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壇春秋精選

    每年夏天,總有一波又一波的颱風會侵襲中國的沿海地區,颱風所到之處,狂風肆虐。但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地球上有三個無風帶,這些地方不會颳大風,最多就是微風習習,所以很多Nautilus很喜歡走這些地方的航路。地球上的三個無風帶分別在赤道地區南北緯5度之間的地帶,還有南緯30度的地帶和北緯30度的地帶。最風平浪靜、安全的海峽要數新加坡的馬六甲海峽。

    那麼為什麼這三個地方那麼風平浪靜呢?

    赤道地帶,太陽終年直射,這裡存在赤道低氣壓,一般來說,風總是從高氣壓帶吹向低氣壓帶。在赤道地區,從高氣壓帶吹過來的叫做信風,但是與其他地區的單一風向不同,赤道經常會遭遇南北兩個地帶的信風,因為對流比較密集,所以經常天空有積雨雲,赤道的午後經常會有雷陣雨,但是風力的對沖,導致赤道附近常年沒有大風。

    南北緯30度的地區就是副高壓地帶,因為地球自轉的緣故,赤道低氣壓帶上升的氣流會在南北緯30度的地帶下沉到地面,導致這個地區的氣壓很高。主要的特徵是冬天雨水多,夏天比較乾燥。一般來說風總是從高氣壓帶到低氣壓帶吹,而處於副高壓地帶的風力就比較小。

  • 2 # 悟空科學

    在剛過不去不久的夏天,我們都見識過、甚至經歷了各種大大小小的颱風,颱風季也快要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而結束。眾所周知,颱風不過是熱帶氣旋的一種表現方式,而熱帶氣旋本身又多發於副熱帶或熱帶海洋,然後,這樣的低壓漩渦形成了 “熱帶天氣系統”。一旦熱帶氣旋底層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達到12級或以上,便會被統稱為颱風。

    颱風的登陸位置總是在沿海區域,這樣的現象也導致了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是大海,便很可能會有颱風到來,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在我們自以為特別熟悉的這個地球上,就存在著所謂的“無風帶”,它們所在的緯度帶一般只有小風或靜風。比如,赤道附近南、北緯5°之間的區域,以及位於海洋上舉世聞名的馬緯度無風帶。這樣的區域都具有一些共有的典型特徵,不僅很少會出現風,而且還很少有小雨和雲層出現。

    人類在18世紀之前,所有的航海活動都需要依靠風力乘帆船來實現海洋上的航行。不管是鄭和下西洋、還是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它們的本質其實都是透過風力實現船隻的移動,從而實現人類在海域中前行的卓越成就。而在他們的旅程中,也會經歷所謂的無風帶,這導致了他們在一段時間裡完全無法繼續向前航行,有時候一等就是數十天過去了。

    並且,那些處於地球赤道附近南、北緯5度之間的區域,具有更為特殊的氣候屬性,位於赤道無風帶內的區域天氣總是規律而單調。幾乎全年的所有時間都會被太陽直射,於是造就了這個地球上全年平均氣溫最高的特殊地帶。這些區域的降雨一般集中在秋分、春分的前後,只有透過對流才得以有雷陣雨的降臨,但這些區域內只擁有很小的氣壓梯度,所以這裡的天氣一般都是靜風。

    瞭解赤道無風帶,我們需要知道與此有關的兩個名詞,它們分別是赤道低壓帶和熱赤道。地面氣壓會因為氣溫高而產生赤道低壓帶,然後跟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進行轉移。赤道無風帶的分佈區域,除了剛果盆地和亞馬遜之外,大多都主要集中在島嶼和海洋之上。而位於南北緯30°附近的馬緯度無風帶,也同樣很少會有風出現,它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科學家們表示,之所以馬緯度無風帶可以形成,是因為地球上的不同地區所接收到的光熱存在明顯差異性。比如那些位於赤道的地區,終年的炎熱氣候導致大氣在受熱之後膨脹並上升。看似簡單的這一現象,卻造成了赤道上空的空氣在大量聚集之後形成了高氣壓,而這些高氣壓則會向著相反的方向進行分流。

    當這些左右執行的空氣來到南北緯30°附近的高空區域時,無法繼續前進的它們形成了下沉氣流,並在導致地面氣壓增高之後進一步促使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形成。最後,由於該區域中的空氣都不會進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動,所以,無風帶就這樣形成了,這便是馬緯度無風帶為什麼會在這樣的位置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LIENWARE m15的使用體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