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小布同學

    關鍵在於各個版本的結尾。有徵遼情節的版本,那就是很俗的解讀了,無非是宣揚忠君愛國的大道理。刪了徵遼,保留徵方臘的悲慘結局,整部水滸的立意才提高了一個層次。一個人到底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道路,要自由還是要安安穩穩找個差事,無聲無息過一輩子。遇到不公怎麼辦?奮起反抗還是做說透烏龜,等等等等。其實水滸對於人生思考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 2 # 武當山上一棵松

    一般解讀一部作品,都得先從他的創作背景著手。首先它的作者是耐庵,現在大多數人認可的時期是元末明初。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是漢人被蒙古族統治,受到嚴酷的剝削和壓迫。終於在"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項導火索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

    古代的農民起義,其實很多,我們所熟知的除了它的老祖宗,陳勝、吳廣之外。其實每個朝代都會有很多起義。畢竟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小農經濟在穩定的同時也是十分脆弱的。經不起政府的橫徵暴斂和大自然天災人禍。稍有打擊可能就會讓老百姓們過不下去。活都活不下去了,那也只有造反了這條路可走了。但大多數的起義都是以失敗告終,像我們所熟知的元末明初的紅巾軍起義,隋唐之際,西漢東漢之際,那些成功推翻舊朝庭的起義是所有起義中的幸運兒,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獲得了成功。

    而元末明初的紅巾軍起義,除了政府與百姓的矛盾之外,還加入了兩個民族之間的民族矛盾。

    在起義的最初時機,起義還是相對脆弱的。是張士誠頂住了元朝第一次兇猛的反撲,為起義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張世成當時的行為堪稱能他人所不能的英雄。

    而施耐庵當時也在他的手下效力,為反元事業做貢獻。但這樣一位反元的英雄,最後也走向了腐化的道路,最終投降了元朝。施耐庵屢諫不成,失望至極,於是棄官隱居,開始寫《水滸傳》。

    酒徒的穿越類歷史小說《男兒行》,裡面塑造的施耐庵,曾經對自己寫作《水滸傳》的原因做出個解釋:官兵勢大,我等起義更應該堅定信念,不能在異族面前剁了漢人的血性。我寫《水滸傳》就是為了激發漢人的血性,不可起義不成而先起了投降之心。

    我覺得這段話就是對《水滸傳》這本書最好的解讀。書中那些個個有天大本事的英雄豪傑,在起義初期,讓朝廷毫無辦法,節節勝利。聚義廳中,替天行道旗下,多麼具有英雄氣概。但自從接受招安,開始與自己出生相同的起義軍作戰,梁山好漢就開始逐漸凋零。

    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意思,不就是想要告誡自己同時代的那些起義者們,應該與元朝鬥爭到底,走上了這條路,只有生與死,勝利或者失敗,沒有第三條路可走。成者王侯敗者寇,漢人百姓應該激發自己的血性,與壓迫他們的異族統治者鬥爭到底!

    這就是對《水滸傳》這本書的解讀。

  • 3 # 秋水長天H

    四大名著中,《紅樓夢》大雅,但脂粉氣太重;《西遊記》除去寓意,太多自相矛盾的怪力亂神;《三國演義》盡是宏大敘事,少了細膩描述;《水滸傳》雅俗共賞,把108將寫出了108個樣,缺點是殺伐太重。

    解讀水滸,前有偉人、名人。

    毛澤東主席從宏現角度評水滸,作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論斷。在當年的中國政壇,還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狂人金聖嘆評水滸最有名。狂人做狂事,把71回之後的招安和徵方臘腰斬,這真隨了我們水滸迷的心願。金聖嘆先生是從宏觀到微觀全面解讀水滸。

    《水滸傳》的魅力就在於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解讀,並且常讀常新。筆者少讀水滸,感嘆英雄氣概,總覺武功第一人為什麼不是林沖或武松而是盧員外。中年時讀水滸,讀出了另類,為什麼作者筆下的女性不是潘金蓮、閻婆惜之流,就是顧大嫂、孫二孃之輩。

    如今人過中年再讀水滸,深感殺伐太重,尤其是徵方臘,作者把同類相殘赤裸裸地展現出來,是警示後人嗎?如從這個方面解讀,《水滸傳》的70回之後就刪不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蜜蜂肚子裡有三四毫米長的蟲,是什麼蟲,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