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如懿傳》和《延禧攻略》的劇情確實如題主所說的水火不容,《延禧攻略》裡的弘曆和

    富察·容音(秦嵐飾演)是撒狗糧的恩愛CP,而《如懿傳》裡的弘曆和青櫻(烏拉那拉·如懿)是青梅竹馬的愛侶。

    從真實的歷史上看,輝發那拉氏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雍正十二年(1734)嫁與時為寶親王的弘曆為側福晉,是年17歲,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的弘曆這時已經24歲,按照當時的年齡標準,兩人都是妥妥的大小夥子大姑娘,青個毛線梅竹個雞毛馬。

    插一句,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的孝賢純皇后(劇中的富察·容音或富察·琅嬅)是在雍正五年(1727)成為弘曆的嫡福晉,此時他們兩位一人17歲一人16歲,和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帝后甜CP青梅竹馬也大大不同。

    事實上,滿洲婚俗是這樣的:

    男女雙方尚不知就裡,只憑兩家尊親及至近親友相看,絕沒有對相對看,互通款曲的……

    也就是在結婚之前,正常情況下滿洲女子和未來夫婿沒有見面的機會,尤其是這個夫婿還是天潢貴胄,所以所謂青梅竹馬都是小說作者或編劇演義。

    總之,那個年代又沒有男女同校的上三旗貴族小學,兩小無猜、耳鬢廝磨的事是壓根沒有的。弘曆和青櫻是青梅竹馬嗎?自然不是。

    至於歷史上的乾隆到底愛誰?問題比較複雜。

    乾隆帝的40000多首詩幾乎沒有一首流傳後世——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流傳,指沒人傳誦和在意,不過他悼念孝賢純皇后的詩句如:

    亦知悲底益,無那思如煎。(《御製詩二集卷四》)何事頓悲成舊物,音塵滿眼淚潸然。(《御製詩二集卷四》)睫眼此來非昔往,驚心今日憶前時。(《首夏圓明園》) 今歲春光欺我過,當年心事共誰陳。(《仲夏御園間詠》)行看鴻雁至,應有獨離群。(《御製詩二集卷五》)青齊客歲魂堪斷,同去誰期便永分。小杜七言真觸景,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日靜安莊酹酒》)節是淒涼夜,秋當感慨時。(《中元日作》)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五》)更誰關切寒暄適,一過椒房淚敘哀。(《御製詩二集卷四》)

    還是比較真摯感人的,春夏秋冬,清明中元,各種時間各種節令,看到舊居想起舊人,乾隆帝就要感慨一番,有些話前半句貌似比較理智如“亦知悲底益”、“豈必新琴終不及”,再接上後半句“無那思如煎”、“究輸舊劍久相投”,顯得特別無奈和悲涼。

    孝賢純皇后曾經居住過的長春宮(以弘曆的號長春居士命名),乾隆帝也命人始終保持原樣,一桌一椅都不許改變,閒暇之時他就去長春宮坐坐,和已故的妻子“說說話”,這個習慣保持了40多年之久,直至退位。

    如果這都不是愛,還有什麼好悲哀。

    當然,乾隆帝有繼皇后(劇中的輝發那拉·淑慎或烏拉那拉·如懿),有令貴妃(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劇中的魏瓔珞或魏嬿婉),有高貴妃(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劇中的高寧馨或高晞月),還有夏雨荷(《還珠格格》)、程淮秀、沈芳、金無箴(《戲說乾隆》)——開個玩笑——對於君王來說,不可能像我們理解的這麼專一,但是他對富察氏,算得上的很鍾情很長情了。

    對繼皇后那拉氏來說,乾隆帝寫下“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正是孝賢純皇后逝世3週年(此詩開篇之句是“獨旦歌來三忌周,心驚歲月信如流”),雖然思念亡妻,但所謂“豈必新琴終不及”應該是針對此前一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被冊立為皇后的她來說的,比起官樣文書中的褒獎好詞好句,這句詩句可能更加反映乾隆帝的內心。

    雖然最後反目成仇恩斷義絕,但是也算愛過吧。

    從乾隆帝對自己和繼皇后所生的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的態度看,一開始非常鍾愛的(其降生時喜不自勝),後來也沒有因為和繼皇后關係的惡化而漠視他的教養、婚配和辦差,從側面也說明一部分問題。

  • 2 # lhj雲開霧散

    如果從小一起長大就叫青梅竹馬的話,那就算是吧,畢竟他倆算是皇家親戚,但歷史上乾隆一生摯愛的是富察皇后,清朝是離現代最近的朝代,史料也是記載最為詳細,清史有明確記載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悲痛至極,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春宮此後長達60年無安排他人居住,保留皇后生前一切狀態,乾隆愛寫詩,有相當多的詩是懷念富察皇后,甚至乾隆臨死前也忘不了去祭奠皇后;而如懿本無此名,歷史上是乾隆的嫻妃,因富察皇后去世才因側福晉身份由皇太后主持當上的皇后,乾隆一向不待見,以至死後都未能葬入皇陵,而葬入妃陵,無享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歌國殤背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