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色護衛隊
-
2 # 熊雄32
就因為現在滿清韃子看多了他們祖先修改的明史,突然看到一兩本,真正的明史了,就坐不住的(因為接受不了現實),就拼命的說這是假的就是假的?不過可以理解,如果我經常喝的是假酒,突然喝了一瓶真酒,我也肯定為了面子,拼命的說這個真的是假的,這畢竟是人的本性(當然,我相信很多滿清韃子絕對不會承認)。就好比現在滿清韃子當看到自己祖先滿清韃子不好的歷史,也會拼命的說,這是民國抹黑的,他們只相信別人(民國)只會抹黑他們滿清韃子,他們也不想想他們滿清韃子自己也會抹黑別人(明朝)。
不管袁崇煥做了多少錯事,他確實是明朝最後還能拒後金於防線以外的人。
可能很多人對遼東的形勢缺少了解,其實當年明月有句話說得對:跟西北比,東北那就不叫事兒。
那時候,對崇禎而言威脅最大的,始終是西北農民軍,為什麼?因為後金那點事,從萬曆時候就開始鬧,鬧了幾年,天啟時期又鬧了十幾年,中間還夾了個光宗朱常洛,都鬧了三代帝王了,加上關寧地區防線的建立,已經逐漸形成僵持狀態——當然只是明朝自己覺得,後金那邊瘋狂搞外交(用刀),蠶食著明朝的境外勢力。
所以明朝其實已經開始把後金當成蒙古了,由你鬧,鬧兩百年都沒關係!
西北就不一樣了,農民軍是在崇禎初年出現井噴趨勢的,而且他們的表面危害太大,今天殺官,明天造反,搞得民不聊生,所以明朝其實真正在意的就是西北。
打西北,明朝派出的將領非常多,雖然有職務高下之分,但基本是各自為政,自己組建軍隊,洪承疇、曹文詔、盧象升、孫傳庭這些,都有自己的軍團。其實這些人,尤其是曹文詔這樣的,派到東北去,排開水土不服的因素,還真是一員猛將,可這麼些年,除了天啟年就跟著袁崇煥守寧遠的人以外,還真沒派什麼大人物再去。
之所以是這樣,無非是兩個原因,第一,攘外必先安內。這一點看,崇禎的選擇和清朝前期皇帝其實是有很大差別的,清朝對外擴張很積極,對內反而相對客氣點(也沒客氣到哪去)。
第二個原因其實大家都猜得到,那時候的袁崇煥確實做到了抵擋後金。
袁崇煥提五年平遼,算是吹牛,做法大家多少都猜得到:拉攏邊境蒙古勢力、培養軍隊實力然後和後金議和。說句良心話,五年平遼,就當時的明朝你讓朱棣來都沒辦法,大bug朱元璋或許可能做到,所以袁崇煥絕對考慮的是議和。
議和可以嗎?當然可以,高拱張居正就是這麼安撫蒙古的,不就是要錢要糧要通商嘛,沒毛病!後金那時候有個毛線的實力打進山海關,其實根本沒想過滿人當家做主,無非就是想做個鄰居,大家相互尊重相互扶持而已。
袁崇煥提過,崇禎想過,文官反對過,崇禎頂不住,作罷。
那就接著打吧。我以前一篇回答提過,袁崇煥一直在嘗試拉攏邊境的蒙古人,因為蒙古人窮,但作戰能力強,流動性強,比明朝自己的軍隊好用多了。但是,明朝不幹,長城邊境的蒙古三十六部,前期不少都是親明的,崇煥為了拉攏這些蒙古人,給他們派糧,被明朝責備,
但終究積累了一點人氣。
後金在周邊擴張的時候,這些蒙古部隊沿途騷擾後金,給後金造成了不少麻煩,但明朝拒絕給他們發糧,最後蒙古人全部偏向了後金,皇太極這才沒了顧忌,直接繞過蒙古,這才是庚戍之變爆發的起因。
所謂殺毛文龍導致後金沒了牽制,那都是地圖都不會看的,努爾哈赤打寧遠的時候,可就在皮島家門口,毛文龍限制個屁!這就跟近代那些所謂愛國軍閥似的,除了幾個主要的,剩下那些雜魚除了佔地為王魚肉百姓娶小老婆,幹過什麼抗日的事兒?真正打擊日寇,恢復中華,還得看國軍共軍這些正規軍!
所以袁崇煥是鎮守遼東最好的選擇,有了他,明朝才能無後顧之憂地打農民軍。袁崇煥死後,關寧地區幾乎一發而不可收,影響越來越嚴重,明朝也無法專注對抗農民軍,經常出現拆東牆補西牆把將領臨時調東北的事,最後兩頭都搞不定,活活被拖死!為拒絕和後金議和的文官集團還有優柔寡斷的崇禎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