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袁洪智詩畫
-
2 # 紫砂泥的傳人
對於新工藝衝漿調色的所謂紫砂壺,是否能被大眾接受並不重要,現實中手捧此類壺把玩泡茶的同時跳腳痛批者並不鮮見;重要的是是否有能力深入認知和看透辨識本質之後的態度,是否勇於自我否定之後,還紫砂以本源。提及調色,不得不提到清末民初之前的泥配泥之說:在此就不展開詳情介紹了,權且不考慮各種紫砂泥之間是否可以、是否能夠隨意調配,可以確認的是調配是在紫砂的範疇之內發生,並未涉及紫砂之外的著色劑的參與;調配的目的是為了豐富水色以及質感肌理表達。
最早可溯及的有明確記載並使用了人工製造的著色氧化物調配的紫砂泥料的傳世作品,始於民國時期,請注意:調配是在紫砂粉料之中新增人工著色劑;目的是為了強化紫砂燒結的水色。
在一九五八年大躍進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拼紫泥(在雜料紫泥粉料之中調配一定比例的氧化錳)特紫泥(在拼紫泥中再調入少量氧化鈷):拼配的底料儘管花雜,但還屬於紫砂;拼紫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燒結之後呈色統一加深而不再花雜,特紫是在解決了花雜的基礎之上更提高了光澤度。
目前的充斥市場的新工藝衝漿調配人工著色氧化物的泥料的所謂紫砂壺:需要進行調配的底料並非紫砂,燒成水色達不到紫砂的滿意度,故而藉助衝漿的手段進行調色而提高色度滿足;還有一種目的是為了高仿一些水色特點突出的紫砂泥料(例如:以複合呈色而天然水色紫羅蘭的黃龍山紫茄泥;或者經過泡養把玩漿色沁染呈色中國紅的黃龍山大紅袍)
鑑別要點:
①未經衝漿調色的本山、原礦紫砂壺,壺身的砂質顆粒自然清晰,髮色以及顆粒形狀、大小具有天然的層次感;舉例說明:該是紫茄泥天生與具的砂色、砂感,絕不會沒有,也不會混雜進了底槽青特有的紅棕砂。
②經過了衝漿調色的泥料,色漿會對砂質顆粒產生包裹,會對壺體胎質表面的砂質顆粒具有掩蓋效果,就算是在衝漿料中再調砂,所調的砂就算是紫茄泥的本砂,不會完全被掩蓋,也會部分或者少量附著色漿,更多的情況下是不會調配本砂的;衝漿料的壺經過泡養把玩,壺表砂質顆粒表面的色漿很容易開裂甚至脫皮,如果採用淨養的方式,儘量不去沾染茶漬、水漬掩蓋,會感覺有逐漸少色的現象。
新工藝衝漿調色的壺為什麼不能被接受?
①從安全性的角度出發考慮,可能有些人會說:經過上千度的燒製,人工著色劑早就被固化下來了,泡茶也就一百度的水溫,不可能有溶出。
請注意:被衝漿的底料並非紫砂就不會具備紫砂能夠燒結而晶相重而玻相幾無的特點,無論多高溫度都不會被燒結;同時衝漿調色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降低燒製的溫度,因為並非紫砂的衝漿底料和色漿不吃溫決定的,這也是陶瓷製品新增著色氧化劑在國標中有著嚴格量的控制的原因,一旦不能燒結或燒製溫度低,就會風險大大提高。
②從泡養把玩漿色沁染的角度考慮:因為新工藝衝漿調色壺的底料和色漿的分子結構特點,決定其不能燒結,故而胎體顆粒內外不具有親水性也就不能被沁潤而包漿,失去了紫砂原本的漿色可玩特性。
③從泡茶的輔宜性角度考慮:不能燒結甚至例如採用近似瓷化土的青泥、白泥作為底料和漿料的新工藝衝漿調色壺,不具備紫砂的雙氣孔透氣不透水特性帶來的衝茗不熟湯、久置不宜腐、揚香醇韻的伺茗作用,甚至胎體完全緻密、玻化,還不如用瓷壺、蓋碗泡茶,少了一份擔心,不失茶之本味。
調色壺是否能被接受,關鍵在於底料與色漿是否本山、原礦紫砂,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燒結而不是燒製溫度高低。古人泥配泥也好,近現代紫砂底料調色也罷,甚或是新工藝衝漿調色之壺,無非不知其是,無敗不得其成!
回覆列表
說實話,一看到調色二字,以後絕對不會買這種壺!紫砂壺的顏色必須是天然泥色,才能放心。現在的顏料絕大多數都是化學顏料,憑肉眼,我們很難分辨出是礦物質還是化學顏料製作的壺。保險點,只認原泥色,色澤越漂亮越危險,越不能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