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挺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裝置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游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這樣算起來,從古到今的時間,只是幾十年的事。
整個長江水系,包括各附屬湖泊,共分佈魚類350種,其中純淡水魚有324種之多,大大超過中國其他江河的淡水魚種類數,有人稱長江是中國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
在長江的魚類中,鯉科是最大的一個科,佔了總數的51.7%,而且長江的主要經濟魚類,如鯉、鯽、青魚、草魚、鰱、鱅、魴、 鯿、鯝、銅魚等,都屬於這個類群。
事實上,儘管長江受多種因素影響,水文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滅絕物種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容易,多是食物鏈頂級物種滅絕,它們對環境依賴程度高,個體大,消耗能量多,當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它們最早滅絕,如長江白鱘,成年個體最重可達500公斤,體長能達7米,在長江漁諺中被稱為“萬斤象”,是世界淡水魚類體長的最高紀錄。這樣一個大塊頭,當長江水位變淺,水質惡化,食物源量減少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滅絕。相反經濟魚類,如鯉、鯽、青魚、草魚、鰱、鱅等滅絕可不是那麼容易。
目前來看,長江有6種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包括白鰭豚、白鱘、中華鱘、達氏鱘、江豚和胭脂魚。2007年8月8日出版的《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稱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的白鰭豚,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兩千多萬年,宣告絕種。可是11 年之後,2018年4月一名環保隊員意外又拍攝到了白鰭豚活動的痕跡,說明它沒有滅絕,是瀕危物種。由此看來滅絕的物種還是在少數,實施長江禁捕,保護瀕危物種正當時。
是什麼原因導致物種滅絕呢?主要歸結為人類活動的影響,而近期長江水生生物減少,與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類生產活動影響有關,人類過多地從自然界攝取物質與能量,排放到自然界的廢物不斷增多,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還導致了魚類生態環境惡化,加之我們又沒有制定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河流保護措施,一些政策法規比較滯後或者說執行不到位。加之人類過渡捕撈,工具多樣化,又沒有很好的休漁期,是導致物種滅絕的主要因素。
對於長江三峽與葛洲壩水庫對水生生物滅絕有沒有因果關係,目前還沒有一個結論。
對魚的洄游來說,的確產生很大影響,長江的魚類中,有10種是過河口洄游性魚類,如降河洄游的鰻鱺、松江鱸,溯河洄游的中華鱘、鰣魚等;其對溯河洄游的中華鱘、鮒魚有很大影響,這個是大家公認的,媒體報道很多。我們在葛洲壩壩下建立中華鱘和白鱘幼魚保護區、並實施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幼魚放流,補充因洄游不暢而導致物種數量迅速減少,起到了很大作用。
▲白鰭豚
清朝的時候,三峽發生過崖崩,出現了滑坡等地質災害,阻塞了河道,致十幾年鱘魚無法洄游到上游, 可是鱘魚並沒有滅絕。對於長江白鱘滅絕更多是下游或這些干支流上水庫蓄水發電,而導致冬季下游水量減少,而鱘類的魚喜歡深水,空間大的水生環境,而到了冬季提供不了這麼多的水量或深度,生存受到了極大威脅。
對於表層魚類,儘管水庫導致了”兩地分居“,但它們的個體小,適應能力強,溯河洄游也會慢慢適應,產卵也會在下游找到合適地方,對其影響不會是很大。
客觀上講,人類才是魚類最大的天敵,十年的禁捕期會讓長江魚類綻放生機!不敢說讓長江白鱘重現,但這些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一定會”捲土重來“,近期華北平原再現”土豹子“,東北森林”紅狐“重現,就是很好的例證。
長江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挺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裝置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游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這樣算起來,從古到今的時間,只是幾十年的事。
整個長江水系,包括各附屬湖泊,共分佈魚類350種,其中純淡水魚有324種之多,大大超過中國其他江河的淡水魚種類數,有人稱長江是中國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
在長江的魚類中,鯉科是最大的一個科,佔了總數的51.7%,而且長江的主要經濟魚類,如鯉、鯽、青魚、草魚、鰱、鱅、魴、 鯿、鯝、銅魚等,都屬於這個類群。
事實上,儘管長江受多種因素影響,水文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滅絕物種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容易,多是食物鏈頂級物種滅絕,它們對環境依賴程度高,個體大,消耗能量多,當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它們最早滅絕,如長江白鱘,成年個體最重可達500公斤,體長能達7米,在長江漁諺中被稱為“萬斤象”,是世界淡水魚類體長的最高紀錄。這樣一個大塊頭,當長江水位變淺,水質惡化,食物源量減少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滅絕。相反經濟魚類,如鯉、鯽、青魚、草魚、鰱、鱅等滅絕可不是那麼容易。
目前來看,長江有6種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包括白鰭豚、白鱘、中華鱘、達氏鱘、江豚和胭脂魚。2007年8月8日出版的《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稱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的白鰭豚,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兩千多萬年,宣告絕種。可是11 年之後,2018年4月一名環保隊員意外又拍攝到了白鰭豚活動的痕跡,說明它沒有滅絕,是瀕危物種。由此看來滅絕的物種還是在少數,實施長江禁捕,保護瀕危物種正當時。
是什麼原因導致物種滅絕呢?主要歸結為人類活動的影響,而近期長江水生生物減少,與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類生產活動影響有關,人類過多地從自然界攝取物質與能量,排放到自然界的廢物不斷增多,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還導致了魚類生態環境惡化,加之我們又沒有制定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河流保護措施,一些政策法規比較滯後或者說執行不到位。加之人類過渡捕撈,工具多樣化,又沒有很好的休漁期,是導致物種滅絕的主要因素。
對於長江三峽與葛洲壩水庫對水生生物滅絕有沒有因果關係,目前還沒有一個結論。
對魚的洄游來說,的確產生很大影響,長江的魚類中,有10種是過河口洄游性魚類,如降河洄游的鰻鱺、松江鱸,溯河洄游的中華鱘、鰣魚等;其對溯河洄游的中華鱘、鮒魚有很大影響,這個是大家公認的,媒體報道很多。我們在葛洲壩壩下建立中華鱘和白鱘幼魚保護區、並實施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幼魚放流,補充因洄游不暢而導致物種數量迅速減少,起到了很大作用。
▲白鰭豚
清朝的時候,三峽發生過崖崩,出現了滑坡等地質災害,阻塞了河道,致十幾年鱘魚無法洄游到上游, 可是鱘魚並沒有滅絕。對於長江白鱘滅絕更多是下游或這些干支流上水庫蓄水發電,而導致冬季下游水量減少,而鱘類的魚喜歡深水,空間大的水生環境,而到了冬季提供不了這麼多的水量或深度,生存受到了極大威脅。
對於表層魚類,儘管水庫導致了”兩地分居“,但它們的個體小,適應能力強,溯河洄游也會慢慢適應,產卵也會在下游找到合適地方,對其影響不會是很大。
客觀上講,人類才是魚類最大的天敵,十年的禁捕期會讓長江魚類綻放生機!不敢說讓長江白鱘重現,但這些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一定會”捲土重來“,近期華北平原再現”土豹子“,東北森林”紅狐“重現,就是很好的例證。