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屋小哥

    該句來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意為用苦寒之藥治熱症時,熱不退或反增,應取藥滋陰降火;(此熱為陰虛內熱,腎陰虧於下,心火亢於上)

    當用辛熱之藥治寒症時,寒一直不去或反增,應取藥溫中散寒。(因為寒溼內阻,為太陰症,辛熱是解表寒的。)

    這是我結合近期學習的理解,可作參考。

  • 2 # 雲端美

    病人發熱,以寒藥祛熱,這是中醫常用之法——熱者寒之;但病人熱不減,並不是寒涼藥不夠,而是病人肝腎之陰不足,需要補陰而不再祛熱。

    病人怕冷,以熱藥驅寒,這也是中醫常用之法——寒者熱之;但病人寒依舊,並不是熱藥不夠,而是病人元陽不足,需要補陽而不再驅寒。

    原文——《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 3 # 健康是真理

    人類疾病的發生是陰陽平衡失調後出現偏盛偏衰的結果。調整陰陽,補偏救弊,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

    陰陽失調,有的表現為陰或陽的偏盛,有的表現為陰或陽的偏衰。對於陰陽偏盛,即陰或陽的一方過盛有餘的病證。可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陽熱盛者,“治熱以寒”,瀉其陽熱;陰寒盛者,“治寒以熱”,散其陰寒。對於陰陽偏衰,即陰或陽一方虛損不足的病證,如陰虛、陽虛或陽兩虛等,均採用補其不足的方法治療。

    如陰虛不能制陽,常表現為陰虛陽亢的虛熱證,治應滋陰以制陽,所謂“壯水之主,以制Sunny”;因陽虛不能制陰而陰寒偏盛者,治應補陽以制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若陰陽兩虛,則應陰陽雙補。

    陽陽是互根互用的,故陰陽偏衰亦可互損,因此治療時應注意“陽中求陰”或“陰中求陽”,在補陰時適當配伍補陽藥,補陽時適當配伍補陰藥。陰陽生化無窮互相轉換,陰陽平衡才能健康。

    文中你提到“真武湯”,其實是治陰水,而不是治陰盛的。全身水腫而伴有全身功能衰退或衰竭的症狀者,有顯著的脾腎陽虛症狀。用附子、乾薑溫腎袪寒,溫脾利水。還有“四逆湯”是治亡陽厥逆,即休克虛脫。重用附子、乾薑、人參等溫陽救逆。

    你思路都錯了,才不瞭解這些藥的用處。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旅行者王哥

    寒之熱是表現出來的是寒症其實是假寒真熱當滋陰;熱之寒症雖熱實為寒乃真寒假熱是為虛火當補陽,有寒有熱不好治,會有越補越熱或越補越寒,當陰陽兼顧,也就是寒熱之藥分清君臣佐使一起用,達到引火歸元。

  • 5 # 順世隨緣

    俱我所識,陰陽表裡,虛實實熱是相結合的,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陰陽相平無病也,人身隨小按和天地,上午面紅朝熱是陰中之陽,下午寒熱往來是陽中之陰,陰陽不平是寒熱往來,是陰陽盛衰,虛實表裡,虛中生風,實則主積,風則生火,積則生痰,必傷衛氣營血,又為氣虛血虛,血虛生風,治風先調血,調血風自滅,先故其標再治其本,先顧脾胃兼清虛實熱,大進飲食為標,緩和調血除風,是以切脈為要,自然身體健康!

  • 6 # 王業昌2

    寒之有熱者取其陰 是指陰中有陽 大陰小陽 比如厥陰肝經與少陰腎經 肝腎喜陰而惡陽 但是必須有小陽相助方能正常發揮功能,如果陽過於多則為熱證 為寒中之熱 那就要發病了!需要洩其陽補其陰糾正過來! 可以採用針灸或藥物治療; 相反熱中有寒則是陽中有陰 比如 陽明胃經與太陽膀胱經 需要有津液的輸布才能使其正常工作 如果陰液溢浌則為寒過 則會出現拉肚子與感冒背痛等等,需要補陽洩陰的方法糾正過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工程以後的路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