可惜資料收集完備後,後唐覆滅,於是到了後晉時期,唐史修撰工作才正式開始進行。
後晉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後晉朝廷敕命修撰唐史,宰相趙瑩檢修,修撰者為張昭遠、、賈禕、趙熙等人。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舊唐書》修成,不過此時宰相趙瑩已經罷相,新任宰相劉昫頂替監修之名,劉昫其實從未參與修撰工作,但最後《舊唐書》署名撰者卻是劉昫,反而有主持之功的趙瑩和秉筆撰作的張昭遠、、賈禕、趙熙等人,罕為人知,令人唏噓不已。
《舊唐書》歷時不過三年而成,雖然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收集資料,事先也做了很多準備,但撰寫仍不免倉促。其前半部分全用唐廷遺留下來的官方史料《實錄》、《國史》的舊本,未做更改,故避諱、隱晦之語數不勝數,造成很多記載模糊不清,甚至有自相矛盾之處。而且由於五代十國戰亂頻繁,書籍資料大量散佚,雖然收集資料歷經後梁、後唐、後晉三朝,但是實際跨度不長,所以《舊唐書》記載缺失之處很多。
最重要的是《舊唐書》的史學思想可以說是平庸,完全沒有繼承前輩唐代史學大家劉知幾、杜佑創造的學術成果。
盛唐史學大家劉知幾(唐高宗時期)私撰《史通》,詳論史書之體例及內容,闡述自己對史學的見解,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劉知幾認為史學家須兼備才、學、識三長,尤重史識。強調直筆,提倡“不掩惡、不虛美”,“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尚實用,反浮詞,抨擊六朝駢文的頹靡之風,反對華而不實的辭賦,主張運用當代通用的語言,反對依仿古語,反對形式模擬。
這些論點,,乃是中唐古文運動之先聲,都給後世史學家、散文家以啟發和影響,這其中就有中唐史學大家杜佑(唐德宗時期)。
杜佑博覽古今典籍及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耗時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並以說、議、評、論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以《通典》示勸誡。《通典》成書於唐貞元十七年(801年),歷時三十六年,可以說是杜佑嘔心瀝血之大作。記述了遠古黃帝時期至唐朝天寶末年的制度沿革,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九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典志體史書,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
《舊唐書》中也借鑑了杜佑的開創的新體裁,可惜只得畸形,除了《食貨志》較好外,其餘平平,至於史學思想和文作之風則完全與劉知幾強調的直筆、尚實用,反浮詞背道而馳,避諱、隱晦之語數不勝數。所以到北宋時,宋仁宗在臣下的紛紛要求下,設立史館重新修撰唐史,歷時十餘年撰成《新唐書》200卷。
南宋以來,《舊唐書》長期廢置,明後期才開始由私人刊印,清朝乾隆年間修撰《四庫全書》,《舊唐書》列入“二十四史”,終於得以正名。
《新唐書》的15卷〈表〉,《舊唐書》之前的史書都是沒有的,並且在50卷〈志〉中撰寫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影響深遠。
但就史料豐富而言,《舊唐書》遠勝《新唐書》,故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取材《舊唐書》多,而取材《新唐書》少。
後梁建國便準備修撰唐史,結果史館因為資料缺乏,未能修成,後梁不久覆滅。後唐明宗李嗣源時,汲取經驗教訓,先蒐集資料,再籌備唐史修撰工作,可惜資料收集完備後,後唐覆滅,於是到了後晉時期,唐史修撰工作才正式開始進行。
後晉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後晉朝廷敕命修撰唐史,宰相趙瑩檢修,修撰者為張昭遠、、賈禕、趙熙等人。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舊唐書》修成,不過此時宰相趙瑩已經罷相,新任宰相劉昫頂替監修之名,劉昫其實從未參與修撰工作,但最後《舊唐書》署名撰者卻是劉昫,反而有主持之功的趙瑩和秉筆撰作的張昭遠、、賈禕、趙熙等人,罕為人知,令人唏噓不已。
《舊唐書》全書本紀、列傳、志共220卷。本名《唐書》,因北宋時宋仁宗朝的歐陽修、宋祁等重修唐史,後世為了區分故稱後晉時所著的稱為《舊唐書》,而北宋時所著的稱為《新唐書》。《舊唐書》歷時不過三年而成,雖然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收集資料,事先也做了很多準備,但撰寫仍不免倉促。其前半部分全用唐廷遺留下來的官方史料《實錄》、《國史》的舊本,未做更改,故避諱、隱晦之語數不勝數,造成很多記載模糊不清,甚至有自相矛盾之處。而且由於五代十國戰亂頻繁,書籍資料大量散佚,雖然收集資料歷經後梁、後唐、後晉三朝,但是實際跨度不長,所以《舊唐書》記載缺失之處很多。
最重要的是《舊唐書》的史學思想可以說是平庸,完全沒有繼承前輩唐代史學大家劉知幾、杜佑創造的學術成果。
盛唐史學大家劉知幾(唐高宗時期)私撰《史通》,詳論史書之體例及內容,闡述自己對史學的見解,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劉知幾認為史學家須兼備才、學、識三長,尤重史識。強調直筆,提倡“不掩惡、不虛美”,“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尚實用,反浮詞,抨擊六朝駢文的頹靡之風,反對華而不實的辭賦,主張運用當代通用的語言,反對依仿古語,反對形式模擬。
這些論點,,乃是中唐古文運動之先聲,都給後世史學家、散文家以啟發和影響,這其中就有中唐史學大家杜佑(唐德宗時期)。
杜佑博覽古今典籍及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耗時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並以說、議、評、論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以《通典》示勸誡。《通典》成書於唐貞元十七年(801年),歷時三十六年,可以說是杜佑嘔心瀝血之大作。記述了遠古黃帝時期至唐朝天寶末年的制度沿革,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九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典志體史書,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
《舊唐書》中也借鑑了杜佑的開創的新體裁,可惜只得畸形,除了《食貨志》較好外,其餘平平,至於史學思想和文作之風則完全與劉知幾強調的直筆、尚實用,反浮詞背道而馳,避諱、隱晦之語數不勝數。所以到北宋時,宋仁宗在臣下的紛紛要求下,設立史館重新修撰唐史,歷時十餘年撰成《新唐書》200卷。
南宋以來,《舊唐書》長期廢置,明後期才開始由私人刊印,清朝乾隆年間修撰《四庫全書》,《舊唐書》列入“二十四史”,終於得以正名。
宋朝以來,傳統史家、文家多貶低《舊唐書》而捧《新唐書》,其實兩書各有優劣。《新唐書》的15卷〈表〉,《舊唐書》之前的史書都是沒有的,並且在50卷〈志〉中撰寫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影響深遠。
但就史料豐富而言,《舊唐書》遠勝《新唐書》,故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取材《舊唐書》多,而取材《新唐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