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書法

    篆書練習如同武術蹲梅花樁,二王功夫有過之而不及:用缸水不計基數。練篆書解決使轉自如,墨豔豐滿,線條勁拔問題。後人宣染、誇大蹲梅花樁的作用,甚至當作創作,是厭惡創作實踐的表現。二王深知練篆書的目的,故斷然不會將篆書傳世

  • 2 # 御筆春秋

    書聖是怎樣煉成的

    先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王羲之會篆書和隸書。

    理由:東漢末年的蔡邕是篆書和隸書大家,並撰寫了《篆勢》、《筆論》、《九勢》等書法專論。一次蔡邕在洪都門學見一工匠用掃帚在牆上書寫,變得到了啟發,創造了“飛白書”,飛白書便是篆書。而後來的王羲之、王異則鍾情於“飛白書”,甚至到唐太宗也非常喜歡飛白書。隸書起始於秦朝,傳於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常用的書寫書體,而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便是篆書世家,所以王羲之也會篆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繼承了漢末的風格,並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八分隸”,所以王羲之也會隸書。

    書聖王羲之

    那麼書聖是怎麼煉成的呢?從王羲之的人生經歷來看,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師徒傳承

    第二階段:遊歷磨鍊

    第三階段:自成一體

    這是一個學習、磨礪、創新的過程。

    王羲之出身於書法世家,其祖父王導乃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大家,南渡之時帶了一件鐘繇的書法至寶《宣示表》,後來王導將其傳給王羲之。王羲之的三叔王異亦是一帶書家,擅長隸書和行書,他是王羲之的入門老師,並且傳給了他一本比《宣示表》還重要的寶貝《筆論》。《筆論》是漢末書法大師蔡邕的傑作,而蔡邕最擅長的是隸書和楷書。

    鍾繇《宣示表》

    其楷書借鑑了鍾繇的風格而又自成一體,而《筆論》便是蔡邕心血的傑作。王羲之所拜的第二位老師是衛鑠(既衛夫人,衛恆之妹),而河東衛家乃是魏晉時期的書法世家,出現了衛覬、衛瓘、衛階等書法大家,衛瓘也是制墨家。而衛夫人曾經拜蔡文姬學習書法,如此一來王羲之實際上是傳承了蔡邕的書法風格。所以,王羲之的書法源流是很清晰的:蔡邕——蔡文姬——衛夫人——王羲之。

    隸書

    在魏晉時期,篆書一般用於碑刻,想要學習篆書必須學習碑刻。現在學習書法的人流行一句“南帖北碑”的說法,就是流傳於此。因為許多秦漢時期留下來的碑刻在北方居多(這個北方指的是黃河以北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等地),而南方的碑刻很少。

    草書

    歷史記載秦始皇巡視天下,曾經到過會稽山,並留下了“會稽石刻”一尊石碑,後來被毀。王羲之在追隨衛夫人學成之後,便想要臨摹碑刻,便去北方遊歷,去山東看泰山石刻,到渤海(醫巫閭山)臨摹碣石(曹操的詩裡: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便是渤海邊的碣石,傳說是秦始皇東巡所留)。

    魏碑

    戰亂時期的遊歷為王羲之的書法生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來之候便臨摹碑刻,但他發現碑刻比較生硬,不符合南方人的性格特點。於是便思索創造一種自己喜歡的書體。

    篆書

    魏晉時期的書家都注重書法源流和繼承,王羲之的這種想法雖然早已有之,但被王家其他人所不理解。在門閥制度下,家族的管理十分嚴厲,成人之後必須出仕,王羲之也不例外,所以他便出仕。在魏晉時期,最流行的書法有三種:八分隸書、草書和今草書。所謂的今草書就是行書,在漢末時期便開始萌芽,經過魏晉之後已日臻成熟,而王羲之最擅長的便是今草行書,也叫“真書”。王羲之在研習今草行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所以稱之為“王體”。

    趙孟頫臨摹《蘭亭序》

  • 3 # 金城八十二客

    王羲之肯定會寫篆隸,只是沒有留下墨跡!從《姨母帖》中的用筆可以看出,王羲之是懂得隸書筆法,《姨母帖》結體有隸勢。

    漢代時的蒙同學習書法要先學習《倉頡篇》和《史籀篇》等字書。在魏晉時期有很多大家族在正式場合和國家文書中就是用篆書來書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70與BA解約將轉型教練,目前只有JC和XQ缺乏教練,770必去其一,你覺得會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