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然文史

    粽子我們每年都吃,甚至也有些人現在將端午節就叫做“粽子節”,這當然是一種戲稱。但是你知道嗎?在中國西南侗族聚居的一些地方,真的有一個叫做“粽子節”的節日。這個“粽子節”雖然與我們漢族的端午節一樣都吃粽子,但在其他的節日要素上卻有很大差別。今天,咱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一、侗族“粽子節”的日期和飲食

    大家都知道,咱們漢族的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而侗族的粽子節,日期卻不是固定的,而是選在每年農曆五月插秧結束的一個吉日過節,甚至一片區域內不同的村落,日期可能都不一致,要看農活兒的進度。具體這個吉日是哪一天,要由村裡的老者們商議決定。

    侗族粽子節

    既然節日名為“粽子節”,那麼自然是要吃粽子的。在節日前後,準備包粽子的各種材料和包粽子,是節日的重要內容。不過這侗族粽子節的粽子,和咱們端午節的粽子也不大一樣,除了常見的三角粽之外,還有他們獨特的柱子粽、雙對粽等形狀。而且,粽子的大小差別很大,小的有幾兩一個,大的能有十幾斤。

    柱子粽

    牛肉也是侗族粽子節必不可少的食物,而且做法與漢族差別很大,很有民族風情。他們吃牛肉不剝皮,而是用火將牛毛燒掉,然後連皮帶肉一起做成“原汁原味”的牛癟。同時,在飲酒方面,咱們端午節常見的雄黃酒、菖蒲酒都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當地人自己釀的一種米酒,可謂別具風味。

    帶皮的牛癟

    二、侗族“粽子節”的傳統節俗活動

    咱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常見的一些節俗活動比如插柳啊、賽龍舟啊等等,這些在侗族的粽子節裡面都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當地一些別具特色的節俗活動,如吹蘆笙、對歌、鬥牛等,此外還有鄰里之間的拜訪、鄰村之間的相互拜訪等等。這種互訪活動很是隆重,無論主寨、客寨男女老少都著民族盛裝、吹蘆笙、唱侗歌等。這種濃濃的人情味,在今天越來越快節奏的城市社會中,真可謂是“久違了”。

    除了以上這些活動,侗族粽子節還有一項比較有趣的活動就是給準新娘和新生兒送粽子。誰家姑娘要出嫁,或者誰家添了寶寶,都要送粽子表示祝賀。不過對準新娘和新生兒雖然都送粽子,含義卻有不同。給準新娘送粽子,這屬於當地婚俗的一部分:在粽子節這天,由準新郎家的婦女和一位年齡相仿的男子,將十幾擔粽子送到準新娘的家裡。這是一種體現男方家裡財力的方式,送的粽子越多,體現男方家庭越富裕。一般給準新娘的粽子有枕頭粽、柱子粽、雙對粽等,柱子棕最多。這麼多粽子,需要男方家裡提前幾天就開始準備,非常繁忙。

    盛裝出行送粽子

    新生兒送粽子是指嫁出去的姑娘生育了第一個小孩,粽子節這天回孃家,孃家房族內親戚給新生小孩送粽子的習俗。主要是表達一個對新生命的祝福,房族內挨家挨戶都要送,數量不必太多,但不能沒有。如果是大家族的話,收到十幾二十斤也是很正常的。這些粽子除了給孩子的外婆家留下一點之外,多數都帶回男方家裡。

    三、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節俗

    由於漢族的端午節名氣最大,同時又有著粽子這一共同的節日符號,所以有一些人將侗族的粽子節視作是端午節在民族地區的演化形式。實際上實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

    除了粽子這一符號之外,侗族的粽子節與端午節在日期、節俗活動等各個方面都不對板。而且從節日的象徵性意義來說,漢族的端午節有祭奠屈原、祈求健康等諸多意義,這些在侗族的粽子節中也體現的不明顯。侗族粽子節的各種節俗活動,體現的主要是當地少數民族對家庭鄰里和睦、農業豐收等方面的祈願。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侗族粽子節與漢文化關係不大,而是自成一體,有著侗族身份的節俗。

    參考文獻:

    鄧敏文:《奇妙的侗鄉粽子節》,2010年發表於侗人網。

    楊紅梅:《侗族粽子節的經濟人類學研究》,貴州財經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 2 # 使用者何生華

    侗族是百越文化的產物,百越文化就是南方文化,是吳越文化和嶺南文化的結合點,包括江浙,兩廣,福建等省(自治區),百越文化在中國影響極深,是屬於左鎮人的一支。侗族人能歌善舞,無伴奏合唱是侗族大歌的‘’支聲復調‘’,他們在世界各地用方言演唱,為侗族文化暢銷全世界,贏得了榮譽。侗族的美食也堪稱一絕,侗族油茶集中體現出侗族人的智慧和價值。侗族人有‘’飯養生,歌養心‘’的說法,孩子出生到會說話,就開始訓練歌唱,學唱娃娃的歌曲,侗歌成了世界文化遺產。侗族人集中在貴州黔東南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地區,這次選定黔東南作為CCTV春節聯歡晚會的西部景點,一點會更加閃耀侗族文化……

  • 3 # 二莽9044

    侗族是一個農耕民族,世世代代以農業為生。大多生活在貴州省黔東南地區,湖南和廣西也有少量分佈。按語言,服飾,風俗習慣可分為南侗地區和北侗地區。

    貴州省黔東南的黎平、從江、榕江、廣西的三江一帶為南侗地區。黔東南的錦屏,天柱,鎮遠、銅仁地區的玉屏,湖南懷化地區的新晃、通道一帶為北侗地區。北侗地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比較大。

    侗族沒有文字。文化傳承靠老一輩的口傳心授。以大歌的形式傳承下來。侗族大歌聞名遐邇,被稱為“清泉般的聲音”。2009年成功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勞動歌、聲音歌,倫理歌、敘事歌等。聲音歌最為著名,以模仿動物鳴叫為主,歌曲如《布穀催春》《蟬之歌》、《青蛙歌》等。

    除大歌外,還有男女之間傳情的琵琶歌。有黎平洪州琵琶歌,尚重琵琶歌,六洞琵琶歌、榕江車江琵琶歌。

    鼓樓和風雨橋是侗族的標誌性建築。不用一釘一卯,代表侗族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鼓樓是侗族聚會、商量重大事情的場所。,風雨橋則是休閒乘涼的地方。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是個崇尚萬物有靈的民族,主要節日有薩瑪節。薩瑪節是南侗地區流傳下來的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有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薩瑪又稱大祖母,祭祀自己的祖先薩瑪,祈禱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另外,侗族還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比如男女之間交友的“行歌作月”。正月初七的“抬官人”活動,踩蘆笙堂,跳多耶舞,還有侗族摔跤、侗戲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繼位後,年羹堯和隆科多都被除掉了,為何張廷玉卻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