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油畫
-
2 # 孤影179510833
記的第一次拜讀武俠小說的書籍是梁羽生的廣陵劍,當時才讀小學四年級,在一個同學家看到的,那個同學的父親是一位老師,藏書很多,武俠小說更是很多!
那個同學的父親跟我說書可以看,但是不要過於沉迷,畢竟學習更重要,不要看武俠小說忘了學習!但是我只翻了幾頁就開始與武俠小說結下不解之緣了,從而在梁羽生、古龍、金庸等名家之下翻書不斷!畢竟八九十年代在港臺文化的衝擊下,所有的娛樂文化都是以港臺文化為主,電影流行音樂更是如此!
可以說我整個青春少年期都是在武俠書的世界裡度過的,只要知道那一個朋友家裡有武俠小說就一定上門拜訪借讀,直到把金、古、梁三位大師的書全部看完才作罷
金庸先生的武俠流傳千古是不可能的,畢竟現在的人不像以前的時代,現在娛樂活動已經不是看書了,以電子遊戲為主,娛樂節目多元化,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在看書呢,就算現在有在懷念金庸先生的也是九十年代前出生的人,看看最近幾年翻拍的電視劇就知道了,收視率並不高,而且現在的流行更新速度很快,隨著金庸先生的仙去,武俠小說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
3 # 皇寺史話
遊俠二字聽起來瀟灑,但在古時恐怕不是個好稱謂。曹操和袁紹年少時結伴遊俠,但他們的遊俠更像是紈絝子弟釋放荷爾蒙的野蠻遊戲。真正的遊俠,在戰國時期就已存在,韓非子曾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這並不是說儒生靠著文學機辨來混淆律法,俠士憑藉勇武之風來觸犯禁忌。當時社會的儒者和俠士,統稱都叫遊士,遊士要想在亂世立足,文武兼修是基本素質,學成文武藝的遊士,其舉止往往異於常人,不易受約束束,有些偏執狹隘的也在所難免,極端的遊士還可能成為刺客,因此「俠」的本意就包含有任狹獨斷的意思,「俠」與「狹」是可以通假的。
遊士雖有本事,卻也是被防範的物件,西漢時期的遊俠,其實就是遊士演化而成的地方豪強。司馬遷曾讚歎遊俠「言必信,行必果」,像當時的遊俠領袖劇孟、郭解,的確仗義疏財,克己自律,不僅人格魅力不凡,甚至還能影響到實局。但在傳統吏治社會趨於集權的過程中,遊俠自身的實力不是免死金牌,而是催命的符讖。
武俠,是由遊俠衍生出的文學正規化。提起武俠,不得不說到金庸先生領銜的新派武俠,他的作品或透過文字載體,或透過影視載體為大眾所熟知,以至於在大眾之中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即俠士就應該像金庸先生所描繪的那樣,儘管理智的人們,知道這層玄想最終是禁不起現實考量的,但人還是有為自己造夢的主觀能動性,願意繼續在武俠文化中營造著RPG式的俠客夢。
還記得之前說的遊俠麼,遊俠的職業屬性,是地方上的豪強。作為吏治社會,豪強越是有魅力,有膽識,就越為皇權勢力所不容,漢武帝強行遷徙和除戮豪強,就是典型的例子。傳統的章回小說裡,還沒有武俠的稱呼,但卻有了俠客風貌的塑造。當時的小說多是根據評書而成的公案類話本,所謂行俠仗義差不多也是南俠展昭保護青天包大人的模式。
從章回公案小說,到金庸的新派武俠的流變中,其中流傳並不很廣泛的老派作品,有不少對舊時人事的記錄,其厚重與內斂其實是高於以報紙為載體的新派武俠的。金庸將俠義精神拔高到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高度,其實這是儒家思想經由報業文人的筆觸,藉著俠客的角色重新獲得了圓滿,從此「儒」不再以文亂法,而「俠」也不必以武犯禁,儘管武俠並不是古代所真實存在的,但俠義精神卻為大眾所熟知、推崇,乃至信仰。
回覆列表
他的武俠小說在其領域中,無可厚非的巔峰之作。當然古龍也特別棒。一定是載入其領域的史冊中。千古不好說,但流芳百世一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