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本質地生活

    這種價值觀必須廢止。唯命是從,只能培養奴才,而絕對不會造就人物。任何人的意見或建議,對孩子而言只有參考價值,而決無決定意義,要緊的是,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結合社會發展,獨立地做出自己的選擇!

  • 2 # 吹柳笛的娃娃729

    謝謝邀請,古往今來,沒有規定子女必須對父母唯命是從,父母說的對的,那必須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父母說的錯的,我們要委婉的糾其錯,不能明知錯還隨著父母一起犯錯,百善孝為先,但不能愚孝。傳統文化《弟子規》裡曾說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告訴我們要時刻聆聽父母的教誨,於父母處,不可有半分怠慢,這是讓我們尊於父母對的言論,後面就告訴我們“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古聖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父母有了錯,要及時告訴父母,委婉的跟父母講清錯處,如父母不聽,要堅持勸導,即使受了打罵,也要幫父母糾錯。

  • 3 # 跟我學公文

    人生有很多種,沒有必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價值觀。世界存在本身就是多樣性的。正因為如此,才構成世界。即使有孩子很佛性,別人說咋著就咋著,也沒有什麼大問題的。身邊的大多數人都是好心眼,不會有太多人去為難和故意陷害這種佛性太強的人。

    對於自己的父母而言,唯命是從不啻於是一種美德。每個人的父母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所以父母說得話,往往會讓孩子沒有太大的反駁餘地,因為父母說話之前,已經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了,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是沒有太多的自由度的。這是當前社會的一個現狀。而有的人,就把這種孩子當成唯父母之命是從。這個不太客觀。

    孩子對於社會對於人生對於職業,都有著太多的不瞭解。而父母的話,往往是一些親身經驗的結論,這些東西往往又是父母自己從社會中實踐得來的,碰壁得來的,當父母說起往事,哪個孩子能夠抵禦得了這種基於生活為基礎的雄辯的事實和結論。從這個角度看,在一定的成長階段,每個孩子表現得都很佛性。比如說蔣經國先生,他對於父親的話,從來都是很佛性的。只是到了他執政的階段,才容許他有所表現。這是一個道理。

    我常常對朋友們說,誰說得對,就聽誰的。當父母是某一方面的權威人士,孩子有什麼理由不聽呢?而當父母才疏學淺,孩子早已超越了父母,父母說的話,孩子已經認為是不正確的時候,恰恰說明,孩子成長了,父母已經無法再給予正確的指導,表現就是:一方面是孩子有了主觀,另一方面是父母說的不再全部正確。

    唯父母之命是從的現象,在社會中是存在的,有時是親情的綁架,有時是知識的涵蓋,有時是習慣使然。不論是什麼原因,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情況往往不久會得到改變,那就是,孩子越來越成熟,不可能在父母的翅膀下生活一輩子,只是這個過程的長與短,因人而異。

  • 4 # 田戈教育

    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孩子還小時,不懂事,家長自會教育孩子,孩子得聽話。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往往會採取一些措施,說服,乃制服孩子。這時候的孩子往往是唯命是從的。但孩子往往是叛逆的,會對家長的教育保留自己的看法。只是父命難違,不得不從。

    孩子稍大後,或成人之後,孩子都有自己的見解,自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時候,孩子辨別能力更強了,家長對孩子也不會看得那麼緊了。家長會對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議。如果是正確的,孩子就可能會唯命是從。如果是不正確的,孩子就可能不會不分是非,唯命是從的。

    由此可見,對唯命是從的價值觀,不能一概而論,應該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孩子和家長的看法意見一致了,就無所謂唯命是從了。如果看法相左,孩子是錯的,大人是正確的,當然,孩子得服從大人,自要唯命是從了。如果大人是錯的,孩子是正確的,那孩子當然會據理力爭,不能唯命是從了。

    總得來說,對孩子而言,大人的意見要多傾聽,多和大人互動。宜持有“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不能盲目做事,要有自己的操守和做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經常吃涼拌菜,有誰知道金針菇拌豆芽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