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蘇軍在戰前組建的裝備大量坦克的機械化軍雖然從編制上來看實力強大,實戰表明,蘇軍的機械化軍缺乏擅長機動作戰的高階指揮官和足夠的訓練程度以及合適的武器裝備,尤其是支援裝備,加上蘇軍最高統帥部對其錯誤的使用,將其投入到不合時宜的反擊中,導致這些蘇軍裝甲部隊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被殲滅掉了。從此蘇軍的裝甲部隊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辛的重建和再壯大的過程,直到最終戰勝曾經擊敗過他們的德軍裝甲部隊。

    1941年在一開始的機械化軍大部分損失掉以後,蘇軍放棄了重建這些機械化軍,他們既缺少足夠數量的坦克,也缺乏能夠升任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的指揮官,蘇軍開始組建大量的、更小編制的坦克旅和獨立的坦克團、坦克營等小型裝甲單位。這種小型單位更加易於控制,指揮難度較小,可以滿足前線對坦克的廣泛需求。這種編制也擁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缺乏進攻能力,坦克旅的坦克數量太少,無法像裝甲師、機械化軍那樣執行深遠的突擊任務,這點坦克很快就會在進攻中損失殆盡,無法進行縱深的擴張。這直接表現為蘇軍整體缺乏強大的進攻能力,無法對德軍重兵集團軍實施大範圍的合圍並殲滅之。這一現象在1941年的冬季作戰得到顯著的體現,蘇軍雖然佔據優勢,但是僅能突破德軍淺近防線,無法威脅到德軍脆弱的後方補給和聯通中心,使得德軍可以從容的調集戰役預備隊擊退蘇軍的進攻,甚至實施反包圍。面對德軍強大的裝甲師以上的重兵集團,蘇軍顯得無能為力,很難阻止住其進攻。

    1942年,隨著蘇聯撤到大後方的工業開始全面恢復生產,加上冬季作戰中蘇軍的損失已經遠低於戰爭的初期,蘇軍得以有能力組建大型的裝甲部隊,開始組建坦克軍、機械化軍甚至坦克集團軍一級的裝甲部隊,這讓蘇軍再度獲得了縱深的進攻能力,儘管這種能力還不太穩定,這些新組建的蘇軍裝甲部隊還需要戰爭的磨練來完善它的編制和提升指揮官和士兵的能力。在1942年的大部分作戰中,蘇軍裝甲部隊還是無法和德軍裝甲部隊相抗衡,蘇軍裝甲部隊無法阻止德軍的突破,並且損失遠遠大於德軍。但是蘇軍新建的裝甲部隊沒有像1941年那樣被德軍殲滅,他們在戰火中迅速的成長起來,逐漸適應並學會了機械化作戰。在冬季在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中,蘇軍的坦克集團軍、坦克軍等裝甲部隊表現處於驚人的戰鬥力,他們的推進速度甚至可以和德軍相媲美,儘管他們突破的地段大多是戰鬥力低下的聯軍部隊防線,但是並不影響他們所取的勝利,蘇軍裝甲部隊成功的合圍了德軍第6集團軍並最終導致其覆滅。

    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蘇軍的裝甲部隊開始表現出不亞於德軍的強大戰鬥力,而且他們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德軍裝甲部隊,這讓蘇軍裝甲部隊開始真正決定戰爭的走向。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德軍裝甲部隊仍舊擁有戰術優勢,但是最終勝利的還是蘇軍,蘇軍裝甲部隊的損失遠超過德軍裝甲部隊,但是戰役後期蘇軍仍舊能繼續發起強大的進攻,而德軍裝甲部隊卻再也無法得到恢復。此後蘇軍裝甲部隊佔據了全面的優勢,德軍裝甲部隊失去了與之抗衡的能力。蘇軍的裝甲進攻戰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學習德軍,卻超過了德軍,蘇軍更加註重灌甲部隊在戰役、戰略上的使用,而不是像德軍那樣侷限於戰役、戰術級別,蘇軍坦克集團軍群的突擊縱深深達500-600公里,充分體現了大縱深的進攻理念,蘇軍的裝甲部隊和裝甲戰戰術直到冷戰時期都深深的令對手震顫,是地面上最強大的一支裝甲力量!

  • 2 # V地主

    實際上蘇聯從1939年起為了應對歐洲越來越動盪的局勢就採用了普遍兵役制度。坦克部隊這樣的技術兵種,由於需要學習複雜的軍事技能,在兵員方面,優先徵召文化程度較高的兵員,另外集體農莊的拖拉機手因為擁有履帶式車輛的駕駛經驗。也是優先考慮的物件。941年以前,蘇聯培養坦克部隊中級指揮人員的軍校有:伏龍芝軍事學校、哈爾科夫第一軍校、烏里揚諾夫第一坦克軍校、等9所學校。1941年2月到4月又增設了7所學校,戰爭爆發以後又增加了3所坦克學校。1944年又增加3所近衛坦克學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懶人有懶人的福,懶人田裡出糯谷”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