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法治行不誅心

    六國舊貴族在秦國始皇帝死後權力交接混亂的情況下復辟成功!項羽為主導的楚國與劉邦的漢國相爭數十年!把中原的國力與生產力硬生生打倒退數百年!失去各種青銅弩器的生產技術!失去了和草原民族野戰能力!被匈奴壓著打了足足一百年才能重新站起來!外部因素使得漢王朝人心空前絕後的團結產生了民族精神!大概是這樣子吧

  • 2 # 河東來

    為什麼中國主體民族叫漢族。

    是因為我們接受了楚人遵從儒的學習方式,以及楚人後來建立的政權漢王朝作為自己的信仰物件,奠定了以學習為最大信仰特性的人類最大族群,漢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楚國被秦國滅了後,楚華人馬上投降,但投降時楚華人說了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後,楚華人學習秦滅楚的經驗,兩個楚華人陳勝、吳廣建立了“張楚政權”造反,全國風起雲湧,接下來另外兩個楚華人項羽、劉邦遵從當時楚王的命令,反過來將秦國滅了,滅秦後,項羽、劉邦對決,最後漢王朝勝出,其他趙人,齊人,魏人,楚人,燕人,韓人,秦人統一以漢王朝這種復仇信仰立族,稱為漢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漢化。

    可以看出,漢化的深層含義,打不贏就投降,投降的目的是復仇,復仇的方法是學習,學習的物件是敵人,學會後反滅對方,進行實習,這就是學習的樂趣啊!

    重點在於,投降是為了防止對方滅族,以取得學習的時間,為漢化作準備。

    第二個漢化的物件是漢武帝時代的匈奴。

    漢初劉邦征服匈奴未果,倉促投降,上貢金銀珠寶,絲綢布匹,女人,屈辱的是,必須是公主,但漢朝人憑此得到了緩衝的時間,面子上實在不好意思,只好稱之為和親。

    到漢武帝時代,漢人終於學會騎兵作戰的精髓及短板,一舉扭轉局勢,將匈奴趕了出去。很多匈奴人由此又投降規附漢王朝,成為新的漢人。

    漢人,就是一個被壓迫的種族,如何透過學習來扭轉自己命運的種族,所以漢人相信人定勝天的理念。

    其實之前也有那種假裝投降其後報仇的例子,如越王勾踐,其偽裝投降甚至達到為吳王夫差吃便便的地步,然後臥薪嚐膽,滅掉了吳國。

    越國只不過不如漢朝那樣,涉及整個中國,但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傳頌,一直流傳至今,究其實質,應該是一樣的。

    這,就是漢族精神,就是儒的精神,當然,不是儒家的精神,因為儒家的精神在古代被法家改良過一次,近代又被新文化運動根本摧毀過一次,已經不能代表儒的最新成果了。

  • 3 # 中孚鑑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華夏版圖,統一度量衡,施行車同軌、書同文,秦朝也曾強大一世,秦始皇也被稱為千古一帝。但秦朝畢竟只是曇花一現,時間很短。

    而秦朝之後的漢朝,不僅強大,而且時間很長。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遠。

    秦朝末年,農民和原山東六國貴族紛紛起義,最終秦朝二世亡,走向滅亡,之後又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劉邦打敗項羽,項羽自刎而死,劉邦登基為帝,建立大漢王朝。

    劉邦建立大漢後,施政寬和,修養生息,奠定了以後漢族以後的雍容大度的傳統,同時漢朝長久,兩漢長達四百餘年,如果說嬴政是秦始皇,那劉邦也可以說是漢始皇。

    之後的漢武帝打敗匈奴,有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語音,漢武帝開疆擴土,又打通西域,到漢宣帝時期,漢朝國力達到鼎盛。也有了那個時代最強音“凡日月之所照,皆為漢土,江河之所至,皆為漢臣”的定胡碑。

    同時漢朝和西方的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先進、最文明的兩個帝國。

    漢朝的很多政策和習俗都一直延續下來,因為漢朝的強大,不僅對後世影響大而且對周邊國家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當時漢朝是很出名的。

    而作為漢朝的人就被稱為了漢人,本來漢族是為華夏族,因為漢朝的原因,慢慢的漢人也被延用了下去。

    現在說的漢族、華夏族、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等,都是相同的。秦朝雖然強大,然而畢竟是曇花一現,所以稱為漢,而非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年,騰訊、阿里、360等AI業內多位首席科學家離職或轉身,你怎麼看背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