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文行天下
-
2 # 張偉評論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碑和帖都是有明確區分的,很多人認為拓本是碑,墨跡真跡是帖,這是錯誤的認識。碑一般是指古代刻在碑、墓誌或摩崖等石刻上的文字,書體一般是指篆、隸、北朝時期的楷書和隋唐楷書,比如嶧山碑、張遷碑、張黑女墓誌等比較正規的書體,文字內容比較也正規,有詔令、公告、碑銘、墓誌、記錄等等。
而帖在古代大多也是拓本,著名的有淳化閣帖、三希堂發帖等,這些帖不是刻在石頭上的,是照著古人墨跡雙鉤後翻刻在雕版上大量印刷的,主要書體是行草也有少量楷書,文字內容比較隨意,信札、文章、詩詞、日記等等。
古人學楷書、隸書、篆字要跟著碑學,而學行書、草書則是跟著帖學,古人是分的很清楚的,現代人搞混淆了。現代人比古人幸福多了,有大量高畫質墨跡本可看。
-
3 # 子衿書法
所謂的碑帖,是在清代後期的包世臣,康有為等人所撰寫的《藝舟雙楫》《廣藝舟雙楫》中劃分出來的。以前學習書法的臨習範本,是字帖。
帖和碑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帖是以墨跡雙鉤法刻版製作成拓片。然後裝訂成冊。最著名的字帖是宋代刻制的《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明代的《停雲館法帖》《戲鴻堂法帖》。清代的《三希堂法帖》。古代名家的墨跡是很難得見的。普通人學習是由先生直接傳授。有線人家的子弟能購買字帖。名門旺族子弟,則有可能有名人墨跡學習。碑是刻在石碑上,拓印下來,然後裁剪裝訂。碑包括秦時期的篆書,漢代的隸書,南北朝,隋唐等。篆書有《嶧山碑》隸書有《張遷碑》《曹全碑》《乙瑛碑》。魏碑,隋碑,唐碑。內容十分豐富。不一一列舉。
帖學與碑學,在於各人的喜好。如果喜歡雄強渾厚的大字,學習碑帖。喜歡秀麗清新,那麼就學習帖。各種書體都有其優劣。
-
4 # 周帝君根石藝術
縱觀中國歷史:夏、商、周、春秋戰國到唐、宋、元、明、清,歷朝止清的文獻擋案都是手抄帖和碑帖,歷經解朝換代,戰火不斷,手抄帖幾乎很少。所以到了清朝只能用碑帖臨摩書法,沒有碑帖之分。
-
5 # 妙笑學書法
我感覺。清代以前的文人雅士學習書法。本身他們每天書寫實用工具就是毛筆。教科書上的字相當於今天我們看到的字帖,所以不分。
-
6 # 浪淘沙k
簡明扼要的說,碑是下葬用的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墓誌銘的碑刻或者摩崖石刻拓本;貼是將名家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刻在木板之上或者石上可以多次拓制的拓本,以便廣泛流傳。所以說碑和貼是有明顯區別的。
帖學是相對碑學而言的,宋元明清的貼學,主要是針對宋朝而言的刻貼之風,宋以前書跡的流傳主要靠碑刻和臨摹,比如唐朝臨摹二王的書跡;另外就是刻碑,比如歐、褚、顏、柳等碑刻作品,為了流傳便於學習,由宋朝皇家開始刻貼,而後逐步繁榮,到清朝字貼已廣泛普及。要說清以前學書法主要臨摹碑貼,可能是學習隸、篆或者魏碑體,因為這幾種書體臨碑拓本可以速成!
回覆列表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或石上彙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書法在王羲之之後就開始分裂為南北兩派,而董其昌則提出筆分南北。
古人,特別是在唐宋明時,書法家輩出,人們學習可以以書法家的真跡為藍本,進行臨摹。
真的書法學習紛爭,是在清朝開始的,準確說是從康有為開始的。
古人學習書法,最好能見到真跡,但是真跡哪有那麼多,那麼好見的,尤其是到了清朝,真跡就更少了。那怎麼辦呢?只能臨碑,畢竟碑比真跡更易儲存。
康有為尤其推崇六朝碑學,其一生都在臨摹碑學。而康有為在近代影響深遠,是各階層崇拜的物件,其書法理論也產生深遠影響。
其實,對於書法的學習,究竟以什麼為物件?可以說,眾說紛紜,各有道理。我認為,臨帖也好,摹碑也好,只要能學其精髓,領會真諦,碑帖都可以,最好能推陳出新,產生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