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齋

    印章是古代的一種信物,其作用相當於今天的簽名和按手印,秦朝以前一般叫璽,秦代以後璽主要指帝王用的印,普通官員和百姓叫印或者章,印和章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現在一般會連起來叫印章。

    作為信物的印章在古代就標誌著擁有著的身份和地位,自然要自己清晰、印文工整好辨識,到了宋元時期,文人開始介入印章的製作,開始把印章用於書畫的創作,有的文人甚至開始自己去刻印,印章走向藝術化的道路,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篆刻藝術。

    印章藝術在書法和繪畫上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書畫藝術的表達方式,對於調整書畫作品的章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大量出土的秦漢印章,由於都是銅鑄的,長時間埋於地下或者風化,很多印章都出現了殘破,鏽蝕,蓋出來的印面斑斑駁駁,這種斑駁的感覺讓藝術家覺得很有意思,並且把這種感覺稱為“金石味”。很多篆刻大師,包括吳昌碩、齊白石都是此種的高手。

    這種金石氣的殘破有沒有規律呢,肯定是有的,這種規律也是根據自然的殘破而來的。

    1、比如說一般印章的四個角容易殘破,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印章的四個角比較突出,很容易被磨損、磕碰和腐蝕,所以一般印章的四個角都會認為的敲打去。

    大部分印章刻好以後都要把四個角敲去,除了非常工穩的圓朱文等印章,如果不敲去反而下降的整方印章太過於呆板,沒有靈氣。

    方法一般都是用刻刀的柄去敲。

    2、第二個比較容易殘破的地方就是印章的邊框,印章的邊框他也在印章的最邊緣,加上邊框一般比較細,也容易出現殘破和破損。

    這個地方的殘破就比較講究了,要根據印章的形式和內容做殘破,中間要注意的細節非常的多,要想學會這個,必須要大量的臨摹古代印章,從中去體會其中的規律。

    3、第三個容易殘破的地方,就是印章裡面有大面積空白的地方,這種地方面積比較大,容易被異物磕碰、被侵蝕,也容易形成殘破。

    這個是藝術家經常做文章的地方,在這個可以透過殘破的大小和密度,調整整方印章的章法,藝術家創作喜歡留白,留白太多又容易顯得呆板,於是會在這個地方做一些殘破,一般的方法使用刀尖去碰。

    藝術家在進行印章的創作的時候一般會在這些地方做一些殘破,我們知道書法講究筆法、字法和章法,篆刻也講究這些,只不過變成了刀法、字法和章法。一般的篆刻家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會去破壞印章整體的字法和章法的。

    也就是說要在保證印章文章正確、章法合理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這個也是篆刻的底線,如果殘破到認不清刻的什麼內容了,章法也亂了,即使刀法再精湛也失去它存在的意義。

    我以前在學習篆刻的時候,做殘破的方法一般都是用刻刀來完成的,使用的方法一般就是敲打、用刻刀戳擊、推、搓,有時候也會用刻刀的刀柄錘。現在也有一些篆刻家追求自然的方法。刻完印章以後,直接在石子中亂搓一番,破成啥樣是啥樣。相比來說我更推崇認為的理性的殘破。

    印章的殘破增加了印章的趣味,也使篆刻的創作多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偶然性,增強了篆刻的藝術表達力,是篆刻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 # 千年蘭亭

    所謂的破邊,篆刻上稱邊殘,是印章殘損的內容之一。

    殘損是篆刻上透過刻刀人為製造的藝術效果,可以增強古意,體現滄桑感。

    篆刻中,筆意與用刀,是其生命,即既要體現印文的書寫性,又要表達用刀的技巧。

    殘損用得好,氣韶生動,有助於字與字之間的團結。殘損稍有不慎, 則破壞整體效果。

    邊殘的基本原則是殘中見刀。殘邊中,要有方、圓、橢圓、三角形、角中帶圓、圓中帶方等形狀的變化。

    邊殘,要求既不復雜殘的形狀,又能見其方、尖、角的刀意,並與印文中少數殘損相呼應,讓印章統一、生動。

    在刀法上,不能使用單一刀法,要透過刀刻丶鑿、釘等法,使殘損處有大有小,有方有圓,有整有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奇才當家控衛沃爾遭遇左跟腱撕裂,缺席12個月,原因竟是在家不慎滑倒,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