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淘沙
-
2 # 李狗神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京口(鎮江)一直為建康(南京)門戶,北臨大江、南據峻嶺,形勢險要,為兵家所重!
更重要的是:永嘉南渡以來,大批的幽、冀、青、徐、並、兗的南下流民聚集於此,當時東晉丞相王導設立喬州、郡來管理流民,京口就為喬徐州和喬東海郡(真正的徐州和東海郡已淪陷胡手)治所。當時能到達京口的流民多為青壯,且與北方胡人多有血仇,在京口又難有土地安置,故一直是北伐呼聲最高的地區,故東晉的北中郎將府、安北將軍府、平北將軍府等都設在京口,這也是京口“北府”的由來!
以京口北地流民為主要兵員的北府軍,雖時有裁撤但屢撤屢立一直是東晉最強力的軍事單位!可以說誰掌握北府兵,誰就有改朝換代之力!後篡晉的劉裕就是京口出身的北府軍將!
所以,京口不單單只是因地理位置而成為重鎮,更是因其聚眾、兵員、軍事傳統等成為東晉武力支柱!
京口能成為重鎮有著特殊的歷史時期的作用。
首要原因是控制三吳。
東晉如能牢固地控制三吳,南士的力量就能為東晉朝廷所用,三吳就能成為東晉的戰略後方,這對於鞏固建康,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
三吳成為東晉的戰略後方,還有經濟上的原因,這就是建康的糧食供應,建康以下長江兩岸軍隊的給養,都要仰給三吳。
會稽(治今紹興)是三吳中心。
會稽、建康之間,必須維持便當的交通,才能適應會稽地位的需要。由會稽至建康,通常是西行過錢塘,北上吳郡,西北經晉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陽)至京口,然後溯長江西上而達。京口是這條交通線的樞紐。
其次,拱衛京師。
在東方防衛海盜。在西方作為防備上游穩定京師的支撐。
東晉荊揚相持的政治格局業已形成,京口重鎮的職能主要不是對外而是對內,因而獲得“內鎮優重”的特殊地位。
最後,就是大家知道的北府兵。
京口雖然據有建康與三吳之間的樞紐地位,但是魏晉時期,京口以至晉陵一帶還是非常貧瘠的地方。衣冠南渡,北方士族聚集此地。謝安以謝玄據京口建立北府兵在淝水之戰後成為重要的軍事力量。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其實在東晉剛開始立國的時候,京口並不出名,讓京口開始成為東晉重鎮的是謝玄建立的北府兵,同樣也是北府兵讓京口開始名揚歷史。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政權之後,荊襄之地成為東晉的軍事重鎮,這一點從淝水之戰中就可以看出。苻堅70萬大軍放著建康不打,非要從荊襄過江,除了仿照杜預滅東吳的路線,還因為荊襄在江南的重要地位,荊襄一破江南皆破。
在司馬睿當皇帝的時候,王敦就來了一次清君側,從武昌順流而下打破建康城,讓司馬睿灰頭土臉,此後蘇峻等割據勢力數次沿江而下威脅建康城,這就讓東晉的統治者不得考慮建康城協防的問題。
於是,人口眾多、漕運便利的京口進入東晉當權者的眼裡。公元377年,因為前秦逐漸強大起來,謝玄主動向朝廷申請在京口練兵,東晉朝廷也就順勢答應了,荊襄的桓氏割據勢力也沒有太大的反對。就這樣北府兵在京口建立起來了,由於京口人口眾多、糧食充足,再加上謝玄的得力領導,北府兵發展的很快。在和前秦的淝水之戰中,北府兵絕對不是僥倖獲勝,而是有絕對的實力。
此後,由於荊襄地區一直不服從中央的調遣,京口的北府兵就成了東晉朝廷維護國家安穩的主要力量。東晉後期南征北戰,都少不了北府兵的參與,最為北府兵的基地,京口也就隨之聲名鵲起,在東晉時期變得越來越重要。後來桓玄推翻司馬政權,劉裕就是憑藉京口的北府兵,成功打敗桓玄,再次讓司馬家坐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