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哭靈》,當然是劉備哭他的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了。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們三個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等祭禮用品,焚香結拜為異姓兄弟,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從此關羽和張飛跟隨大哥劉備,後來又收留趙雲,請出來諸葛亮,成為劉備創業的基本班底。當劉備起兵時,二弟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公元200年劉備戰敗,關羽被曹操俘虜,極受優禮,並被封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當得知劉備下落時,他“過五關斬六將”,攜劉備家眷返回,成為忠孝仁義的楷模。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廖化去上庸求援,劉封,孟達二人不同意,後城內糧草不濟,關羽只好冒險突圍,留下王甫、周倉兩人守城。結果路上中伏,關羽被潘璋部獎馬忠所勤,兒子關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了。孫權見二人不肯投降,就將父子二人殺死,關羽死時58歲。脾氣暴燥的張飛在閬中鎮守,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後,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有過失就被鞭打,甚至被鞭打致死。他的部下範疆、張達兩人,因為趕製白旗白甲,掛孝伐吳的任務執行不力被張飛鞭打,初更時分趁張飛喝醉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把他給殺了。當夜,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去了。 當劉備做了蜀漢皇帝,得知他的二個異姓結拜兄弟死了的訊息後,頓時想起來這二位兄弟,跟著自己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立下了汗馬功勞,才使得在魏蜀吳三國爭鬥中佔得一席之地,有了今日三足鼎立的局面,怎麼能不痛哭失聲、昏厥於地呢?他在哭關羽和張飛時,歷數了他們的戰績,也指出了他們各自的不足(詳見下面的唱詞),顯示出“君子坦蕩蕩”的胸懷。曲劇《劉備哭靈》是一出唱功戲,以“哭靈”中的大段唱腔,張揚出中華民族的仁義道德的主題。這裡講仁義道德,用今天的詞彙來講,就是“誠信”二字。行文到此,忽然想到這種結義形式也有不成功的例證。比方說,比三國晚700來年的宋朝初年,當年也有柴榮、趙匡胤和鄭恩三位結拜兄弟,他們也在堯王廟撮土為香,對天明誓:“我三人堯王廟對神有咒,亞賽過劉關張生死不求。”信誓旦旦地說要同生死,共患難。他們三人打天下時能夠生死與共,但一人當了皇帝,這種結盟形式就瓦解了,柴榮先做了皇帝,引起柴榮及趙匡胤之間的權力爭奪,後來趙與三弟鄭恩聯合起來火燒了柴王。趙匡胤登基後,花天酒地,沉湎於後宮,其三弟北平王鄭恩極力勸諫,趙酒後將他誤殺,這種“結義”徹底瓦解了。
《劉備哭靈》,當然是劉備哭他的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了。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們三個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等祭禮用品,焚香結拜為異姓兄弟,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從此關羽和張飛跟隨大哥劉備,後來又收留趙雲,請出來諸葛亮,成為劉備創業的基本班底。當劉備起兵時,二弟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公元200年劉備戰敗,關羽被曹操俘虜,極受優禮,並被封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當得知劉備下落時,他“過五關斬六將”,攜劉備家眷返回,成為忠孝仁義的楷模。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廖化去上庸求援,劉封,孟達二人不同意,後城內糧草不濟,關羽只好冒險突圍,留下王甫、周倉兩人守城。結果路上中伏,關羽被潘璋部獎馬忠所勤,兒子關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了。孫權見二人不肯投降,就將父子二人殺死,關羽死時58歲。脾氣暴燥的張飛在閬中鎮守,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後,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有過失就被鞭打,甚至被鞭打致死。他的部下範疆、張達兩人,因為趕製白旗白甲,掛孝伐吳的任務執行不力被張飛鞭打,初更時分趁張飛喝醉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把他給殺了。當夜,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去了。 當劉備做了蜀漢皇帝,得知他的二個異姓結拜兄弟死了的訊息後,頓時想起來這二位兄弟,跟著自己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立下了汗馬功勞,才使得在魏蜀吳三國爭鬥中佔得一席之地,有了今日三足鼎立的局面,怎麼能不痛哭失聲、昏厥於地呢?他在哭關羽和張飛時,歷數了他們的戰績,也指出了他們各自的不足(詳見下面的唱詞),顯示出“君子坦蕩蕩”的胸懷。曲劇《劉備哭靈》是一出唱功戲,以“哭靈”中的大段唱腔,張揚出中華民族的仁義道德的主題。這裡講仁義道德,用今天的詞彙來講,就是“誠信”二字。行文到此,忽然想到這種結義形式也有不成功的例證。比方說,比三國晚700來年的宋朝初年,當年也有柴榮、趙匡胤和鄭恩三位結拜兄弟,他們也在堯王廟撮土為香,對天明誓:“我三人堯王廟對神有咒,亞賽過劉關張生死不求。”信誓旦旦地說要同生死,共患難。他們三人打天下時能夠生死與共,但一人當了皇帝,這種結盟形式就瓦解了,柴榮先做了皇帝,引起柴榮及趙匡胤之間的權力爭奪,後來趙與三弟鄭恩聯合起來火燒了柴王。趙匡胤登基後,花天酒地,沉湎於後宮,其三弟北平王鄭恩極力勸諫,趙酒後將他誤殺,這種“結義”徹底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