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請喊我小馬Horse

    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 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時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王玄策調吐蕃兵、泥婆羅兵擊敗中天竺。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蹟,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一人滅一國

    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出使天竺(今印度)。當時的天竺分為五部,號稱五天竺,即東、西、南、北、中五部。五部天竺又以桓河上游地區的中天竺最為強大,在玄奘西行時,中天竺的國王是戒日王,他是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人物,因為在玄奘西行求法時,受到過戒日王的特別禮遇。王玄策出使天竺時恰逢戒日王駕崩,戒日王死後,中天竺發生內亂,戒日王的部下阿羅那順發動政變篡位成功。

    然而這個阿羅那順毫無遠見,是個鼠目寸光之輩。他篡位以後不但不對以王玄策為首的大唐使團以禮相待,還因為貪圖王玄策使團中各國進貢給大唐的貢品,殺了使團中除了正副使兩人以外的所有人。王玄策和蔣師仁被關數日後,趁手背士兵睡覺的空隙逃出生天。這時候如果是一般人的話肯定是回大唐,把這件事上達天聽。但是“瘋子”王玄策並沒有,他跑到大唐的屬國泥婆羅國(今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又找到唐太宗的女婿吐蕃國王松贊干布借到一千二百精兵。他自任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帶著這八千餘士兵向天竺發起了戰爭。

    王玄策帶領的一千二百吐蕃騎兵都是騎兵中的佼佼者,首戰就殲敵兩萬有餘。阿羅那順連忙派“象軍”迎戰。“象軍”是南亞地區的獨特兵種,士兵坐在大象上指揮衝鋒、射箭,後面跟著步兵衝鋒,類似於今天的坦克。大象橫衝直撞,敵人很難招架,看上去威力極大。不過這種“裝甲作戰”也就欺負欺負周邊沒見過世面的小國家,王玄策雖然是個沒打過仗的文官,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可是涵蓋了非常深厚的戰爭藝術,哪會怕幾頭大象?王玄策指揮部下使出“火牛陣”,幾十頭牛帶著紅光衝向“象軍”。動物哪兒有不怕火的,數萬“象軍”自亂陣腳,士兵被大象踩死無數。阿羅那順大驚,只好守城不出。這時王玄策指揮大軍使出雲梯、弩車,連續攻城,不僅讓手下這些外邦士兵長了見識,也讓中天竺的士兵們開了眼。他們哪兒見過如此“高科技”的武器,“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中天竺被滅後,阿羅那順帶著少量殘兵逃到了東天竺,從東天竺國王尸鳩摩那裡搬來救兵,企圖反攻。王玄策大怒,揮師東進,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活捉阿羅那順。“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由於東天竺援助了阿羅那順,王玄策準備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滅掉東天竺。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連忙送來牛馬萬頭、金銀財寶若干,向王玄策謝罪,王玄策這才罷休。

    這場戰鬥之後,五百八十座城邑臣服,震驚了整個天竺。其餘天竺四國以及沿路一些小國也送上寶物進貢。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9年),王玄策押解阿羅那順及其家眷、屬臣歸唐,因這份戰績,封為朝散大夫。王玄策一人揚大唐國威,後世有人稱讚其為一人滅一國。

    天竺國

    天竺(古印度):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在中國歷史上,對天竺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

  • 2 # 再言春秋

    引言

    提起天竺,大家首先能夠想到的應該就是《西遊記》了吧。御弟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徒弟們的護衛之下到西天求取真經。

    故事中唐僧最後的目的地是西天大雷音寺,而天竺國則是從大唐,前往大雷音寺的一個必經之地。

    《西遊記》是依託大唐高僧唐玄奘為原型而進行創作的。歷史上,唐玄奘真正求取真經的地方就是天竺國。

    1、王玄策與中天竺國的交惡

    戰爭開始之前,王玄策的身份是大唐的特使。去天竺並非是要跟他們打仗,而是以睦鄰友好的態度要去和中天竺做朋友。

    可事與願違,中天竺國恰恰在王玄策去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他們的管理者發生了變化,中天竺王屍羅逸多在這段時間裡死了,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

    這個老兄篡位之後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拒絕了王玄策等人的出使。不僅僅是拒絕,還劫掠了王玄策等人所帶的財物,更過分的是把王玄策一行給擒獲了。就這樣,那伏帝阿羅那順徹底把王玄策得罪死了。

    被擒獲的王玄策可不會坐以待斃。他選擇了最樸素,最簡單的辦法——逃。只要能夠逃離天竺,終有一日要報仇雪恥。

    於是王玄策成功了,事實證明這個國家的人的愚蠢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從千年之前就有了。逃離後的王玄策並沒有回到大唐。

    或許在王玄策的眼中,天竺乃是蕞爾小國根本不必大唐出手。他要是真的回大唐把這裡的事情告訴了那位天可汗,他自己也覺得丟人,他選擇去了吐蕃:

    玄策脫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書徵鄰國兵,吐蕃遣精銳千二百人、泥婆國遣七千餘騎赴之。

    當時的李唐王朝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之大,即便是一個臣子還不是特別重要的臣子都可以從這些國家調兵,關鍵是他們還聽了。

    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李世民統治的李唐王朝裡,膽大豪橫的官員比比皆是,要知道這種使臣的級別官位並不高。而王玄策在此之前並沒有什麼指揮作戰的經驗。可問題就是,我雖然沒有經驗,但我就是敢做。

    就這樣,王玄策帶著吐蕃和泥婆國的不足一萬人開始了復仇軍事活動。最終的結果恐怕連王玄策都不敢想象:

    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

    順利,簡直太順利了。中天竺國與王玄策帶來的代理人兵團的作戰結果是敗!敗!敗!

    漢王朝與當時的身毒是有著不少交流的。根據《漢書》中所記載,大漢王朝與身毒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比較頻繁:

    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中,出現了天竺這個詞,但並不廣泛。到了唐朝,天竺才開始被廣泛稱呼,一直到唐玄奘取經之後,天竺才逐漸被改稱為印度。

    天竺是一個統稱,它並非是一個國家。而是當時的中國以及其他東亞國家對現在的印度和印度次大陸國家的一個統稱。

    完整的天竺由東、南、西、北、中五天竺共同組成的。其中單拿出來一個,都是當時的一個大國,加上它有佛教發源地這個護體加成,輕易沒有人去去找他的麻煩。

    武德中,國大亂,王屍羅逸多勒兵戰無前,象不弛鞍,士不釋甲,因討四天竺,皆北面臣之。

    王玄策進攻的時候,屍羅逸多是剛死了沒多久,中天竺根本都沒來的及衰敗。通過“四天竺,皆北面臣之”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天竺基本上是統一了天竺全境的。

    那麼,王玄策在征服中天竺的作戰中,除了擊敗了中天竺是否還有徵服了其餘四天竺呢?通過《新唐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

    由此可見,東天竺此時所表現的態度是支援王玄策的。但東天竺的支援行為是發生在王玄策擊敗了中天竺主力,繼續對餘部進行追擊時候的事情。

    擊敗了中天竺後,王玄策並沒有受到大唐的足夠重視。或許是因為大唐實在不覺得中天竺有重要,或許是因為同時期大唐的軍事表現太牛了,總之王玄策最後只是被擢玄策朝散大夫。

    而在這之後,王玄策的主要工作依舊是出使天竺。據歷史記載,王玄策的一生中,總共有四次出使天竺的經歷。

    在外交與軍事的雙重手段下,王玄策同天竺的交鋒中,又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呢:乾封三年,五天竺皆來朝。

    毫無疑問,通過王玄策的努力,加之大唐的威勢,天竺全境曾在一段時間內被征服了。

    第一個時間段,是軍事作戰階段,王玄策征服的就是中天竺,也就是現在的今拉加普坦那東半、中央諸州、中央印度州、聯合州及孟加拉州之大半。

    第二個時間段是軍事作戰後,王玄策通過外交手段所征服的天竺,也就是所謂五天竺,其中包含現在的印度以及印度周邊的次大陸國家。

    而印度這個國家,在我看來,從千年之前就有著一個臭毛病,一個難以改掉的臭毛病:他們愛惹事,但是平息不了事。每次惹事完之後,都要捱揍。

  • 3 # 玉滿華夏

    古代佛教的發源地印度,稱天竺。幾千年前,當地達毗荼人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公元前十四世紀,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由印度西北山囗進入印度河和恆河兩岸,從事農牧漁獵,成立各個氏族組成的部落,驅逐達毗荼人,統治了印度大陸。公元前六世紀,印度形成十六個國家,以王國為主,也有貴族共和制國家。公元前二世紀,中國和印度就開始交往。公元六十五年,統治中國的東漢王朝派人到印度去取經求佛,併為前來中國傳經佈道的印度高僧竺法蘭和迦葉摩騰在洛陽建造第一座佛寺,就是今天旅遊勝地白馬寺。

    到了唐朝,中國和印度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始建立外交關係。公元六四七年,唐朝派外交官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瑪達卡國,等王玄策一行萬里迢迢到達那裡,與中國友好的瑪達卡國國王西達迪提亞病故,大臣阿爾裘那奪了最高權力,自立為王。他將唐朝外交使團全部關押,宣佈與中國為敵。王玄策逃走,到尼泊爾王國借鐵騎七千,進軍瑪達卡國,大敗數萬敵軍,活捉阿爾裘那,使唐朝和瑪達卡國重歸於好。第二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卻因印度北部與唐朝友好的戒日王病故,另一個君王阿祖那公開反唐,荼毒當地百姓,將王玄策囚禁起來。王玄策又一次成功逃脫,向尼泊爾和吐蕃借兵,消滅了阿祖那的勢力,恢復了中印的交通。

  • 4 # 棍哥觀史

    天竺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小說《西遊記》的流傳,這個佛國聖地被廣為人知。然而天竺是一個較大範圍的統稱,並非是指某一個國家,尤其是在公元6世紀到12世紀,古印度故地基本上處於分裂狀態,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政權。唐朝時期,天竺這一概念再次被劃分為五個部分,即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每個部分也並非一個整體的國家,而是地域上的劃分稱呼。王玄策“征服”的就是中天竺地區,或者說是平定了該地區內,一個政教一體的小國發動的政變,這個小國名叫帝那伏國。

    而玄奘西行確實是將唐朝的繁華景象傳遞給了戒日帝國,所以在貞觀十五年(641年),戒日帝國的使者就抵達了長安。這一次出使大唐其實就是為了學習唐朝的中央集權模式,戒日王在統一北印度後,仍舊是眾多小公國的鬆散聯盟形式,並未建立一個絕對的中央核心。除了薩他泥溼伐羅、卡腦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羅國屬於其直接控制之下,其餘三十餘個公國都是軍政自主,這多少都與印度地區宗教派系太多有關。

    王玄策征服中天竺

    王玄策與蔣師仁為出使戒日帝國的正副使,當二人帶著使團剛剛踏入北印度時,戒日王在恆河洗澡時溺亡了。前面說到戒日帝國本身就是由鬆散的聯盟組成,戒日王曾經以大殺四方的魅力將這些小國聚攏在一起,可他一死,這些國家便開始了叛亂。其中有一個戒日帝國治下的帝那伏國,其國君為阿羅那順,他發動政變後驅逐了戒日王室,控制了戒日帝國,但這種控制並未達到戒日王時期的凝聚力,其治下的聯盟更加鬆散,以致諸多公國紛紛獨立。

    而歷史就是這樣具有戲劇性,王玄策被俘虜不久便逃了出來,而且他這個文官並沒有按常理出牌,一般來說王玄策應該回長安稟報,再由朝廷派兵征討。但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帶著蔣師仁回到尼婆羅,以大唐皇帝的名義,向尼婆羅王借了七千騎兵,又向吐蕃松贊干布借了一千二百精兵。與此同時,王玄策再以大唐討逆的名義,廣發檄文,詔令唐朝藩屬集結,這又聚集了一千餘兵馬。之所以說王玄策是一個人滅一個國,意思就是除蔣師仁外,他沒有動用唐朝廷一兵一馬,只是憑藉這個約一萬人的聯合部隊向阿羅那順發起了攻擊。

    王玄策帶著聯合部隊,一路就殺向了阿羅那順所在的都城茶鎛,阿羅那順在城外集結了約五六萬兵馬,其中便有著名的象兵。據說後來的成吉思汗追擊花剌子模末代王子扎蘭丁時,就是因為抵不過印度象兵才停下腳步。阿羅那順在甘地斯河畔拿出了這張王牌部隊,試圖以象兵摧毀王玄策的聯軍。但歷史上田單曾用火牛陣作為敢死隊,以此面對敵人的首輪壓制。所以王玄策以此為靈感,徵集數十頭水牛,在牛角上綁上刀刃,尾上澆油點燃,以火牛衝進敵方象陣,大象雖然體大,但也從未見過這種陣勢,受到驚嚇後反而奔向自家軍陣,阿羅那順的王牌就這樣打廢了。

    “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舊唐書》

    王玄策雖然是個文官,但作戰起來頗有將略,他在阿羅那順反攻時,又以分兵之計引阿羅那順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阿羅那順被活捉。另一面,阿羅那順的妻子擁兵數萬據守朝乾託衛城,被蔣師仁一鍋端掉,聯軍經此兩戰徹底震懾了周邊勢力,各城邑紛紛獻降。阿羅那順的部眾幾乎被坑殺殆盡,這也是軍事上常用的震懾之策,其餘歸降的士兵大多被押往了長安。

    王玄策出兵的路線是由西向東,印度北部地區只剩東印度未涉及,這次東印度借兵阿羅那順反攻,正好為王玄策提供了征討的理由。但東印度的尸鳩摩並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主動向王玄策謝罪,並送來大量財產珍寶,這也就使王玄策放棄了武力征伐的念頭。所以唐朝史料裡提到的印度五個部分裡,王玄策算是武力征服了中印度,震懾了東印度。當阿羅那順被押解到長安後,唐太宗還不忘嘲諷他幾句,在唐太宗去世後,還在唐昭陵樹了阿羅那順的石像生,但這個記載至今都未得到考古認證。

  • 5 # 南嶺說史

    唐代王玄策征服天竺的歷史,於現今而言也是頗為振奮人心的。

    王玄策本是一小縣令,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受命出使天竺。

    貞觀二十一年,戒日王死去,天竺內亂,王玄策以尼泊爾、吐蕃幾千聯合軍大破天竺,生擒天竺篡臣阿羅那順。

    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以詣闕。

    那麼這征服的天竺是什麼地方呢?

    以現今地理而言,是屬於北印度。

    所謂北印度是指印度大陸北方的絕大部分地方,也叫雅利安·法爾塔。

    根據唐代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記》,北印度包括濫波國、那揭羅曷國、健馱邏國、烏仗那國、 缽露羅國、呾叉始羅國、僧訶捕羅國、烏剌屍國、迦溼彌羅國、半笯嗟國、遏羅闍補羅國、磔迦國、至那僕底國、闍爛達羅國、屈露多國、設多圖盧國等十六王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掉髮厲害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