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殿江

    最早我聽過我的母親給我講過這個故事。但她也是隻當故事講。並不要求我們這樣做。儘管她也是有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思想。但現實她知道這個方法並不可取。但這精神確實是我們中華民族提倡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所在。追求功名也好,學問知識也罷,關鍵我們得學會謀生的手段,你要懂得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學會知道如何生存這才是硬道理。這個首先必須得懂。說別的沒有用。其次你才能擁有值得驕傲的資本,你才有資格談天說地指手畫腳。只是現在的學生雖說是沒有頭懸梁錐刺股那樣的事,但整天埋在學習堆裡。不是上課就是補課,那魔鬼教育也是有點叫人尷尬。我們家長,學校,老師也是知道而又無可奈何。考大學追求功名說到家也是這點事。往大了說為了國家富強,為了國富民安。往小了說你得自己得能生存別拖累別人。不要求你頭懸樑刺股的學習,但這精神怎麼說也得有點,見困難就躲那肯定是不行。誰都不笨。聰明用在正事上就好。理解就好。謝謝。

  • 2 # 人心厚道

    謝邀。頭懸樑錐刺骨是為了考取功名嗎?答:應該不是。“懸樑刺骨”是一句成語,出自東漢的兩個好學人的故事。一個叫孫敬,小時讀書,怕睡著了,就用繩子把頭髮綁住系在房樑上,困了頭一低拉得頭皮疼,就繼續讀書。後因學高,成了學問大師和政治家,但沒當過什麼官。另一位是蘇秦。學習時怕睡著,就拿把錐子,困了就扎一下大腿,痛醒了繼續學習。後來又拜鬼谷子為師,終於學成了大家。最有名的是他身掛六國相印的故事,成了六國聯盟的負責人,有點像今天的“歐盟主席”。使秦國在近二十年裡不敢東犯。他倆都是自學成才的,沒有考什麼功名。因為在東漢那會兒,還沒有科舉的制度。科舉考試的制度是在隋朝以後才建立起來的。只是“懸樑刺骨”這個成語和故事,成了後來人治學的榜樣了。

  • 3 # 本昌談歷史

    頭懸樑和錐刺股是歷史上發生在兩個人身上的故事,後人把它合起來,才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說法。

    “錐刺股”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說的是有個人叫蘇秦,一心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但腦袋裡裝的東西不多,幹事力不從心,總是一事無成,因此,連家人都看不起他。於是,他發奮讀書,常常讀到深夜,打瞌睡時, 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刺激精神堅持讀書。知識多了,終於成了當時最著名的縱橫家,曾掛六國相印。後人也就把他的成名看做是他“錐刺股”勤奮讀書的結果,而稱為激勵人讀書的警示名言。

    “頭懸樑”的故事發生在漢朝,說的是:有個叫孫敬的人,由於他從小愛讀書,學習起來像拼命一樣,常常通宵達旦,打瞌睡時,就在屋樑上栓條繩子,把頭髮掉起來,只要頭一低,被繩子一拽驚醒,再繼續讀。後來,孫敬成了東漢時的政治家,後人也把他的成名與“頭懸樑”聯絡了起來,教育後人要成名,就要像孫敬一樣“頭懸樑”讀書。

    從以上兩個故事可以看出,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目的就是為了成名。認為書讀好了就有出息。這實際上是提倡“學而優則仕”,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

    那麼,只要刻苦學習就能成名嗎?也不盡然。我教過一個學生,他學習很刻苦,放學回到家閉門不出,就是學習,別的什麼也不幹,學習成績很好,初中時候年年考全區第一,是學校的驕傲,家長的驕傲,後來,考上了同濟大學,畢業工作後,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又沒有一點交際能力,很開被炒了魷魚,只好回了老家,至今他已經40多歲了,就是整天在家不出門,靠父母養活,因為他連到人才市場找個工作的能力不沒有。這樣的例子,絕不是個例,這樣的書呆子不是少數。事實說明,光學習刻苦不一定成名。

    再回到“頭懸梁錐刺股”的主題上,“頭懸梁錐刺股”作為一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去提倡是可以的。但是照搬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得,因為這不符合人的生理需求,人的精力是有限度的,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該學習的時候學習,張弛要有度,學習才能事半功倍。違背了生理要求的限度,去“頭懸梁錐刺股”強打精神的學習,學習效果肯定會適得其反。所以機械的的去照搬“頭懸梁錐刺股”的做法是不可取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赫與音速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