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K君

    1.曹操於建安十八年(213年)受封初建魏公國,置公國百官,都魏郡的鄴城,擁有完整的封國體系。並於216年又被晉封為魏王。

    這些其實都是事後追認繼承事實。

    2.鄴都

    鄴一開始是袁紹的都城,袁紹最初是漢末十八路諸侯的統帥,後來統轄冀州、青州、幷州和幽州4地,鄴也因此成為北方的一座大城市。

    官渡之後,曹操擊敗袁紹,又在公元204年,打敗袁紹之子袁尚,紹進佔鄴城(臨漳縣鄴北城),從此開始營建鄴都。因為鄴要比曹操自己的許都規模要龐大得多,再加上許都靠近劉表,容易被偷襲,所以曹操就將許都的政府建制遷到鄴都。

    鄴都就這樣成為曹操的根據地。銅雀臺就是修建在鄴的。

    鄴都位於魏郡,所以魏郡太守也駐紮在鄴都辦公。戰國時鄴就是魏國(諸侯國)的重鎮!

    3.魏國

    從204年到213年,經過了9年的營建,鄴都已經是北方媲美洛陽的大城市了。而魏郡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因此在曹操的授意下,漢獻帝封宰相曹操為魏公,在魏郡建立魏(公)國。3年後,晉爵為魏王。

    所以,因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佔據了魏郡鄴城,從而被封為魏公,最後晉爵為魏王。

  • 2 # 獨秀文苑

    提起曹操,相信許多人一定都能說上那麼幾句:“挾天子以令諸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三國“曹魏”的奠基人,“名為漢臣,實為漢賊”……我們都知道,曹操最開始是東漢的丞相,後來被封為“魏公”,再後來晉為“魏王”,可終其一生,曹操都沒有稱帝,也沒有真正掐滅名存實亡的東漢王朝。

    直到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繼位,才讓漢獻帝劉協把皇位“禪讓”給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權。

    而曹操起兵的陳留,在春秋時期古鄭國境內,他可以封“鄭王”;之後吞併袁紹的幽州冀州和幷州,位置在古晉國,他也可以封“晉王”;而他擔任的冀州牧,地理位置在古趙國附近,封“趙王”也不是不可以。

    那麼為何曹操偏偏要讓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和“魏王”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戰國時期,位列“戰國七雄”的那個魏國了。說實話,曹操封自己為魏王(詔書雖然出自漢獻帝,但我們都知道實際上就是他自己封的),確實是個非常有野心的做法提起戰國時的魏國,可能大家對他都沒什麼印象,覺得他只是戰國七雄裡打醬油的那個,除了“三家分晉”有過一筆記載之外,往後就是被秦始皇水淹大梁(當時魏國國都)滅國了。但其實,戰國時的魏國,卻是最開始變法圖強的那個國家,達到鼎盛的時候,甚至具有一統六國的實力。

    要說中國古代歷史,從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一個標誌,恐怕要當屬戰國時魏國的“李悝變法”了。當時魏國最早變法圖強,建立了一支令人聞風喪膽的強大步兵隊伍——魏武卒,東征西討,曾經稱霸中原上百年之久!若不是魏國還停留在春秋時期,做諸侯之長的想法,恐怕他真的可以一統中原。歷史上魏國的領土最大的時候有多大呢?東邊可以摸到齊國,有東漢兗州和豫州的土地;南邊曾經打退楚國,有東漢荊州益州的土地;西邊曾經把秦國打出函谷關,有東漢時雍州涼州的土地;北邊打敗過趙國,有東漢幷州冀州和司隸州的土地。看到這兒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由於魏國曾經佔據過古代北方絕大多數州郡的土地,所以曹操才封自己為“魏王”。

  • 3 # 無名指186

    曹操稱魏確是因為受封魏公、魏王,所謂魏公是指他可以以他的封地“魏”可建立公國,魏王是指他可以以他的封地“魏”建立王國,當然了,皇帝的帝國只能有一個,但皇帝可以分封王國、公國,有的時期還有候國,這些人在透過某些手段奪取帝位的時候,一般為了不留下亂臣賊子的名聲,總是為裝是皇帝自願禪讓的,而且自己很忠心,所以以封地為國號,比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後來孫權叫吳國(雖然他們是仇人,但這是習慣),還有司馬家族,封晉王,所以有晉朝,另外糾正以下,曹操不是以陳留為根據地,“魏“是指以冀州允州為中心的地區,曹操的統治中心在鄴城,是在冀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丹丹雞排醬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