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遙lgy
-
2 # 桓m3
毛主席在其著作曾兩次評價一場戰役,對這場戰役以少勝多大加讚賞。
昆陽之戰,發生於公元23年,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劉秀領導的一萬七千多的綠林軍果斷勇猛的戰勝了王莽領導的四十三萬的新軍。
在這場戰役中劉秀能夠冷靜的審時度勢,並且及時的根據當時的軍事形勢,確立正確的戰略戰術。趁著王莽的軍隊萎靡不振的時候,果斷的進行回擊,再加上敵人的輕敵與不善作戰,劉秀更是能夠輕易的取得成功。最重要一點王莽領導的新軍是不得民心的,自古以來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這點就確定了昆陽之戰的最終結果。
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作為劉秀後來奪取天下重要將領鄧禹,當時並未參加昆陽之戰。此時的鄧禹在幹嗎?後漢書《鄧禹傳》記道:“及漢兵起,更始立,豪桀多薦舉禹,禹不肯從”,意思是等到漢兵起,更始帝(劉玄)即位,豪傑們多薦舉鄧禹,鄧禹不肯。他在觀察著。
自昆陽之戰後,劉秀平定了河北,鄧禹認為時機來到,,“從南陽出發,一路北上,“杖策北渡”,跨過黃河,追至魏郡鄴城。從此追隨劉秀開始一生征戰,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是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
3 # 沉香輕語
鄧禹是劉秀在太學的同學,劉秀在太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宛城,以貶賣稻穀和種田為生。而鄧禹呢,在太學畢業後就去雲遊四方了。
後來,劉秀跟隨他的大哥劉縯在舂陵起兵。打起了漢軍的旗號,幾次勝利以後,被當時的王莽政權視為眼中丁,肉中刺,必先除之而後快。這才有了昆陽之戰。
鄧禹並沒有參與昆陽之戰中。他是在後來劉秀被更始帝劉玄派到河北去招安時,才自己單槍匹馬追趕到河北去的。在鄴城追上了劉秀後,就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
-
4 # 談古論金
鄧禹(2—58)是劉秀(前5—57)遊學長安時候的同學,但是那個時候鄧禹只有十幾歲,相比比他大7歲的劉秀,只是一個相對稚嫩小兄弟,雖然這個小兄弟學問不錯(年十三,能誦詩),與劉秀也關係親密,但是很可能劉秀還沒想到要在起事時用這個小兄弟。
或許,這個年齡的差距對鄧禹的行藏用舍確實有一點影響。更始元年(23)十月,更始帝劉玄派遣劉秀以大司馬的身份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這一年劉秀29歲,鄧禹遂北渡黃河,追劉秀到鄴縣(即杖策北渡,追及於業),此時的鄧禹年方22歲。
少年英雄當然層出不窮,然而史書中說的『更始立,豪傑多薦舉禹,禹不肯從』很可能是鄧禹自高身價之語,很大的一個可能性就是年方弱冠的鄧禹如果在更始系統裡面求出身,其起點不一定會很高,因此他選擇去找老朋友老大哥劉秀。
至此,很明顯,鄧禹並沒有參與發生在23年(地皇四年,更始元年)五月的昆陽之戰。
鄧禹要在小半年後才投到劉秀麾下。
回覆列表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初期軍事家,政治家。劉秀好的雲臺二十八將的第一位。
鄧禹少年時在長安求學,劉秀也是在長安學習,兩人交好。後來劉秀起兵時,多人推薦鄧禹,可時鄧禹當時沒有相隨。
昆陽大戰,劉秀帶領三千精兵,突擊敵人的中堅力量,殺死敵將王尋。然後,又和昆陽城裡的義軍裡應外合,將王莽大軍打敗。起義軍昆陽大捷,劉秀在期間智勇雙全得到發揮,也使劉秀名聲遠揚。
昆陽之戰後,劉秀被派往河北安撫各部,鄧禹才追隨劉秀在鄴縣。從此開始幫助劉秀“既定河北,復平關中”。
劉秀稱帝后,鄧禹任大司徒,封酇侯。劉秀去世後,被封高密侯,太傅。五十七歲時去世。鄧禹被稱為“世間奇才”,時人稱他如西漢時張良,諸葛亮,周瑜等,可見鄧禹對東漢江山的功績!但是,他沒有參與昆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