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情解碼

    “颱風行動”失敗後,德國中央集團軍被迫向西退卻了150-300公里。趁此時機,蘇軍開始了全面反攻,意圖一口氣擊垮德軍。德軍經歷莫斯科的慘敗後,不僅士氣底下,而且兵力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抵擋蘇軍的進攻。區域性的潰敗眼看就要變成整個東線的全線潰敗,拿破崙當年的悲劇似乎正在德軍身上上演!為了避免德軍重蹈當年拿破崙的覆轍,希特勒認為只有就地死守才能擺脫困局,因此他才固執地堅守傑米揚斯克。

    單從軍事角度而言,希特勒的這一決定無疑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決定。在傑米揚斯克堅守的德軍不僅成功抵擋住了蘇軍的進攻,還牽制了大量蘇軍,而這為德軍調集預備部隊穩住陣腳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總的來講,希特勒的就地堅守策略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避免了德軍在嚴寒和蘇軍的打擊下陷入全面潰退;其二,遲滯蘇軍的進攻,讓混亂的德軍穩住陣腳。儘管這一策略造成了德軍的巨大傷亡,但就當時的狀況而言,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在傑米揚斯克,德軍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但憑藉著頑強的戰鬥意識擋住了蘇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最終更是成功突圍。在這期間,德軍湧現出了許多優秀部隊,其中尤其以黨衛軍髑髏師的表現最為搶眼,它也一戰成名,成為了德軍中的王牌!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 2 # 戰略論

    傑米揚斯克是指在東線北翼的列寧格勒南面的150英里處,伊爾門湖和謝利格爾湖之間,一條“蘑菇狀”的狹長突出部,這個突出部的頸部只有6英里寬,如果拉直防線這個寬度在東線只需要一個師就可以防守,但是為了據守這個突出部德軍投入了整個第2軍12個師的強大兵力,顯然就防禦角度而言,對傑米揚斯克的防守是對本就不足的兵力巨大的浪費。但是希特勒一直都沒有放棄這個突出部,即使在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被合圍急需援兵之際,希特勒也沒有撤出這裡以節省出兵力調往斯大林格勒,令人費解。

    這個過度延伸的突出部是在1941年的形成的,當時德軍第2軍到達了傑米揚斯克附近,從而切斷了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的鐵路線,這對當時正在進攻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德軍而言,顯然意義重大。隨後在蘇軍大規模的冬季反攻中,據守這裡的第2軍同樣陷入了艱苦的防禦作戰,希特勒下令不惜代價的死守。根本原因就是在戰略上這個深深插入蘇軍防線的突出部,是一個極好的進攻出發線,德軍的攻勢可以輕而易舉的對蘇軍形成合圍之勢,如果想要再度恢復對莫斯科的攻勢,這個突出部顯然具有巨大的軍事價值。

    那麼問題就來了,希特勒到底要不要恢復對莫斯科的進攻呢?在1941年的冬季德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守住了傑米揚斯克、勒熱夫這些突出部,連蘇軍最高統帥部都堅信德軍會在1942年再度對莫斯科發起進攻,否則他們為何會不惜代價的死守那些的進攻跳板(突出部)呢?,顯然在防禦角度考慮,這種突出部的據守非常不利,不僅延長了防線的長度,而且很容易被對方從側翼切斷包圍。

    但是實際的結果是希特勒在1942年將進攻的重點放在了南翼,中路和北翼都轉入了戰略防禦,這主要是由於兵力不足的原因,全面的攻勢已經無力發起。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由於兵力不足而不可能發起全面攻勢,那麼為何不將這些突出部放棄,以節省出兵力全力用於南翼的決戰呢?這些違背基本軍事原則的戰略部署著實令人費解,從這裡也看出希特勒的軍事指揮能力確實一般。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希特勒的所有戰略考慮都是急需進攻的思維之上,他對被動的防禦和撤退深惡痛絕,堅持“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這一思想,甚至到了極端的地步,本身這一思想並無錯誤,但是放在兵力不足的德軍身上就不好使了,時間和兵力對於資源缺乏,四處樹敵的德國而言是最為寶貴的,只有集中兵力才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顯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而低估了蘇聯的實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DGM首周賽程緊湊,“隔1天”1場BO5,首戰打BA,作為“慢熱型”隊伍,EDGM會很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