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吟風社
-
2 # 每天體育鍛煉的老俞
李鴻章在1874年(同治十三年)做了左宗棠的對立面,上奏主張放棄西征,認為即使西征獲得了勝利,朝廷也無法控制新疆。理由是:新疆土地貧瘠,每年需要耗費軍費300萬兩白銀用於戍邊,財政壓力巨大。朝廷即使失去了對新疆的控制,也只不過相當於傷了手腳而不傷元氣,但是如果海疆不防,才是心腹之患。對此左宗棠則認為海防和陸防對朝廷而言同樣重要,必須建立一支海軍來防禦日本,建立一支陸軍來抵禦俄國。在慈禧的支援下,左宗棠得到了多數人的贊同。
雖然左宗棠的意見得到了慈禧的支援,但是李鴻章的主張也受到了各種政治勢力的追捧。他提出讓新疆少數民族自立,像雲貴等地的土司,以及越南、北韓一樣,只要奉中華正朔即可的想法,被一些人認為是符合實際。綜其原因:
一、財政窘迫的巨大壓力
海防、陸防,都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撐,然而19世紀70年代的大清財政非常艱難。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敗,太平天國和捻軍內亂,使得國家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與此同時,洋務運動也需要國家大量的財力投入,國家財政捉襟見肘。
1873年,左宗棠收復了肅州,積極準備收復新疆。然而一年後,日本進犯臺灣,海防問題日益突出,已經關係到了大清的生死存亡。把那少的可憐的一點點錢用於海防或者用於西征,朝廷必須要做取捨。
按照當時人們普遍的概念,腹地省份才是核心區域,要重點保護,所以海防才是重要的,既然國家沒錢,新疆就可以先放棄吧。
二.外部威脅主要來自於海上
19世紀以前,海洋是一道屏障,保護了中華文明。歷代王朝受到的威脅都來自西部和北部內陸。但是鴉片戰爭以後,來自東部南部海上的威脅日益嚴重。
李鴻章在向朝廷提交的《籌議海防折》中系統表述了他的海防思想。他認為如今朝廷面臨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邊患從西北轉移到了東部沿海。海上的威脅不僅來自西方列強,還有新崛起的日本。為了抵禦海上的威脅,必須加緊海防建設。然而財力有限,同時兼顧海防和陸防難以做到,海疆一旦有失,會影響朝廷安危。
事情的發展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料。李鴻章作海防論,大清卻丟了庫頁島、北韓、琉球、臺灣。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的絕命詩至今令人感慨。“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左宗棠部下的鏗鏘詩句至今讀起來讓人振奮。
不論海防還是陸防,不應該是對立的。回顧歷史,甲午戰爭失敗原因之一,是否因為對海防危機的嚴峻性認識不足,陷入到陸防和海防的左右不支困境中?如果當時清廷放棄支援左宗棠的進軍新疆戰略,集中力量鞏固海上,情況又會如何?殘弱的肢體,能不能撐起抵禦外辱的海防陸防?結論或許仍然是無解的,歷史無法假設,也不能假設。
-
3 # 愛國情
在李鴻章著名的《籌議海防折》中,李鴻章從乾隆年平定準格爾說起,提出幾個觀點:
第一 李鴻章認為新疆是“無事都需年費二百萬銀的漏苊之地”。雖然從歷史上而言,中原王朝的最大邊患都是來自西北,但是近三十年中國處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洋人都是通過戰艦從海上叩關。新疆這樣的地方,每年都需要花費那麼多銀子,不如捨棄了,然後通過類似北韓越南宗主國的方式控制。
第二 李鴻章認為新疆對於中國不屬於急需處理的,新疆要是用兵,簡單算下來都要幾千萬銀子,這麼多錢足夠買幾十條鐵甲船及武裝幾個海防要塞。既然新疆無足輕重,那麼這些銀子可以用到海防,新疆用羈索就可以解決了。小成本完成大事,豈不美哉?
第三 李鴻章認為中國沒有能力同時進行兩場戰爭,如果收復新疆,新疆有奧匈帝國、沙俄、英國等勢力,弄不好就會得罪好幾方,到時候鬧起來大清國立吃不消。而且英國已經提出割讓伊寧等地給阿古柏的方案,所以洋大人千萬不要得罪。
最後,在李鴻章各種掣肘的情況下,左宗棠痛殲阿古柏等巨凶,收復天山南北兩路,驅逐沙俄於伊寧,將新疆完璧歸趙,建立了不世出的功績。
直到現在,我們中中國人都應該銘記,一百多年前那位抬棺西征的老人!
-
4 # 文史不假
關於“海防”和“塞防”之爭,儘管在清朝末期時爭論的非常激烈。但是,這兩種觀點的碰撞卻是古已有之,存在了很長的時間。
中國歷史上,儘管很早就已經擴張到了東南沿海一帶,不過,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一直都以陸權思想為主導,長期以來輕視海權。除了極個別朝代和極個別君主曾向海洋進行過探索,其餘時期很少關注海洋。
明朝滅亡後,滿族作為一個馬背上的少數民族而入主中原。由於遊牧文明遠遠落後於中原的農耕文明,所有他們的海防思想和海防意識更加淡漠,甚至逐漸退縮到了“閉關鎖國”的地步。
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自己的堅船利炮,從海上攻破了中國閉守的國門。從此以後,滿清統治者不得不開始正視海防,發展海防,關注海防。
在1874年時,彈丸小國日本為了吞併清朝的屬國琉球,竟敢悍然出兵臺灣島,發動了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一次對外侵略戰爭,史稱“牡丹社事件”。此役後,滿清朝廷大受觸動,終於認識到了自己在海防上的嚴重滯後。
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壓也就忍了,現如今,就連身邊的“倭國”都敢來耀武揚威,真是情何以堪!受此事件的直接刺激,清廷內部爆發了一場關於海防和陸防(塞防)的大討論,也稱為“海防塞防之爭”。
當時,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洋務派們正是最強勢時期,他們積極支援大幅度提升海防在國家層面的戰略地位。不過,洋務派們的強勢表態,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覺。
於是,直隸總督李鴻章、陝甘總督左宗棠、兩廣總督英翰、兩江總督李宗羲、閩浙總督李鶴年、湖廣總督李瀚章、湖南巡撫王文韶、浙江巡撫楊昌濬、安徽巡撫裕祿、福建巡撫王凱泰、山東巡撫丁寶楨、江西巡撫劉坤一等地方大員都紛紛上疏,發表自己對於海防和塞防的觀點主張。
這次討論,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所有人都認識到了海防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都希望朝廷能夠增加對於海防的投入,順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潮流和洋務要求。
不過,誰都清楚,在提升海防力量的同時,必然會降低塞防的投入和規模。因為,大清朝早已不再是往昔的“天朝上國”,國庫就這麼點兒銀子。這兒花多了,那兒就得減少。但是,至於說海防和塞防兩者之間孰重孰輕,卻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
恰在此時,隔壁的惡鄰沙俄卻步步緊逼,趁機侵佔了中國的伊犁地區;而英中國人,為了防止沙俄獨霸新疆,也在暗中支援阿古柏發動叛亂;同時,奧斯曼帝國也蠢蠢欲動,陰謀利用宗教插手新疆事務。
於是,滿清的西北地區很快就陰雲密佈,風雨欲來。作為海防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卻在此時上疏,瞬間就把所有人都惹毛了。他在《籌議海防折》中提到:
蓋京畿為天下根本,長江為財賦奧區,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餘各省海口邊境略為佈置,即有挫失,於大局尚無甚礙。
啥意思?他居然認為新疆本是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荒無人煙。現今國家在海防和塞防之間兩難兼顧,不如暫時罷黜西征之議,放棄新疆。之後,再“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雖然沒人認為他是為了賣國求榮,也是在清末國力貧弱之下的無奈之舉,但的確顯得太過於瘋狂。他要輕易捨棄上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無論是慈禧太后,還是恭親王奕訢,亦或其他任何人,誰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成為歷史的罪人。
作為反擊,塞防派的代表人物左宗棠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求朝廷西征新疆,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駁斥:
一、新疆疆域廣大並幅員遼闊雖然暫時尚未完全開發,但新疆卻極具潛力,未來必能成為一片富饒之地。
現在,新疆域內就是棉糧的重要產區,瓜果特產也非常眾多,牛羊馬匹成群成片,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絕非是李鴻章口中的“千里瘠薄”之地。
二、祖宗取回新疆實屬不易西域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卻長期分裂了一千多年。清朝入關後,歷經了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三代帝王,一次次的勵精圖治,一次次的出兵征伐,在花費了無數的精力、財力和人力後,才終於收回到大清的版圖之內,再次成為了中國的領土。
在乾隆時期,他認為西域地區是“故土新歸”,意義重大,在欣喜萬分之下他還特意賜名為“新疆”。
就是這片由祖宗歷經萬難才取回的領土,怎可不戰而輕易棄之於人。
三、新疆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左宗棠進一步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英國、沙俄和奧斯曼等國都是貪得無厭的國家,尤其是沙俄,更是對中國的領土索取無度。
一旦新疆丟失,那麼屆時陝甘一帶就將成為對外的邊陲之地,四川、山西乃至整個滿清腹地都將受到波及。
而且,隨著西段邊境的越境擴張,沙俄必將從中段邊境和東段邊境也對中國持續施壓,整個滿清帝國都將會岌岌可危。
四、海防塞防應該齊頭並重左宗棠比李鴻章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在強調塞防重要的同時,也認為海防非常重要,兩防不能出現明顯的偏頗。
現今,面對新疆得罪危局,而且國家正處於“同治中興”期間,海上暫時沒有太大的隱患。本著“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原則,此時應該優先解決新疆的危機。
1875年,慈禧太后在被左宗棠的“當頭棒喝”叫醒,終於採納了他的建議,堅決支援出兵收復新疆。
本著“東側海防和西側塞防”的原則,朝廷一面命左宗棠擔任欽差大臣,具體督辦新疆的軍務,負責收復失地;一面又命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事務和南洋事務,發展自己的海軍,壯大自己的海防力量。
至此為止,清朝的海防和塞防之爭,才逐漸消停下來,各方勢力都暫時告一段落。
左宗棠在受命後,直接將帥帳移駐至肅州,就近指揮清軍收復新疆的戰事。在歷經千辛萬苦的籌措軍餉和糧草後,清朝的各路大軍也在他的指揮下奔赴了戰場。
由於指揮得當,大清的西征軍很快就夜襲黃田,打響了收復新疆的第一戰。繼而,左宗棠又攻克了古牧地、烏魯木齊等地區,強有力地殲滅了分裂勢力。
稍作休整,他又指揮西征軍收復了瑪納斯,逐步平定了北疆地區。在肅清北疆之敵後,左宗棠的西征大軍開始揮師南下,一路攻克了達阪和吐魯番等重要的城池。在1878年,西征軍基本剿滅了和田之敵,取得了西征新疆的完全勝利。
至此,左宗棠完成了對於祖國上百萬平方公里領土的收復,強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邊界的安定。
相比於左宗棠關於塞防之說的成功實踐,李鴻章的海防之策踐行起來就比較悲催了。
李鴻章先是丟掉了琉球群島,後又丟掉了北韓半島,眼見日本一步步做大做強,威逼清朝的安全。
在甲午戰敗後,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不僅全軍覆沒,還丟掉了臺灣島。要不是俄國、德國與法國“三國干涉還遼”,就連京畿附近的遼東半島也會丟失。
李鴻章和左宗棠作為清末的優秀政治家,他們的海防和塞防之爭,雖然存在相互攻訐的現象,但出發點都是為了維繫清王朝的統治。無論是誰,都不是賣國賊,都是大清的忠臣,關於這點需要明確說明。
無論是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還是左宗棠的《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無論海防論還是塞防論,都事關大清國的國防安全和戰略走向。
回答完畢!
-
5 # 斑駁的歲月
應該說“塞防”和“海防”都沒有錯,因為無論是領土或領海,都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徵。但解決問題應該有主次之分。
就清朝末年來講,西方列強及日本無不是從海上發起進攻的,正所謂船堅炮利。中國海岸線近2萬千米,建設強大的海軍是當時世界軍事發展的大趨勢,李鴻章主辦外交多年,對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有比較深刻和清醒的認識的。就當是的情況看,西北地區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低於海軍建設的,愛國精神和專業精神相比,除了讓人有些激動外,其結果一定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
6 # 華哥雜談
當然左宗棠是對的,如果沒有左宗棠的努力,不但新疆沒有了,很可能連甘肅、青海、內蒙能不能保留也很難說。
海防當然重要,特別是首都北京完全靠天津衛拱衛著,如果渤海守不住,那麼天津就守不住,北京自然也不保。從這個角度說,海防的急迫性高於鞏固疆藏等塞防。
但左宗棠收復新疆意義重大。新疆當時的被中亞浩罕王國的阿古柏所佔領,靠著沙俄和英國的支援,阿古柏在新疆獨立,且勢力有伸往內地的趨勢。
沙俄對領土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扶持阿古柏,是因為沒有明顯的藉口佔據新疆。另外,如果新疆獨立,沙俄可能會混水摸魚,進而佔據更多的西部領土。
現在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假如當年西方列強佔的東部沿海一帶,最終都會被我們奪回,但被沙俄當初佔領的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被沙俄策劃的蒙古獨立,讓中國版土減少了300多萬平公里,而且短期內幾乎沒有可能收回來。
-
7 # 娛史精品屋
歷史證明左宗棠是對的。
一 左宗棠與李鴻章作為晚清四大名臣的半壁江山,互相看不順眼。
左宗棠看曾國藩都不順眼,還在乎曾國藩學生李鴻章嗎?他認為李鴻章不會打仗,對洋人太軟弱,他曾私底下評價李鴻章:“十個法中國人,也抵不過一個李鴻章壞事。”歷史證明,左宗棠對李鴻章的評價,一針見血。而李鴻章也看不慣左宗棠,卻沒抓住左宗棠多少把柄,只能諷刺左宗棠學歷小,不能正式通過科舉入官,靠提拔,給他取了個“破天荒相公”的綽號。但事實證明,這個“破天荒相公”比他“正道相公”更有本事。
對於兩個人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左宗棠最後認為,要“海、塞”並舉,兩手都硬,而李鴻章,認為國家經濟狀況不允許兩頭並舉,應該按下塞防,放棄新疆,專注海防。
左宗棠的理由是,認新疆乃國家西北屏障,國防要衝,重新疆是為了保蒙古,保蒙古是為了衛京師,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事實證明,國土應該寸土必爭,否則侵略者得寸進尺。
三 二個人之爭的本質,是錢的問題。
由於財力限制,李鴻章只能權取其重。因為他也說了,只是奏請清廷暫罷西征,放棄塞防。但是,李鴻章說錢不夠,左宗棠說,我不管錢,反正仗要打。其實左宗棠知道,朝廷有錢腐化,難道沒錢打仗?後來不是做到了嗎?但是李鴻章,既管內也管外,既要替慈禧太后保江山,又要保證慈禧太后有錢享樂。伴君如伴虎,李鴻章怕兩頭都搞砸,不得不小心謹慎,所以出此下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
8 # 夢圓的金窩
進入暮年的大清,整個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在海上有英法等侵略者,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在大清的身上咬下一塊肉。在陸地上,沙皇俄國挖空心思,手段盡出。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大清晚期政局的動盪,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整個大清朝大廈將傾,危在旦夕,但是大清朝不乏有識之士,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盡最大可能挽救自己的國家。
其中的代表就是以海防為主的李鴻章,和以塞防為主的左宗棠。這兩者的思想與行動代表了大清朝兩種主流的防禦思想,也代表了大清的能人志士對於國家危難的不懈努力。這兩種防禦思路在本質上都是正確的!問題是兩種防禦思想所依託的大清,已經沒錢同時支援兩種防禦思想的落實。
為了各自的思想能夠獲得朝廷的支援,左宗棠與李鴻章兩個朝廷大員,各自向朝廷上書。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表示:“新疆不復,於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復則心腹大患愈棘”。李鴻章的意思是,就算是新疆丟了,對於整個國家的大形勢都沒有什麼太過於重要的影響。
而左宗棠在《籌議海防》中認為“維時事之宜籌,謨謀之宜定者,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左宗棠認為,不管是海防還是塞防,都需要同時並重。因為不管是丟失了臺灣還是新疆,對於國家都是一種極為深重的傷害。
左宗棠在《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中認為“是停兵節晌於海防未必有益,於邊塞則大有所妨”。他的意思是如果不顧塞防,將資金挪用於海防之上,是一種非常不妥當的行為。那麼關於李鴻章力主的海防和左宗棠主張的塞防,對於整個大清朝又能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李鴻章力主海防存有私心,左宗棠主張塞防一心為國
李鴻章雖然是大清朝的棟樑之才,但是個人感覺其眼界很有問題。居然能夠在上書中直接說出丟失新疆於大局無礙這樣的話,如果在抗日戰爭期間說出這樣的話,怕是日子很不好過的。李鴻章主要的勢力範圍和收益均來自於沿海地區,而後期組建的北洋艦隊也完全掌握在李鴻章手裡,人事任免全部都是李鴻章說了算,李鴻章沒有私心我是不相信的。
當時的左宗棠在知道阿古柏聯合沙皇俄國勢力侵略新疆的時候,他正在甘肅鎮壓回民叛亂。熟悉當地情況的他,深知如果新疆有失其周邊的甘肅,西藏,內蒙都有可能受到沙皇俄國勢力的影響。而沙皇俄國是一隻喂不飽的狼,得寸進尺是肯定的事情。所以必須在阿古柏和沙皇俄國勢力沒有完全佔領新疆之前,將他們全部趕出去,才能斷了他們這種非分的念頭。
在成本上而言,塞防比海防的經濟壓力要更小
當時的大清朝雖然千瘡百孔,無比缺錢,但如果要打兩場仗,肯定會選擇打經濟壓力更小的那個。當時左宗棠因為鎮壓回民叛亂,屯兵甘肅,與新疆省的距離不是很遠。而且所要面對的敵人主要是阿古柏的中亞分離勢力以及沙皇俄國的勢力。大清打海戰也許不行,但是對於陸戰,剛剛被擊敗的捻軍和太平天國勢力可能會有發言權。
而對於想要組建海防的大清朝廷而言,缺錢並不是最大的問題。相對於陸軍而言,海軍的組建更需要時間的沉澱。因為大清晚期的海軍已經屬於技術型兵種,並不是挑幾個會水的水兵就能夠組建海軍。需要耗巨資購買軍艦,還需要訓練艦上人員,遠非一日之功,也遠非一錘子買賣。
在時間上看,塞防能夠及時反應,海防因為條件不足反應較慢
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時,左宗棠正在甘肅。想要進軍新疆,需要朝廷撥款和糧草支援即可。後來雖然朝廷下發的糧餉不足,但還是由左宗棠自籌資金順利成行。而且路程不遠,幾萬大軍和輜重部隊民工稍事準備就可以開拔。而當時的大清朝水師艦艇不堪重用,別說收復臺灣,就是支援臺灣抗擊日本也是做得勉勉強強。更別提沒有主力戰艦和日本進行海戰,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海防怎麼打?
大清通過幾代人努力拿下的新疆不可能輕易許之於人
在大清朝的早期,新疆並不是完全掌握在大清朝廷手上。準噶爾部牢牢把控著新疆大部以及西藏內蒙古少部分地區,清朝通過數次戰爭,並陪嫁了一個公主,才將現在的新疆等地完全收復,形成了當時大一統的局面。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噢,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王朝,其統治者對於海洋觀念極其淡漠,但是對於陸地上的領土,他們是不願意失去的。更別提擁有佔地範圍極廣的新疆,通過了海量的消耗和幾代人的努力才拿下。所以當時的大清統治者對於塞防是持支援態度的,輕易將新疆送之於人,只要不是其統治者過於昏庸,估計都做不出這樣的事情。
所以對於清末時期朝堂之上海防還是塞防的爭論,有其必要性也有其討論性。但是就當時那樣的環境,不管是收復臺灣,還是收復被阿古柏侵佔的新疆領土,都是當時大清朝廷應該去做的事情。是不容挑戰與褻瀆的,也幸虧當時的大清,那麼多有能量的愛國之士,通過努力,終於收復的新疆,就這樣的功績而言,左宗棠值得我們後人去銘記!
回覆列表
站在事後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左宗棠是對的,但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左宗棠提倡的是海防和塞防並重,並不是單獨的注重塞防。而左宗棠之對,不在於海防和塞防的對錯,而在於他在此事上看的比李鴻章更長遠,所道更言之有理,並且成功收回了新疆,為中國留下了這篇疆土。
不過題目問的是李鴻章,那麼我們還是把李鴻章的觀點詳細介紹:
一、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客主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西北已經有完備的歷史經驗可尋,按照現有的地理劃分去做就是了,不需要過多投入。
二、如今東南的萬里海疆,各國通商傳教來去自如,實乃“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而洋人更是“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在這種情況下,重視西北的塞防,“城未見其效也”。同時,海防關乎京師重地,屬於“固本”,而新疆一地畢竟只是肢體之患,縱然不復於元氣無傷。
三、國家財力不足,東南是傳統財賦重地,鞏固海防才能確保東南安穩,而新疆就是恢復了,結果也不過是進一步加大財政負擔罷了,他認為新疆“即無事時歲需兵費尚三百餘萬,徒收數千裡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為不值”。
李鴻章的主張還有一些,但核心內容就是在論證海防危機比塞防更重,且收復新疆也不能改善經濟問題。
也就是說,對海防的瞭解,左宗棠本身就未必在李鴻章之下,而對西北形式,左宗棠的識見更要勝過李鴻章一籌。我們看左宗棠的觀點:
一、東南雖受列強的威脅,但泰西“其志在通商取利”,英法等列強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商業往來獲利,對中國的領土野心遠不如沙俄,只要固守現在的通商條約,列強也不會隨意進攻中國。相對的,沙俄與中國水陸皆通,並且在太平天國戰爭和鴉片戰爭期間,不費一兵一卒就趁機侵佔了中國大片疆土,應對沙俄的角度上,“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新疆的重要性非比尋常。
二、新疆的經濟絕非李鴻章等人說的那麼不堪,天山南北兩路舊有富八城、窮八城之說,富八城“南自阿克蘇迤西,土沃泉甘,物產殷阜,舊為各部腴疆”如果恢復新疆,非但不會增加軍費,反而靠著新疆當地的物資”節省鎮迪以東征防繇費實亦不少 “
正是新疆的經濟已經有了相當發展,就更不能坐視此地歸阿古柏所有,最終,連原為海防派的軍機大臣、大學士文祥都被左宗棠說服,支援了左宗棠,最終左宗棠才得以收復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